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艺术遭遇科技瓶颈

武术流派 2012-01-16

舞台艺术期待与科技“牵手”

“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仅靠文艺界人士的单打独斗是不够的,还需要跨界合作,尤其是与科技的握手。”在沪全国政协委员马博敏的一番话,点燃了文艺界委员讨论现场的氛围。大家以亲身经历呼唤文化与科技的早日“约会”,这之中,舞台艺术显得尤为迫切。

舞台艺术遭遇科技瓶颈

“近些年,3D、IMAX技术的大量运用,让人们看到了科技与影视深度碰撞的美丽火花,舞台也应该是‘艺术+技术’的体现。”马博敏感叹。在她看来,始于清末的海派京剧——连台本戏所使用的机关布景,是科技融入舞台艺术的早期表现,但这种融合远远不够。

一个例子给她留下深刻印象:上世纪90年代末,上海京剧院排新编神话京剧《宝莲灯》,剧情的最后——宝莲灯照亮了沉香混沌不开的心窍,他终于挥动神斧,劈开华山,救出了母亲。按照舞美设计,这时宝莲灯要在舞台上升起来。为了完成这一场景,工作人员费了很大的功夫,但到正式演出时还是出了洋相——遥控器一按,本该飞起来的宝莲灯却“嘭”地一声撞到了墙上。台下的观众哄堂大笑。

对于舞台艺术遭遇的科技瓶颈,身为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院长的蔡金萍也深有体会。最近,他们剧院排了一出安徒生经典唯美儿童剧《海的女儿》,这一剧目迪士尼也曾排演过。“舞台效果的确有些差距,以道具水母为例,迪士尼版的很薄很轻盈,感觉跟真实的水母几乎一样,我们用的是透明尼龙布做的,形状相似,但一点都不飘逸。”

蔡金萍说,儿童科幻剧中常常出现吊威亚的场景,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是用比较粗的尼龙绳子,台下的观众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绳子。“我们很希望把最好、最美的东西呈现给孩子,但有时候有些无能为力。”

外国演出在国内无奈做“减法”

上海滑稽剧团副团长钱程前阵子去德国看了音乐剧《吸血鬼之舞蹈》,先进的舞台技术令他颇为震撼。一开场,整个舞台是个水池,但向上升起后变成了我们常见的舞台,切换过程只需要短短几秒钟,现场没有留下任何水的痕迹。“瞬息万变的灯光让拉斯维加斯的《O秀》声名远扬;音乐剧《悲惨世界》舞台上,一堆废铁可以翻出很多布景;美国的百老汇可以让直升机、汽车直接开上舞台……国内的舞台换景,常常是靠人工将一个镜面从一面换到另外一面,或转个角度。舞台上装转台就算很先进了。”

马博敏透露,我国每年引进很多国外舞台戏,但因为技术不到位,绝大多数被迫做“减法”。在演出时简化了舞台装置,导致内容和形式无法完美统一。“怎么办?光靠文艺界的力量是完成不了的,需要借力科技界。”“文化牵手科技”的念头在的马博敏脑海中盘旋了许久。据透露,十几年前,她便提交过相关的提案,只是未能得到答复。“那个时候时机不成熟,现在不一样了。”之所以这么有底气,源于不久前她参加的一次市政协会议——会议以文化为主题,她到会场一看,列席的人竟大多数来自科技界。

科技介入文化,背后是一个产业

科技介入文化,有巨大的潜能可挖,它的背后是一个产业。杂技《时空之旅》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传统杂技和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得这一杂技6年上演2400多场,吸引观众240余万人次,票房收入超2.5亿元。

“舞台艺术也是综合性艺术。”上海芭蕾舞团首席演员季萍萍说,以芭蕾舞为例,演员跳得好虽然重要,但现在的观众不再是单纯欣赏演员的肢体动作,还需要更多的视听享受,所以对舞台布置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下,文化单位在完成舞台呈现上的投入其实很高。据马博敏所知,院团排一部戏,舞台的花费在整个投资中的占比不低于1/3。比如布景,眼下基本都是木头做的,换演一台戏可能就得换一批布景,不仅费钱,也不环保。如果能研发出更有技术含量的布景,应该很受欢迎。演出服饰的面料研究也亟待科技的介入,尤其是传统戏剧的演出服——在白色的灯光下很鲜艳亮丽,但到了彩色灯光下便“返旧”,质地感出不来。“解决了这些问题,将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和经济效应。”

本报记者 李婷

来源:文汇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