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理解对太极拳习练要求中的辩证关系-张建方

功夫秘籍 2014-05-26
在近二十年的太极拳习练过程中,我渐渐地体会到,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才能不断加深对太极拳习练要求的体会和理解,尤其是对习练要求中各种辩证关系的理解。一、形和意的辩证关系练拳之初,四肢身躯感觉木讷,尽管动作造型也能符合基本的要求,但做起来总觉得僵硬,不自然,不协调,何为?孰不知,太极拳之所以称为内家拳,主要是突出了意识的作用,什么是意识?意识就是内在精神,就是一种能有效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身体的内部或躯干四肢部位的感知能力。所谓突出意识作用,实际上就是要提高这种感知能力。例如,做起势动作,老师常常要求我们要把手放长,放到无限长,眼睛看着的不是自己的手指,而是手指的前方这种要求,就是对内在意识的锻炼要求,这种状态下的肢体运动才是在外形与内意统一下的平衡状态。形是什么?形是意的外观表象,意才是我们所要锻炼的、内在的潜能。我们常说“打拳要打两套拳”,就是要求我们除了肢体的外形动作外,还要体会内部意识的不断转移,不断运动,不断提高大脑对四肢百骸的控制能力,从而准确处理好形与意的关系。这是习练太极拳的首先要把握基本习练要求之一。二、把握松与紧的辩证关系太极拳要求体要松,意要紧,运动时要松,定型时要紧,松的全部过程,就是为了追求能在紧的瞬间,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有人说,习练太极拳(指陈式太极拳以外的其它流派),自始至终都要使肢体放松,本人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说法,以揽雀为例,在做“绷”势动作时,当习练者的身体重心随着转腰带臂,开胯前移至最前点时,要求肩要沉,臂要绷,前腿弓,后腿撑,气沉丹田,力由脊起,在这个瞬间,习练者全身上下内意外形都应集中在一个点上,把全身的能量都调动到这个点上(这个点应在前手小臂近肘的地方)。这时的状态显然不是“松弛”的状态,而是与“松”相反的“紧”的状态。因此,笔者认为,太极拳是以一个一个紧点与一段一段松弛的弧线相结合的运动方式为其特征的,是张弛有度的,只不过是功夫愈深,愈不易使人察觉到这紧的瞬间,哪怕是在与人推手时也是如此,功夫高深的太极拳家在柔化时,总让对方感觉不到有硬点僵持的地方,有深邃莫测,探不着底的感觉,而一旦发起势来,却能在瞬时刹间爆发巨大骇人的能量,所以说,太极拳的松与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无紧即无松,无松亦无紧,一松一紧谓之道也。三、进与退的辩证关系太极拳是以着练内在精神为主的意识体操,要求习练者在矛盾中寻求统一与平衡、表现在运动过程中,就是欲前必先后,欲进有退意,欲上要顾下,欲下有上意,表现在拳势中,要顺其势,运其形,要有对拔拉伸的矛盾劲。例如,从揽雀尾的绷势转向捋势时,手与身不应同时后移,即当身体重心在向后移动的初时,两手的意识还是向前的,看似两手向后的动作,实际上是由身体重心的移动来带动的,待身体重心移至后脚要转腰时两手才随势作捋按、上托、收回搭手的动作,也就是说,在习练太极拳时,一方面要有“一动无有不动”之形,另一方面,“动”要有先后秩序,前后之分,打出层次的意识,通过这种意识的作用,使肢体各部位的运动有主次,有层次,有先后,只有在这种状态下,经长期努力的习练,我们才能体会到太极拳的“绷劲不丢意内敛,八面支撑求平衡,劲走波浪,意求鼓荡”的境界。四、开与合的辩证关系太极拳的开与合,在初练时,仅仅要求能使形体的动作有开合,待到这个要求能基本掌握后,便要求能通过胸腔的开合来带动形体的开合,进而要求习练者尽量做到能使意气下沉,用腹腔的开合来沉浮横隔膜,促动胸腔的开合、外形的开合,继续深造下去,还要求能够用丹田的开合来作为源动力,用意念来驱动内丹田的运动,使习练者进入到一种真正无我的状态,达到一种虚怀若谷,心神合一,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地!开与合还需要与内外三合的要求融为一体,与进与退、升与降、起与伏、呼与吸、出与入等要求融合在一起,处处有矛盾,处处求统一,左右上下兼顾,四面八方支撑,以求得矛盾之中的统一与平衡。以上是自己在练拳中的一些肤浅的体会和感受,同时,愈练愈感觉到太极拳术内在的无穷奥妙和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作为一名太极拳爱好者,唯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学,认认真真地练,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