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气敛入骨之谜-李新方

功夫秘籍 2014-06-23
一、从《红楼梦》的第十二回说起读过《红楼梦》的人大都记得第十二回的《贾天祥正照风月鉴》:“……那贾瑞此时要命心急,无药不吃,只是花钱,不见效。忽然这日有个跛足道人来化斋,口称专治冤孽之症”,“那道士叹道:你这病无药可医。我有个宝贝与你,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贾瑞“拿起那宝鉴,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这虽是小说家言,却也并非凭空虚构。这种风月宝鉴法,正是传统气功修炼中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叫做白骨观。无奈贾瑞却不听那道士“千万不可照正面”的话,只向正面照了三四次,就“镜子掉下来,便不动了”。那道士想要救人,反而把人给害了,于是被人们大骂“是何妖道!”如果那道士懂一点太极拳的话,就不会出此下策,而自取其辱了。当然,这只是借用书中的故事情节来说明一个道理:白骨观的确殊胜,但不是人人适用。作者称那道士为跛足道人,也是暗示他的道术是有缺陷的。然而,太极拳的气敛入骨与白骨观有着相通的科学原理,都有其益而无其弊,极高明而道中庸,比白骨观更高级、更深刻、更全面,同时也更简单、更平常,与我们今天每个不同情况的人都有机缘,普遍适用,是一个最为殊胜的方便法门。深者见其深,浅者见其浅。见其浅者也能从中受益,而且有益无害,决不会出偏,更不会惊世骇俗。所有老师都可以放胆教拳,有教无类,不管教谁都不会发生象那个道士的事,枉费功夫去度一个无缘之人。当然,见其深者会从中受益更大。二、太极内功的本质特征气敛入骨,是太极拳经典理论反复强调的一个要求。武禹襄说:“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太极拳解》)“气敛入骨”,“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太极拳论要解》)。李亦畲说:“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五字诀》),“气虽尚在自己骨里,而意恰在彼皮里膜外之间”(《敷字诀解》)。王宗岳拳论中虽未见气敛入骨的字样,然读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中“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之句,而“命意源头在腰隙”正是王宗岳《十三势歌》中语,可知气敛入骨之要义亦在其中。由是观之,气敛入骨实乃太极内功之本质特征,不可不察。武术和体育的各种不同项目之修炼(或训练)重点各有不同,大多是练肉,也就是增加肌肉块;其次是练筋,把韧带拉长,提高肢体柔韧性;而炼骨的较少,只有中国传统武术的部分拳种。现代人都知脂肪过多对健康的危害, 殊不知肌肉过多同样危害健康,直接增加内脏器官特别是心脏的负荷,造成严重透支,有的肌肉过分发达之武术名人英年早逝就是教训。《灵枢经•寿夭刚柔》说:“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肌肉过分发达与脂肪过多都是气不胜形,内脏功能在维持过分强壮的躯体之代谢的过程中,经代偿和失代偿之后而衰竭,最终阴阳离决。相比之下,练筋的层次就比较高了,故武林中有“宁练筋长半分,不练肉厚一寸”之说,适当的筋长有利于养生,更主要的是提高表演能力,但与技击没有必然联系。同时,如果练筋不与炼骨炼气相结合,也同样不利于健康,有些人在肢体柔韧性训练中造成各种急慢性运动损伤,就是这个原因。还有的人用过度节食或药物干预等方法瘦身,这种“骨功”也同样危害健康,“平人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灵枢经•寿夭刚柔》)。这种气胜形不是气多了,而是骨不敛气,骨中仅有的一点能量贮备也耗散掉了,贾瑞在临终前就是如此。因此,太极内功的修炼重点不是肉,也不是筋,更不是皮,而是骨,是骨中之气,这就紧紧抓住了武术内功修炼中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充分体现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在哲学和中西医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都有着充分的科学依据,不仅可以成就四两拨千斤,耄耋能御众的高功失,而且可以脱胎换骨,变化气质,完善人格。太极拳的技击与养生是一而二,二而一,有的人是技击兼养生,有的人是由养生而入技击,但不论从何处入手,只要对技击和养生的认知程度超越技术层面,达到豁然贯通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修道的次第,这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万物归一。三、一步到位的顿悟法门气功(或称丹道)修炼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一般认为有四个,也有人认为四个阶段的前面还有一个,即五个阶段:炼谷化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但能够进入炼神还虚的从来不多,所以古人说:“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贾瑞在炼谷化精的一开始就炼死了,妙玉也没有达到炼气化神就走火入魔了。现在许多人一提到养生,就讲什么营养学,有许多东西不敢吃,每天吃什么东西要精确到多少克,而且专家们讲得也不一样,不知该听谁的。