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藏妙玄-顾新法

功夫秘籍 2014-05-14
位于我国无锡市西南太湖之滨、南犊山西端的半岛上,有处古迹“鼋头渚”,站在这里,可以遥望太湖中的“仙岛”,岛上峰峦叠嶂,气势磅礴。其中有座山的顶端屹立着一个名为“擎天阁”的亭子。亭子依悬崖而立,下面的峭壁上嵌着“太极八卦”图形,其两侧刻着“探藏妙玄”四个大字。四周群山环绕,林木茏葱,幽暗恬静的氛围,犹感上天昭示:探索太极八卦的奥秘。一、论太极在宇宙爆炸中,地球横空出世,天地合气,万物滋生,适者生存,人类最终脱颖而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这种意义上讲,地球是个大太极,人是个小太极,万物都在运动中,按一定的规律变化。地球在围绕太阳的公转中进行自转,使自身得到相对的稳定。斗转星移,昼夜交替,四季更换,八卦代表着自然界万物的相互关系。太极拳则以无声的运动形式,演绎了阴阳变化。从无极到太极,又回归到无极,太极拳在运动中,由阴阳二极产生四象,由四象产生八卦,八卦表示八个劲别,在运动中而产生各种变化。当我们将一枚硬币,立在桌面儿上用手一捻,使其旋转起来,此时会看到硬币中间出现一条明显的中轴线。硬币围绕着这中轴垂线对称旋转。这种现象证明:物体可以在对称的转动中得到平衡,物体的重心垂直于支承点,得以稳定。当物体重心倾斜而偏离中垂线,就开始失稳,一旦物体斜坠的重量,超过它的支承能力,就会跌到。人也同此原理。区别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当感觉到身体要偏斜时,能够及时调整身形,获得平衡。如果人的双脚把住地不动,让身体转动,当转到一定幅度时,就自锁,不能再动了。这是由于人的双脚着地,不同于一个点接触地面的缘故。太极拳适合人的身体结构,通过它的转动方式和两腿交替变化虚实的方式,达到圆活运动。假如,我们设定身体从左向右运转。首先腰先逆时针转动,当劲传到左脚,以左足跟为轴,经左腿到胯,再顺时针传到右腿至脚。其路线如同一个“~”,将重心移到了,右腿。再从右脚向左腿运行,方式相同,唯方向相反。在运动中,将身体的支撑从右腿移到左腿,运行路线是一个反向“~”,把一往一复的运行路线合在一起,正是个“∞”形路线,就是说,太极拳以“∞”形路线解决了人体的转动问题。那么,“∞”形路线与太极拳是什么:关系呢?可以说是正反两个“~”形组成了完整的一个周期。谓之“一阴一阳一太极”。对照太极图,假设全身为一个立体圆,双脚为支撑点,双脚之间的横向距为直径,画一个圆为底盘,身体则在此圆中沿着正反的“S”路线运行。此时,“S”的轨迹为圆底盘对称的分界线,恰恰勾画出一对阴阳鱼形。鱼的图形又示意身体重心的渐渐移动的,移动过程也是“虚、实”互动变化的过程。太极图的鱼眼则表示,重心腿一侧“实中含虚”,而虚腿一侧“虚中有实”。值得注意的是,实际应用上“虚”、“实”变化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像示意图那样泾渭分明,但也绝不是混淆在一起的。不谙此道,就会因概念上的公式化,造成机械式动作,运动中出现犟成一体或散懈现象。“往复要有折叠,进退要有转换”,为达到太极拳的运动“中正安舒”的效果,在周身姿势合乎要领的前提下,沿太极“s”形路线来回运动。当运行到极点,转身回返时,松展的身体各部,尤其膝、腿需要较大的弯曲度,在转绕中过渡转方向。可见“折叠”与“转换”是相互关联的,二者融为一体。这种以腰率领身体螺旋运转的方式,在缠绕中将松沉的身体徐徐拧成一个撑圆的有机的整体。当腰逆时针转动,经左胯、左大腿、左小腿至左脚掌外侧,以此劲缠碾于地再借地的反作用,经足跟缠出,再变成顺时针旋踝转膝,劲从左腿传至左胯,推动右胯至右腿,形成转膝旋踝之劲,将身劲经右脚缠至地下,这样,右腿为主支撑身体的重心,以上完成了从左腿到右腿的虚实转换过程。而从右脚到左脚的重心转换的方式与此相同,但方向互易。如果从左到右移动重心为进,从右到左返回为退。从物理角度上分析,进与退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进时呼气,退时吸气,进依靠动能,退利用势能。太极运动包含相反相成的原理,具体地讲,当左腿逆时针旋转时,促成右腿顺时针旋转,形象的比喻,如同齿轮的啮合运动。当主动轮正转,驱动从动轮反转。在对斥互动中完成机械传动。拳架利用螺旋转腰,使全身旋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螺旋的角度造成两脚一正一反先后着力,使二腿对撑经胯运转,这就造成全身合中有开,开中有合,全身在互推互挽中运转,“对立统一”促成身体的运行。太极拳要求四肢百骸松而不懈,在意的统帅下,协调一致。并要求意、气、形相合,进中含退,退中有进,腰带领全身缠绕,又可促使根节催动梢节运行。太极拳存在很多门派,根据需要有不同的练法。在养身修性时,可盘出松沉匀稳的架子,内气连绵,黏稠委婉如抽丝,让人产生超脱陶醉之感。在竞赛表演时,既要动作合乎规范,又要舒展大方,刚柔相济、飘逸流畅。在搏击时,收拢身形,从容以待,在酌情度势中换招变势,闪战腾挪,吞吐之中,分出胜负。还有各种练法,不尽相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太极的柔、整、圆、活,迂回往复,内气鼓荡……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二、太极内功经过长期的站桩、打拳、推手等训练后,对太极拳的各种要领掌握了,丹田气充足了,再打通经脉,能够丹田内转,在意的支配下,采取腹式呼吸,带动呼吸的起落,使动作内气浑然一体,形成内气能随动作在体内循环,带动打拳。