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太极拳中定的认识

功夫秘籍 2012-10-26
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中定。长期以来,对太极十二势论述较多,而对十三势中“中定”论述较少,使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对中定存在颇多误解。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谈谈对太极拳中定的认识。一、何谓中定1.所谓“中”。中即是中心,枢纽,是运动的发源地,是引导身体达到上下相随协调运动的关键,也是实现太极拳阴阳相济、虚实平衡的根本。中有内外之分。在外者,为脊椎、两肾以及立身中正,尾闾中正,顶头悬等内容。在内者,乃是意气中正,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阴阳平衡之气。2.何谓“定”。定是守之意。在太极拳行功实践中,要守住中即枢纽。在外者即十三势中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之意,腰隙即指两肾。在内者,为气敛、神聚而不散漫,此即心气之中定也。在行功中务须先有意动,继而气动,再有形动,决不能活蹦乱跳,东倒西歪,打太极拳很随便不合规矩。 3.中与定的关系。中与定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无中则无定,无定则无中,中是定的前提,定是维系中的关键。二、中定在太极拳中的作用1.中定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太极拳运动由中定中来。前辈向皑然先生曾说:“十三势以中定为主,其余十二势为辅,有中定,然后有一切。”“无中定之虚实,非虚实也;无中定之触觉,犹瞽(瞎)之视,跛之履,触如不触,觉如不觉也。”从中足见中定的重要性。中定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在太极拳行功走架中,虚实的变化是随意而变化的,在推手中则是随动而动,粘沾连随,可见虚实变化是多样的,随机而变,随机而动。而中定是相对固定的,正如《太极拳论》所言:“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我感到这句话中的"理"最重要的便是"中定"。应该懂得,每一虚实,皆先有中定,而后有虚实。中定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2.中定是实现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运动的关键,掌握了中定便连通了进入太极拳殿堂的桥梁。太极拳运动的本质有三点:一是在内不在外;二是用意不用力;三是无始无终,八面支撑,一个封闭的环。这三点要求太极拳的虚实转换必须是整体产生的,同时虚实又是平衡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表现出来的气势应该是饱满的。能实现这一要求,中定是基础,试想,如果没有中定,行功中身体非凸则凹,手舞足蹈,东倒西歪,还如何谈太极拳纯任意行,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呢?上面已经讲过,中定的关键之处在于腰脊的中正,虚实变换的关键则在于两肾的抽换。掌握了这两点便搭起了通往太极拳殿堂的桥梁。3.中定是实现懂劲的基础,是掌握推手诀窍的关键。推手中有守中、用中、避中之语,意即在推手中要始终守住自己的中,即所谓中土不离位,我守我界;用中,意即用自己的中去破坏对方的中,以实现我顺人背;避中意即当对方在找我中时,我应避开自己的中,以免自己产生双重,与对方发生"顶牛"现象。所谓懂劲即掌握对方的虚实,要达到这一目的,在推手中必须做到粘沾连随,即不丢不顶,意在人先。如果自己没有中定就不可能完全掌握对方的虚实,犹如在运动中没有了参照物,两人在推手中必然是相互乱动一气,不可能实现接骨逗榫,达到不丢不顶。向皑然先生曾说:“譬之户脯,开合在枢,枢若动摇,云何开合?”同样的道理,无中犹如无枢,枢都没有,言何开合有规律,还言何开合自如呢?可见,中定是懂劲的基础,是前提。 立身中正的实际操作,一般的要求是『百会与会阴虚虚对准』,这是一个不变的原则,但事实上,百会与会阴这两个穴道因为距离较远,对於初学者在操作上,会感觉比较难,而且『虚虚对准』偏於心意上的运用,对应於身体的实际中正不易领会,故从一开始就没有注意,而忽略此一原则的重要性,这种类型的人为数不少,久而久之,身桩有了弊病,而影响对拳艺的深造,不可不察。立身中正一般常见的缺点为:一、头容不正,颈项不直。 此一问题的产生,大概都出在不会领起『顶劲』。事实上,在拳架的运行中要『维持住』顶劲的『虚领』是属於较高层次的锻鍊,因此在初阶的练习当中,只要能注意「保持」『两眼平视及后颈项的竖直与放松』即可,而这也是立身中正中对头的基本要求。二、肩头内卷。 肩头内卷,意指两肩头有向乳头方向合的现象或趋势,形成外观上,靠近肩关节附近的胸肌有凹陷的现象,在此状态下,胸腔不得其正,侧向劲的维持不能得势,因此,要注意让『两肩头沿著锁骨方向,朝正左及正右方延伸。』,使肩头处附近的胸肌平顺展开,才不至有凹陷的现象产生。三、膻中处折曲。 在膻中穴的地方陷入,而胸腔不正,造成后背紧张及督脉的气上扬,且使得上半身之重量部份集中在该处,致使任脉因折到而气行不顺,久练之后产生胸闷,运用上亦较不灵活,发劲也因此打折,且按压该点会有疼痛之感,因此该处的展正要特别注意。四、腰软。 腰软,即腰不直。此处所指之腰,系指身体的两侧,由肋骨以下的地方开始到髋关节为止,此处一展直,则身桩正面的两侧基准线就大事底定了,在拳架的左旋右转及起落升降当中,维持两侧基准线的正直,即可对应出肩、胯相合,确立身法中正的基本。五、落胯不正。 落胯不正。即上身之重量未能垂直落於髋关节中,而有前倾之象,劲有所偏差,造成两腿内侧经脉之紧张,久练后,若加以按压,常会伴有疼痛之感,且丹田亦未处於正位,对於功劲的精进颇有影响,此项缺点的改善,惟有从虚领顶劲之作法方能获得彻底的改善。虚领顶劲为身法中正的重点,实际的操作及如何虚领,太极拳的著作中都有详细的说明,此处不多谈。 身法的中正是太极拳的精义所在,身体在中正当中即产生一种中定劲,在此状态下方能支撑八面,又由於阴阳虚实的分清而能圆转自如,此间如何维持拳架在动态当中的中正是一个难点,因此建议习者,拳架必须要在教练者的指导下,彻底的改善各项缺点,於调正身桩后,方可离师自练。否则比较容易出偏,或是练了许久而成效不彰。聊聊数语,提供参考,亦请不吝指正。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