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怎么看“脚下生根”与“去己之根”-翁心诚

功夫秘籍 2014-05-25
练太极的“根”指什么?指地球引力与人体重心的契合点。有“根”才稳定、才平衡、才圆融,无“根”必不稳定、不平衡、不圆融。故太极拳强调“脚下生根”。但这只是“根”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根”是灵活的、不固定、不死板、不僵化,如果固定、死板、僵化,必定失去轻灵与随机应变、感而遂通。因此又必须“去己之根”。两者是必须而且可以结合的。既生“根”又“去根”,是否矛盾?矛盾是矛盾,但它们是互依互存、互转互化的。如果说,“生根”是阳,“去根”则是“阴”,阴阳是矛盾着、互化着、互济着存在于太极拳的训练中的。故如何精准地把握“生根”与“去根”便成了太极拳训练中的一个现实课题。《中华武术》2011第8期上所发表的一篇关于“脚下生根”的文章,作者为当代武式太极名家吴文翰先生。他在强调“脚下生根”的理由后说:“去己之根”的观点,见于上海王壮弘先生给《陈氏太极拳图说》作的序。他主张太极拳习练者要像不倒翁一样,上轻下沉。如果“脚下生根”,步法就死了,不灵活了。吴先生批评王先生是从文字上理解落地生根、脚下生根,比较片面。鉴此,笔者反复阅读了王先生的《王氏水性太极拳讲记》原文,王先生讲到太极应以不丢不顶为根本,而今推手之人大都以拙力相待,意欲牢固其根,如牛之相抵,与太极以柔克刚之理相悖。岂知己根愈固,彼攻愈烈……根不去则步不灵活……难免有跌倒之虞。故推手不欲跌倒,先应去己之根,无根者,无固定之根也,如物飘于水,如球滚于地。即拳谱所云:飘飘荡荡浪里翻,上轻下沉不倒颠(上书第334页)。接着,王先生阐明习拳者如球形,随着开合可大可小可分可合。显然,王先生并不反对习练中“脚下生根”“落地生根”,王先生反对的是“固定之根”,不轻灵、不随机、不灵活的“根”,主张无中心的中心,无根之根,是最微妙的中心与最微妙的根,这个意见肯定是正确的,全面的。笔者认为吴先生着重强调“脚下生根”,这是正确的。但吴先生对王先生的批评只是作为一种探讨意见。笔者联想到,太极拳里许多关于拳法的讨论与互质,往往各执一端,强调分别,缺了结合,就好像讨论到底是男人重要还是女人重要,是鸡在先还是蛋在先,究竟是先有大鱼还是先有小鱼等,万年也得不出一个结论的,而处于两端的对立性结论,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又是正确的。于是,笔者想到了太极拳练法中一些对立面的争论。如“四两拨千斤”与“四两拔千斤”,“脚下生根”与“去己之根”,“舍己从人”与“舍近求远”,“君臣”与“均沉”(即“意气君来骨肉臣”与“意气均来骨肉沉”)。以及“动手与不动手”“被动与主动”“用力与不用力”“松与紧”等等,我们都应辩证地灵活地去看待,而不应偏执走向一端。笔者在这里想引王先生关于虚实问题的解答:“两腿须分虚实,虚非完全虚空,精神要贯注,实非完全站煞,气势要有腾挪,虚腿与胸要有相系相吸之意,如能这样则拳架不必起腿,凡起点之脚皆可改为虚点,因起腿必有碍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之实现。”(《王氏水性太极拳讲记》第304页)这一解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王先生对“脚下生根”与“去己之根”的见解。我理解王先生的意见是重点强调灵敏度,上轻下沉,但又不要把桩站死,这样腾挪闪展,既身体稳固,又随机顺势。王先生谈太极拳的根时说,太极拳有沉根、浮根,还有一个中间调控的根,是无根之根,这一点含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真正的根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会让你知道具体在什么地方。从这一观点看,王先生对“落地生根”“脚下生根”持分析态度。批的是“死根”,主张的是太极拳的灵活水性,因而全方位领会王先生的意见,很有必要。尽管王壮弘先生创立了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水性太极拳,但生前写的太极拳文章并不多。不是没有能力与没有东西写,更不是没地方发表,而是基于两点想法:一是一时的表达,是暂时的想法,随着思想的进步,掩盖在“相”后真理才能真正显露;二是写的往往是阶段性的,读者应阶段性地看,又要整体性地看,如果因文害意,就会把自己固住。王壮弘先生有一个根本的太极观,即太极真理可以了解,不要去定义,而且“我说定义皆非定义是名定义”。世界上很多东西没有准确定义,太极拳就是如此。当然,王先生并不是抹煞、否定、反对一切太极拳理与拳法的定义,而是提醒习拳者正确领会与把握定义。我们对于“根”的问题也应如此。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