如果听错了,或理解错了,自然会损害健康;如果没有那样的条件却硬去追求,更难免会徒增不必要的烦恼,直接损害心理健康;即使听对了,也都做到了,仍不过是炼谷化精,正照风月鉴,离真正意义的养生相去甚远。因此,要想在修炼上有所成就,则必须反照,即从最后阶段炼虚合道起修。这个合字非常关键。太极拳家们常讲,“谁能合,谁能赢”。怎么合?首先是以道合道,即达到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统一。绝对真理是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又是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统一。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拳论之所以被公认为是太极拳经典,正是因其为几千年来无数大宗师气功修炼和技击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丹道、拳道与大道的辩证统一,是太极拳的绝对真理,即在太极拳领域具有绝对性。而拳炼是实现太极拳之科学原理的工艺流程,当然同样重要,但属于具体事物,须经口授入门,口授的准确性要受口授者所处境界(一定阶段)对太极拳的认知程度之影响,故学者经口授入门的同时,必须认真参研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拳论,“一旦豁然贯通,如佛家禅机顿悟,物来顺应,头头是道”(《廉让堂太极拳谱•马序》),《庄子•养生主》说:“听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就是此意。其次是以天合天,即按照宇宙的客观规律来修炼人体这个小宇宙。整个宇宙,大到银河系、河外星系,小到基本粒子,一切事物都是太极。炼神还虚并不是还到某个虚无飘渺的所在,“同遂于无极之野”只是一个隐语,其实就是神气收敛入骨。《庄子•应帝王》说:“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从修炼的意义讲,这个天下也是指自身,合气于漠就是气敛入骨。第三是以人合人,即在自己达到气敛入骨的基础上,以气合人,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在技击上,能以气合人,乃能知人而不为人知,逐步达到“以气合吞而入于化也”,“四体不言而喻矣”的高级境界;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即一切思想和行为都符合客观规律,不出差错,当然这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四、强骨的关键在于气敛骨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骨为干”(《灵枢经•经脉》),具体支撑形体,保护内脏等功能。太极拳讲求八面支撑,首先是骨的支撑作用,而骨髓又是造血的所在。成年人的骨,由三分之一的骨胶原纤维等有机质和三分之二的磷酸钙、碳酸钙、氯化钙等无机质构成,有机质使骨具有韧性和弹性,无机质使骨具有硬度,正常的骨本身就是刚柔相济的,只是程度不同。儿童的骨有机质多,无机质少,故弹性和韧性强,不易发生骨折。而随着年龄增长,则向相反方转化,有机质不断减少,无机质相对增多,脆性增加,刚柔不能相济,故老年人容易发生骨折。每块骨均为一器官,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血管、神经供应,能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有其生长发育的过程和自我修复、改建的能力,而这一切都是气的作用,故《灵枢经•决气》云:“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因此,认为中老年人骨关节病只是或主要是缺钙的观点是缺乏科学依据的。退一步讲,即使有个别人真的缺钙,也决不是补钙就可以解决问题的,钙盐的沉积离不开碱性磷酸酶、甲状腺旁素、降钙素、维生素D等之参与,特别是维生素D之生理功能的发挥,必须经肾的羟化作用,而实际上都是肾的气化作用,且远不止此。所谓肾的气化作用,就是肾气,而肾气就是骨气。肾为气之根,先天真气和后天水谷精微之气都归根于肾,并以凝聚状态存于骨中,只要骨气强,即骨的生命活动能量充足,不论骨中缺什么东西,都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补充,根本不需要也不应该补什么化学元素,相反只能越补越虚,把好端端的一副骨架补成了豆腐渣工程,同时还会对内脏器官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如果说补,也只能补肾,但补肾必须辩证论治,补不好也会越补越虚,故补肾也不如练太极拳更好。早在宋代的《洗冤集录》中就记载:“负米者死,肩骨后朽,舆夫死,腿骨后朽,以其生前用力,为精气所聚,故入土不易朽”,为我们的骨气修炼提供了实证科学的依据,国外至今也没有如此先进的科研成果,只因此书是法医学专著,不可能为我们提供具体的修炼方法,而太极拳正是骨气修炼的最殊胜法门,我们毋须舍近求远。无数事实证明,习练太极拳对于防治骨质疏松和增生、骨折、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股骨头坏死、膝关节炎、风湿和类风湿、强真性脊柱炎、骨肿瘤等各种骨关节病和损伤,都极有特殊效果,这些病患者多在几个月后明显见效,许多人几年之间不仅完全康复,而且骨密度明显高于正常的同龄人,有些人由养生而渐入 技击,甚至成为技击高手。当太极拳习练者进入气敛入骨的修炼层次后,全身各骨关节能够源源不断地直接从宇宙中摄取能量,但在太极拳中一般不称为采气,因为太极拳的气敛入骨比一般气功所认知的采气层次要高得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