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若干问题的见解

功夫秘籍 2012-08-20
一、关于“前不露手,后不露肘”。 这里的“手”是指拳或掌,“肘”指肘部。这是一句通俗拳论。指行拳中向腰际间收回拳或掌时所搁的正确位置。即收回拳或掌的小臂应平置于腰胯之间,不能过前,也不能过后。若过前,拳或掌必露于身体之前;过后,肘部必露于身体之后。诸如撇身捶、搬拦捶、进步栽捶和指裆捶等拳式之收拳,倒撵猴、高探马和白蛇吐信等拳式之收掌,收回之小臂中段应置于腰胯之间,使拳或掌不前伸,肘部也不后露。这样,拳或掌就会处于身体的最佳位置。防守时伺机应变,灵活运用,进攻时则利于发劲放劲。 二、关于腰的动作 对于腰的转动,杨振基老师曾归纳为四种,既闪腰、转腰、摆腰和拉腰。关于闪腰,杨老师在教我们时没有“闪”多大角度,只说是闪开、避让的意思。但从打拳实践中看,闪腰转动的角度较小(约30度左右)。诸如传统套路中的肘底锤和金鸡独立之后的第一个倒撵猴,因肘底锤和金鸡独立这两个招式的功架均为向东偏南,所以当右手后拉做第一个倒撵猴时腰右转角度较小(30度左右)。故曰“闪”或避开,让个位置给右手后拉。其它诸如白鹤晾翅之后的左搂膝拗步、进步栽捶等的转动均为闪腰,转腰的角度略大些(一般在45度至90度左右)。多,诸转腰在套路中的动作较如揽雀尾中的棚挤、云手、撇身捶、搬拦捶、肘底锤、左右分脚、玉女穿梭、白蛇吐信、弯弓射虎等拳式,均有不少的转腰动作。摆腰,既腰带虚腿向另一方向摆动。因而腰的转动角度较大,往往超过90度或更大幅度。诸如斜飞式,身体和右腿由正东转(摆)至西南,其转(摆)动角度为135度。又如抱虎归山的第一个动作转身左(右)蹬脚、斜单鞭等招式,均有摆腰动作。拉腰是由弓步而后坐,略转腰往后拉。诸如揽雀尾和抱虎归山中的捋式、手挥琵琶、下势等招式中均有拉腰的动作。 三、关于内劲和(太极八法) 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太极拳是内家功夫,它讲求“意气劲”。太极拳的“意气劲”都是内在的东西,故有太极功夫“在内不在外”之说。所谓“意到气到劲到”是也。习练太极拳,只要用意行气,放松腰身,按照规范、正确的动作去打,天长日久,体内自然会产生气感。之后,苦练经年,并在明师的指导下正确习练推手器械及抖大杆(大枪)等技艺,就有可能练出较好的内劲功夫。太极拳虽然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刻苦研习,坚持练拳,无论于陶冶情操,于健身强体,于功夫长进,都会大有裨益的。 至于太极“八法”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它们所发出的劲别均属内劲。这八种劲法只是走架和推手中招形于外的几种常见的表现形式。按劲别划分,太极内劲远不止这八种。上世纪四十年代,陈炎林先生编著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就归纳了二十五种内劲。除八法外,尚有粘沾、听、懂、走、化、引、拿、发、借、开、合、提、沉、长、截、钻、凌空等十七种内劲。还有的拳师甚至认为太极内劲多达四十余种。所谓内劲,实际是通过练拳而形成的一种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蕴劲于内、招形于外,通过有形的招法,以无形之劲打击对方的一种劲路。内劲由多种因素构成,要求神聚、气敛、劲整,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即意气劲高度相合,瞬间爆发出来的一种劲道。拳练的愈好,功夫就愈深,内劲就愈饱满充足。不管哪种招式,何种打法,只要沉着发劲,且“达于敌身,便能使敌腾空跃出,犹如拍球”。棚捋挤按采挒肘靠,不过是太极拳中的几个招式,它们所蕴都不愿进一步学习功夫(推手和技击)。因为,这一层毕竟比拳架(套路)更难。若无明师指点,更是难上加难。但功夫和养生毕竟是相辅相成的,功夫练的越好,其养生健身效果也就越大。诸如推手和大捋中的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在走架中同样可以练,但效果却不一样。后者从其量只练到腰,当也可以锻炼身体。但如果爬到山顶,则是锻炼量更大,对身体更有然知己功夫,而前者既练知己功夫,也练知彼功夫。同时,通过练习推手功夫和技击,更增强了松沉、轻灵与身法中正,以及意、气、内劲运用等方面的训练。所有这些,无论对功夫或养生都是十分有益的。譬如爬山,只爬到山好处。据说,吴图南大师当年跟杨健侯学拳前身体 弱,且两足长短不一。后来通过刻苦练拳,不但身体好了,功夫也不断长进,终成为太极拳一代宗师。1989年1月,以106岁高龄无疾而终。含的内劲也是从练拳中而来,也要精气神劲高度的相合凝聚,才能发挥其无穷威力。采挒肘靠几种打法在拳架中出现的较少,特别是肘靠,在杨式传统套路中只在转身撇身捶、十字腿和白鹤晾翅中出现,其它拳式均无肘靠。所以,肘靠单是练拳架是不够的,要经常单式练习才能练出劲道。采挒在拳架中稍多一些,诸如斜飞式、右野马分鬃的左手及左棚式、左野马分鬃的右手,均为采式;斜飞式、右野马分鬃的右手,均为挒式。同时,要想练出“八法”中的内劲,还必须习练定、活步推手和大捋,从中体悟松静、轻灵、中正和沉稳等要领。 四、关于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和养生功能 技击和养生,是太极拳的两大功能。练好了太极拳,应该说会明显收到这两种功效。目前,一些人把太极拳简单地分为养生太极拳和功夫太极拳。其实,这种分法也是不妥当的。因为,不管练功夫也好或养生也好,在习练程序、方法、步骤和内容上都是一致的。如果不按照拳理拳法规范的去练,不但功夫上不去,对养生也无多大作用。如果认真而规范的去练,不但功夫会长进,对养生也大有益处。当然,时下不少练拳者五、关于你说在打拳中出现的“魔障”问题。 因不了解你的具体情况,不好说。我以前教的学生中有少数人在练拳中有时出现胸闷、气紧等现象。这都是因为他们在打拳时意识和思想不够松静,过于紧张、呼吸不自然,甚至有憋气现象。但这一旦克服,这些现象就消失了。习练太极拳,意气不能过于关注,不能刻意强求,更不能故意运气。要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才能全身轻利。如果过于专注,刻意强求意气,身心就不能松静,血脉经络就不容易畅通,意气则换的不灵,拳意和思路就会出现故障。拳论所谓“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各人练拳的方法不尽相同,因而效果也不一样。可在练拳中自己体悟,以掌握一套较好的练拳方法。 祝你生活愉快,练拳进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