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形与气的内外相合,以内促外,以外带内,相辅相成。内功是太极拳的精髓和灵魂,内功能够使身体保持长久的耐力,武术前辈一直把它作为护身的法宝。“拳不敌招,招不敌功”,二人在搏击时,拳术可被手法化解,但招法对太极内功无法抗衡。高手过招,出手见输赢,这是因为内功起了决定性作用。此时,太极的各种劲别与内功糅和在一起,当二人“实劲”相碰时,一步到位,令人猝不及防。内功用于养生,可益寿延年;古老的导引吐纳术,融入到太极拳之中了。如果不循序渐进地练习,只找气感,求气则滞,日久伤身,因此,必须有明师指导,才不会出现弊端。在未掌握内功之前,仍用自然呼吸为妙。三、太极推手常有人置疑,描述太极拳可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可以以慢制快,后发先制……?认为这是与常规相悖的。人们已习惯于双脚站稳,保持身体稳定。如果在推手中,双方仍站牢不动,用力推击对方,力小者自然会被推动。此时双脚仍没有移动,上身就会倾斜,以至被推倒。而太极推手,据彼来力,御挡部位予相应的棚力,全身上下相随,左右呼应,随彼劲变化,调整身形。做到松整圆活,毫无顶抗瘪丢的现象,全身柔韧并具有弹性劲。首先需要粘的技巧:利用棚的侧压力与彼接触部位相对位移产生的摩擦力,如同依附在对方身上,而身体各部配合随之彼进我退,随屈就伸,双方一去一回交替往来。二人合成一个“新的太极”。由于双方接触点的运行速度、大小、方向一致,似“粘”住一般,使对方想脱离摘不开,想发力打不上劲。这是由于二人零距离接触,同步运行,因为在速度相同的情况下,相当于没有移动距离,力学定律证明没有做功。显而易见,如果不主动攻击对方,就不会出现矢向力,彼则无法借力和寻到攻击目标。在前节与人棚住可掩护后节灵活转动,在弹性劲的缓冲下,彼劲无法贯向我身体重心的实处,重心得到了稳定。这也是太极拳以守化为主的原因之一。推手可练就大家风范,思机敏而行憨厚,时时有调顺中正之意,绝无伺机攻人之心。一旦得机得势,发人仅在挥撒之间,使被发者感到舒适而出,毫无受创之虑。推手利用沾、粘、连、随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听力,在推手中,动中犹静,在静中精神专注,易感觉到对方劲路的微小变化。只要对方进攻,就可暴露出其动向,守方接住来力,可借其力,顺其势,引进让空。当化开后,攻人方反而成为靶子,守方可将其捋出,或随彼回身调整之际,顺势而发。由上可见,因听力可知彼劲路,虽后动,意在先。对方劲已到身上,我反应在先,避重若轻。当彼劲还没贯到我身上,我以逸待劳。由于推手都在一蓄一发之间,当彼劲已发出,后劲不及回蓄,这个时刻进行还击,对方往往无法应对。推手中,在调整自己的同时,将劲力渗透到对方,使之出现不稳状况。只要对方略出呆滞之处,即以此为契,将其扩大,乃至其失重,此即为得机。我身顺劲整对比欲倒之身,为得势,掐准这个时刻,即事半功倍。另外,能将我劲顺着力点贯至其身重心的上方,会起到杠杆作用,这是由于力矩等于力臂乘以力。这样可以小力制大力。如果对方发力,必须借地的作用力,瞬间全身形成一个整体,如果此时能够将对方引进落空,粘起拔根,对方往往来不及上步跟身,身体必然倾斜欲倒,发人方全身整劲对其欲倒之身,四两拨千斤就不足为奇了。太极拳不是不能发力,发劲时也可迅雷不及掩耳。力学常识告诉我们,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向别人发力越大,对其产生的震动越大,在推手中,争抢对方的实处,得实就发,容易伤人,伤人十分,损己三分,那样太极的风格就荡然无存了。现以四正手为例,进行力学分析。(1)彼按我捋,我以棚粘住彼力,转腰将彼力化向侧后,同时我身体另一侧已欺入彼身前,若彼偌欲回调正身形,我可顺势打挤,这个过程也体现了化中有蓄,蓄而后发。(2)我捋彼挤,彼利用我捋之机,对我打挤,劲直取我胸部,我下按化挤,以垂直的竖力化解水平的横力,得机向彼推出。以上推手的过程,可见两人发力接触点的运行轨迹属于力学中运动学的范畴,是牵连运动。可以用x、Y、z坐标表示空间力系在某一时刻的变化,太极的螺旋力由三个方向的力组成,示意图可以表示出力的方向变化。在实际推手中,力的大小、速度和方向的变化是凭感觉和经验来应对的,如果一方用大力去控制这个力,必出犟力,反被人所制,更何况太极拳“柔腰摆折如无骨,一动处处都是手”,所以,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是最佳选择。四、太极境界由简到繁,再到简,乃至无形,此时的无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就是返璞归真。仍由入静着手,摒弃杂念,凝神静气中达到通身透彻,将全身融入浩瀚的大自然中,进入物我两忘状态,从心理的宁静达到生理的调整,宁静以致远,淡泊而明志,在日复一日的修炼中拂去浮躁之心,健康随之到来。从“无”感受到“有”的玄机,通过“有”知晓了“无”的奥妙,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已经给人们指出了这个神秘门径。由此,可以推导出太极的最高境界是“无”——大道无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