太极拳『修正』十四条

功夫秘籍 2012-12-24
1.太极拳作为一种精神和身体修炼的艺术,是“全凭心意用功夫”得来的,而不需要靠津津乐道于“嫡传”、“家传”和“第几代传人”。太极拳艺不是可以赠予与承袭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追名逐利、唯我独尊的武林陋习,绝对是背离了太极拳的根本精神的。 2.太极拳与其它武术项目一样,其生命力就在于攻击与防守。太极拳的攻防内涵与人们对健康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并不相抵触,相反还相得益彰。把太极拳舞蹈化、体操化无异于是在对其进行扼杀。 3.太极拳作为国之瑰宝,其深厚的哲学性和习练的反传统性、反习惯性、全面系统性等,都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太极拳的全民健身运动,却无异于把全日制大学办成了老年大学。 4.作为另辟蹊径并具备完备体系的一大武术流派,其创立没有几代人的时间跨度和一定规模的空间跨度的积淀与发展是做不到的。而把其创立归功于某一个人至少是不准确的,要是再说成其是由某个乡坤凭着闲来兴致创编的,其实际效果则近乎于恶搞。 5.不知杨露禅在北京王府内授拳是不是开了太极拳表演化的先河,杨家父子改拳、广招记名弟子是不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太极拳的比赛套路、简化套路的推广确实使其达到了顶峰,福兮?祸兮? 6.太极拳是一项身心兼修的运动,所谓“以武演道”、“格物致知”是也。一般来说。太极功夫的高低与其精神涵养成正比,太极拳对人的修炼有“脱胎换骨”之功效。而功高如杨班侯者,传说他性情暴燥、出手凶狠、失手打死爱女,我宁信其伪也。我私下猜度,其面对职业拳家为生计去迎合习练者,而使太极走向表演化的堕落,及自己的曲高和寡,杨班侯心绪的郁闷倒是可以想见的。 7.太极拳著述大多在低水平上重复。“鸳鸯绣出凭君见,不将金针度与人”,人的行功感受是建立在相应的功夫(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层次上的。对初学者大谈神明阶段的行功感受,除了增加初学者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外,就是“徒费工夫”。读者需要的是阶及神明的“绣花针”,而不是对“鸳鸯图”的赞美辞。 8.理论与实践远远未企及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的高度,继承之功课尚未做足,就去妄谈什么发展创新,致使新拳种、新拳派、新“理论”等花样百出。对于这种现象,我宁肯相信这是太极拳的没落,而不是它的繁荣。 9.为扼制太极拳套路比赛愈演愈烈的表演趋势,建议改革选手资格审查的内容,把其推手成绩作为考核的硬性指标,避免再产生“瓷器娃娃”(美则美文/张连国矣,碰不得),让这些国家级、世界级的“王子”、“皇后”、“公主”们能名符其实;让“美脸修身+舞蹈(外家)功底+腿的静力悬空训练+形似的摹拟”的冠军克隆模式没有市场。 体用结合,本就是太极拳的原则要求。 10.虽然先贤以传统整体思维模式和辨证思维方法已经验性地触摸到了太极神秘之门,但要真正从科学上解开太极拳之谜,还有待于与之相关的人体科学家们在生命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和一流拳家相配合下的研究中得来。 11.太极拳比赛不应该是拳校(站、馆)和几家门派包办的事情,应该面向全社会,提升其公信力、权威性、严肃性和含金量。 建议知识青年学习太极拳,至少是体育专业的武术系应将其列为必修课,将真正的太极拳功夫进行抢救性挖掘、传承。不要让我们的好东西“出口转内销”,让我们的后代去向外国人学习太极拳功夫。 12.制定一套既照顾武术散手无氧抛射式运动特点,又兼顾太极拳有氧连续式运动特点的比赛规则,开展太极拳散手比赛,但必须吸取太极拳推手比赛开展的经验教训。 13.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展的太极推手比赛很难说是成功的。原因在于太极拳推手比赛规则的制定、修改不符合太极拳运动的规律和推手的运动特点。 我们应该坚守太极拳运动规律的底线,不能让规则往门派要求上靠,而是门派特点要往太极拳的普遍要求上靠,不要把太极弄成“四不象”。 对比赛的观赏性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篮球有篮球的观赏性,足球有足球的观赏性。如果足球要追求篮球那样高进球率的观赏性,取消越位限制、守门员,加大门框,是不是就把足球毁了呢?太极推手不是拳击、武术散手,其有自己独特的观赏价值。它的阴柔美、儒雅美、细致美、回环往复美会越来越多地征服观众。我们所要做的是向观众和社会加大推介和宣传,我相信坚持这么做,不久的将来,太极推手会是体育比赛中的一处亮丽的风景。 14.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太极拳曾经是没有这么多“名目”门派的,先辈们也没有门户观念,他们相互取长补短、融汇贯通,留下了很多互帮互学的佳话。我们希望今后的太极拳能融汇交流,迎来返璞归真时代的到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