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在三国时期的使用价值巨大

武术流派 2011-04-04

刀是我国出现较早的兵器之一,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从旧石器时代的考古遗物中就发现不少打制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器,也有斧形器和刀形器。然而那时的刀形器只是一种石片,一侧较厚,像刀背,较薄的一面则为刀刃。中石器时代的考古遗物中发现了“骨刀”,与骨刀同时出土的有渔猎用的石矛、石箭头,,我国广东西樵山遗址中就发现不少石刀。到新石器时代,同时出现石刀、骨刀和蚌刀。仰韶文化中发现有扁平横长体石刀,龙山文化中发现带孔石刀,带孔刀的出现,说明那时刀已缚上了木制刀柄,不能否认,我国石器时代就已经大量使用石刀了;商代已有铜锡合金制成的青铜刀,在周代末期出现了铁刀。春秋战国时期,战场上刀剑交错,要求人们赴火蹈刀,死不旋踵。而到了三国时代,刀的制作更加精良,成为战场上短兵相搏的重要武器。

刀的种类很多,从历史时期来看,在原始社会,有了石刀、骨刀。到了夏时期出现了刀形端韧器,此时的刀形端韧器是古代战争武器的萌芽。商周时期又有了专门作为兵器的青铜刀,大致有直脊、背脊、直脊而首部上弯的三种形式。两汉时期出现了环柄的长刀,即环首刀。东汉时期铁刀的制造日益精良。到了三国时期,刀的制造更加精良,如诸葛亮让蒲元铸造的刀“称绝当世,故曰神刀”。唐代刀制有仪刀、鄣刀、横刀、陌刀。到了北宋,刀的形制有了进一步改变,从狭直的长条形方头刀改成前锐后斜的形状,出现了掉刀,屈刀,笔刀。明代又有长刀,腰刀,短刀,偃月刀,钩镰刀。清代有佩刀,长刀,大刀,双手带刀背刀,窝刀,朴刀。

刀在战争中的应用

佩刀的兴起佩刀的习俗从西汉开始出现。由两汉时期的文献可以看到:武帝时大将李陵、使节苏武、东汉光武帝刘秀、三国时的袁绍,都是佩刀而非佩剑。《三国志•吴志•甘宁传》载:凌统与甘宁有杀父之仇,欲于席上杀宁。酒酣之际,“统乃以刀舞,宁起曰:‘宁能舞双戟。’蒙曰:‘宁虽能,未若蒙之巧也。’因操刀持盾,以身分之”。在这个类似鸿门宴的场合,凌统、吕蒙都不是拔剑而舞,而是操刀而舞,可见他们都是佩刀而不是佩剑。《初学记》卷二十二载曹植《宝刀赋》云:“建安中,魏王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以龙熊鸟鹊为识,太子得一,余及弟铙阳侯各得一焉。”曹操《百辟刀令》亦云:“往岁,作百辟刀五枚,适成,先以一与五官将,其余四,吾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者,将以次与之。”刀名“百辟刀”,显然喻其铸造精良,无往而不断,所以又称宝刀。汉代民间亦有佩刀者。东汉晚期大墓中常见的农夫俑,衣着完全同于持盾武士俑,并都佩带环首大刀。

刀在骑兵中的应用

诸国战争后,兵车已经渐渐退出战场,取而代之的是骑兵成为作战主力,驰骋千里疆场。两汉时期,骑兵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由于要与匈奴等游牧民族作战,军队的作战方式由车骑并重转变位骑兵为主[8]。因此,单纯的刺杀兵器不足以发挥效力,擅长劈砍挥杀的刀越来越成为热门兵器,不仅需要量急剧增加,而且对刀的制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西汉中期出现炒钢技术,将生铁变为熟铁或低碳钢。用它打制长把刀,刃口锋利,利于马上使用,又不易折断。当时军队中大量装备的刀要数环首刀了,这种刀直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呈扁圆环状,长度约一米,便于在骑战中抽杀劈砍,是一种实战性较强的短兵器。在战场上的厮杀格斗中,许多将领往往长矛短刀并用,远刺近劈,威力无比。士兵则是刀盾配合技击,一手拿刀进攻,一手持盾防御,效果更是奇佳[9]。伴随着骑兵的发展,刀的形制有了改变,作战中也更加重要了。

刀在步兵中的应用

东汉末年,适合劈砍的环柄刀在战场上已成了主要武器,作战时步兵一手持刀,一手持盾,二者配合使用,步兵除了进攻砍劈外,必须学会左右跳跃和快速闪躲。到了三国时期,军队大量装备的短兵中就只有刀了,刀的制造也更加精良,据《刀剑录》记载,蜀主刘备曾令铸刀匠蒲元造刀三千把,其刀上皆有连环,史称“环柄刀”。《汉书•文翁传注》:"刀凡蜀刀,有环者也"。刀环不仅是装饰品,且有很多的用途。首先,刀环可以使执刀之手在大力劈砍时不易滑脱,起阻挡的作用;其次,就是步兵在贴身近战时,刀环也可以用来击敌。

