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打仗最厉害的两位文弱书生

武术流派 2015-09-01

功夫资讯网讯 他们都是文官出身,自身并无万夫莫挡之勇,但却在战场上创造出一次次的旷世奇迹。

他一生身经数百战,没有一场败绩,而且没有一场不是在绝对的劣势中大胜敌军。毛泽东在多次阅读《梁书-陈庆之列传》后,不禁感慨:“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陈庆之

这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将军陈庆之。

出身庶族寒门的陈庆之自幼便随从萧衍,当时萧衍还没有起兵反齐,陈庆之在萧衍府中的身份只是一个小书童。公元502年,萧衍成了南梁皇帝。年仅十八岁的陈庆之被任命为主书。主书这个官职是文职,因此陈庆之还是被看成文人的。

在他四十一岁时,终于等来了机会。

公元525年,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乱失败,被困在彭城。元法僧不得已投降南梁。鉴于徐州的战略地位,萧衍任命陈庆之为威武将军,带兵去接应元法僧。陈庆之顺利完成任务后,被任命为宣猛将军。

随后,萧衍派自己的儿子豫章王萧综前去接管徐州,并命派陈庆之带领两千人马跟随。

北魏立即调集两万人马阻截萧综。

刚开始时,战局对梁军非常不利,但是陈庆之硬是以两千人撕破敌人的防线。此时却发生了一件出乎意料的事。南梁大军主帅萧综看到敌军的气势后,害怕得只身投降了魏军。导致梁军大乱,被敌军趁机攻击,损失惨重。只有陈庆之率领本部人马突围。

翌年,北魏由于胡太后专权,引发内乱。南梁立即派安西将军元树进攻寿春,由陈庆之随同并负责军事上的指挥。此战南梁大获全胜,取得寿阳等五十二座北魏的城池。为了表彰陈庆之在寿春战役中的出色表现,萧衍赐封他为关中侯。经过这次战役,陈庆之已经成长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将军。

527年(大通元年)十月,梁武帝萧衍诏寻阳太守韦放领兵与曹仲宗等会师。时韦放军营垒未立,北魏军突然到达,韦放仅有200人,但士卒殊死奋战,以一当十,终于击退敌军。魏孝明帝元诩复派将军元昭率军5万增援涡阳,前锋抵达距城40里的驼涧。陈庆之要前往迎战,但韦放不听。陈庆之说:“魏人远来,皆已疲倦,去我既远,必不见疑,及其未集,须挫其气,出其不意,必无不败之理。且闻虏所据营,林木甚盛,必不夜出。诸君若疑惑,庆之请独取之”。于是陈庆之只率200骑兵突袭元昭军,魏军震恐。陈又乘胜进军,背靠涡阳与魏军对峙。

涡阳之战前后持续了大半年时间,其间大小战斗数百次,双方军队都已接近强弩之末。此时魏军又派来了增援部队,并且在梁军的后方开始修筑工事。曹仲宗怕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而且此时梁军已无斗志,于是准备撤军。陈庆之听说这个消息后,拿着皇帝赐予的节杖站在营门口慷慨陈词道:“我们这次出兵,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耗费了国家巨额的钱粮,经历了无数战斗。现在,你们竟然不考虑如何获胜,而想着撤军,你们这哪里是想着为国家立功,不过是借行军之名,进行抢掠罢了。我听说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现在如果你们执意要撤退,我只好拿出皇帝赐给我的密诏,依照密诏中的指示行事了。”经过这次营门陈词,陈庆之取得了梁军的实际指挥权。

当时魏军在梁军周围已经筑起了十三座堡垒,互成犄角之势。于是陈庆之挑选军中的精锐,趁夜衔枚而出,一夜就攻陷了敌军的四座堡垒。涡阳守军经历了大半年的消耗后,此时也已接近崩溃。涡阳守将王纬开城投降。魏军剩下的九座堡垒兵力仍然雄厚,陈庆之乘胜出击,将斩获敌人的头颅悬挂在镇前,击鼓呐喊猛烈攻击敌阵。魏军被这种声势吓破了胆,加上涡阳已经陷落,所以剩下的九座堡垒瞬间瓦解,魏军大规模溃败。此战魏军几乎全军覆没,尸体和遗弃的兵器车马竟将淮河的一段河道阻塞。

涡阳一战使陈庆之闻名大江南北,萧衍对于他这次的果断行动给予了高度的赞赏,亲自下诏表彰:“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与陈庆之一样,他也是文官出身,自身并无万夫莫挡之勇,但却在战场上创造出一次次奇迹。关于他的身世,小编也不多说,因为大家对他都十分的熟悉。

袁崇焕

袁崇焕投笔从戎时,大明已是内忧外患、千疮百孔了。

但袁督军却以其文弱之身,重整山河,收关外流民,铸金城汤池,整老弱之师,引十三门佛朗机巨炮,击毙努尔哈赤 (伤重不治而亡),将皇太极挡在关外长达十年之久。

最终陷于范文程反间计。

自袁崇焕死后,山海关内再无人能堪此大任,终致大明国破族亡。只要范文程阵前一句话:“你们只要看看袁崇焕是何等下场?便致诸明军大将下旗称臣,倾刻间三军俯首。”

公元1643年,李闯攻入北京,朱由检急命崇焕手下大将吴三桂入京勤王。然吴三桂坐拥八万关宁军,按兵不动,只等明朝灭亡。崇祯皇帝上吊于煤山前,身边只余一名太监陪同。

据说,当李自成攻进北京城,打开崇祯的银库时,惊呆了:天天在喊穷的崇祯皇帝,根本不穷!

难怪李自成感叹:如果这些银库里的银子都用在了征辽上,恐怕袁崇焕早就横扫关外了。

公元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华夏山河再遭劫难,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尸横如山之下,没有人记得那位文弱书生袁督师。直到乾隆皇帝再度翻开明史时,感慨其报国之忠、功业之伟、身世之悲,遂公开此间内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