刀在进攻作战中的应用

中国历史进入两汉以后,军队作战已经从以前的车骑并重转变为骑兵为主,当时军队中的武器主要是适于劈砍的刀。汉武帝时期,由于骑兵的大力发展,可以派遣数万骑采取迂回、包抄、深入敌后来进攻匈奴。军队进攻时刀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许多将领长矛短刀并用,近辟远刺,威力巨大。士兵也是刀盾配合,杀敌效果倍增。这样一来不易折断的刀明显优于剑的直刺,杀伤力远远大于剑,便于劈砍的刀逐渐把剑的位置取代。

刀在防守作战中的应用

军队防守作战时,士兵一手持刀,一手那盾,刀盾配合技击,既可防御又能进攻。面对敌人骑兵的冲杀,士兵可以用盾防守,利用左右跳跃和快速闪躲来寻找机会,一旦找出敌人的弱点,就可用刀进攻,一刀毙命。自春秋战国后,防守作战的部队中多数装备的武器就是刀,它轻便、易拿、适合劈砍,逐渐取代了剑、矛、枪等武器在军队中的地位。

刀在魏国军队中的应用

三国时期魏吴对峙历时长久,波及地域广阔,历史背景复杂多变。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败亡,刘备势力退出荆州,吴国全据长江自巫山以下水道,以荆州、扬州与魏国对峙。曹操于荆州江北以襄阳郡、江夏郡为边郡与孙权对峙。在魏吴的对峙中,吴国为了不与北敌共有长江之险,竭力在江淮、江汉之间攻城略地,并于江北置有一系列边郡,设有常守,双方边境冲突在江淮、江汉之间展开,处于一种胶着状态,虽时有突进,然亦各有常守[13]。魏军多是北方人,军队多以骑兵为主,士兵武器装备大多刀盾配合使用,士兵用刀便于劈砍,刀盾配合进攻更是猛烈,防守严密,所以陆地作战吴军多以失败告终,只能联合刘备共御曹操。

刀在蜀国军队中的应用

三国时期的蜀国,自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入蜀至后主炎兴元年(263年)止,前后53年。三国之中,它国力最弱,地盘最小,人口最少,长期笼罩在亡国的危机之中,但它依然存在了半个世纪之久,最后亡国,亦实属难免[14]。蜀汉政权之所以能存在半世纪之久,首先是因为蜀主刘备占据人和,其次就是由于蜀地的天险,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清代诗人乔钵道:“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中。两旁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阴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由此可知,蜀地多树木,便于士兵藏匿。蜀兵大多装备环柄刀,据《刀剑录》记载,蜀主刘备曾令铸刀匠蒲元造刀三千把,其刀上皆有连环,史称“环柄刀”。《汉书•文翁传注》:“刀凡蜀刀,有环者也”。可见环柄刀在蜀军中应用的很广泛。而刀之所以有环是因为刀环不仅是装饰品,且有很多的用途。首先,刀环可以使执刀之手在大力劈砍时不易滑脱,起阻挡的作用;其次,就是步兵在贴身近战时,刀环也可以用来击敌。

刀在吴国军队中的应用

三国时期的孙吴,在击败关羽,据有荆州之后,长江天险成为一体,防守上可以上下呼应,相互支援,随后与蜀重修关系后就专心对付背面的曹魏[15]。吴国全据长江自巫山以下水道,以荆州、扬州与魏国对峙,吴军多水军,长江之滨为吴军用武之地,魏军“士马不能逞其能”,无论在地形还是战术上都有利于东吴。吴军士兵武器装备多以短柄兵器为主,长柄武器不易携带,应用不便,不利水上作战,而在诸多短柄兵器中,刀应用方便,不易折断,便于劈砍,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所以吴国军队士兵多是右手持刀攻击,左手拿盾防御。

综上所述,在远古时代,虽然发明了石刀,但是那种短而缺少锐利的石刀仅是一种砍砸工具,绝非人兽相搏的武器。自夏出现了刀形端韧器后,刀就逐渐的作为一种兵器进入了战争。从西汉开始,配刀的习俗开始出现,至三国时期,军中装备战士的实战短兵武器,由先前的剑改成了以刀为主。刀成了当时军队中装备的短兵器中的最主要的武器,其使用价值巨大。

作者:苗福盛

作者:苗福盛

作者:苗福盛

巨龙的刀舞的很凶猛1

巨龙的刀舞的很凶猛2

(摄影 博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