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杨式太极拳技击快架-陈雄

功夫秘籍 2014-07-09
由于诸多原因,现在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只知道杨式太极拳唯有慢练的传统拳架,不知道还有快练的传统拳架。“慢”好像是杨式太极拳的代名词,以至忽视了慢的实质和快的一面,甚至有人提出“如把太极拳练快,别人就不相信你练的是太极拳了”,否定了快的重要性,盲目为了“慢”而慢练,最终将喜欢技击的太极拳练习者引入“枉费功夫贻叹息”的误区。殊不知慢是为了给快打基础,慢是练功的手段方法,而不是目的,正如拳谚“慢如抽丝,疾如电挚”。只有在慢练的过程中,才能细心对照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太极拳的要领要求,精神和体力亦容易协调统一。不慢则不能松到位,不慢则找不到细致和完整,不慢则不好找运动规律,必须先慢练,在稳静的状态中,周身松开,节节贯串,处处动作找圆圈,理顺内在气息,调整虚实开合的变化。互联网上有版本不同的杨式太极拳快架视频,我看了的感觉是,这些快架视频多是慢架快打,没有把杨式太极拳快架的特点、风格、结构和气势、劲道打出来。所谓慢架快打,就是在慢架的结构上,或者改编了一些动作,把盘拳速度由慢变快地练习,基本东西是慢架的。什么是传统快架的特点与风格呢?让我们看看太极拳名师对快架的介绍。有位太极前辈说:“快练拳架也是杨家太极拳的传统套路之一,过去杨少侯、杨澄甫等人也都打快架。虽然名称和次序多数相同,但快架不是慢架快打,快架的风格、整式作用与打法要点都与慢架不同。比如,慢架的五字诀是静,轻、慢、切,恒,而快架的五字诀是静,轻,灵、切,恒,一字之差就不好练。”吴文翰先生在《杨派太极拳支系繁衍情况概述》一文中说:杨派太极拳的技击快架,是“节奏明快,轻巧紧凑、发劲刚脆、姿态优美的小式”,与慢架不同之处“一是进步必跟,退步必撤,开合相生、进退影随”,“二是定式时,时断时续的震足坐腕、肩臂弹抖,以及发劲时不由自主地哼哈声响”,“练法仅需5~10分钟,是一趟难度极大以快为主,又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太极快拳”。行架中,“时而行云流水,时而狂飚骤雨,轻巧如捕鼠之猫,迅捷如离弦之箭”。张汉文先生在《杨式太极技击架没有失传》一文中说:“杨式太极拳的技击拳架只传给自家子弟和部分门徒。这种技击架子就是杨式太极小快式,有人称之为‘快拳’或‘快式’,现在世称杨式太极快拳。”王孝明先生在《杨氏快拳世袭传》一文中说:“马岳梁先生亲眼看见杨澄甫打杨氏快拳,当杨氏早年在北平体育研究社授拳时期,杨氏体态尚未发胖,甚至可以说是英俊潇洒,打杨氏快拳应该是非常轻松的。”“当年杨氏太极拳传人杨少侯、杨澄甫和吴氏太极拳传人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时,都有发劲、跳跃的动作,有这种发劲、跳跃动作的就称为太极快拳。杨澄甫和吴鉴泉两人为了使太极拳更适合一般人练习,后来教人时把发劲、跳跃的动作去掉。”浦汉健先生在《有感于我的太极拳观》一文中说:“‘杨无敌’当时打的太极拳是不是现在流行的慢架子呢?不是。现在的慢架子主要是传统太极拳中练内功的一种方法,是教给初学者或非入室弟子的。传统太极拳还有一套快拳,包括低架、散手、劲法等,除个别入室弟子,一般不对外传。杨式太极传人董英杰在香港就传授过快拳并有著作出版。吴式太极也有快拳,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由马岳梁大师公开,并有多种版本出版。”还说:“太极拳是以快拳而成名,以慢拳普及。近百年来,文人们千方百计试图用慢架子的练法解决技击上克敌制胜的做法是徒劳的。”庞大明先生在《杨式太极拳阐秘》一文中说:“快架是在中架、提腿架、大架具有相当基础之时,为增加武功而深入练习上盘,中盘、下盘综合运用提高的拳架。此架一直秘不外传,仅传入门弟子。其特点是速度快、姿势低、步子比中架要大。全套要在三分钟内一气呵成,故称快架。”还说:“因架势既低又快,姿势与中架、提腿架、大架有明显的区别,它可以在实战中用任何一势封住对方上中下三盘的进攻;同时可以用任何一势击打对方上中下三盘。在演练速度上,除整体动作较快之外,很多动作定势要带发劲。据说,杨班侯在打四玉捶时,四捶听起来是一个声音,使人目不暇接。此架难度较大,长功较快,实用性强。”2008年10月下旬,我在邯郸市第十一届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中认识了现在的北京市武协杨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钱锋先生,这位拳兄与我聊到杨式太极拳技击快架时说:“师爷张虎臣先生所练的杨式太极小快式,有人称之为‘快拳’或‘快式’,是在加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拳架,内容更加丰富。它的特点是动作幅度小,势架低,运动速度快,步法灵活,招式多变,圆转自如,时缓时疾。发劲冷弹脆快,刚柔忽隐忽现,神意细微独特,非常精彩,实用性很强。整个套路二百多个式子要在十分钟内完成。”我学练的杨式太极拳108式小快架是北京的一位恩师传授的,他老人家在世时说,他师父(我的师爷)的太极拳是跟前辈杨少侯先生学的,这套快架的口诀与以前的叫法有少许差别,师爷说改点俚语叫法(比如“簸箕式”“辘轳势”“反穿枝”等)主要是为了有利于记忆和理解拳架口诀。少部分拳式的动作结构和练法依师爷对太极拳技击功夫的理解和体悟有所变化。重要拳势的劲道还是保留了杨少侯先生当年所教的东西。这套小快架的技术内涵仍然离不开“松沉”“虚实转换”“腰胯带动四肢”“上下相随”“内外相合”。108式小快架的口诀是:1起势、2太极旋转、3揽雀尾、4单鞭、5踩脚提手上势、6踢脚白鹤亮翅、7左搂膝拗步、8左手挥琵琶、9左搂膝拗步、10右搂膝拗步,11右手挥琵琶,12右搂膝拗步掌,13震脚搬拦捶、14进步如封似闭、15十字手,16抱虎推山、17斜揽雀尾、18斜单鞭、19蹿步肘底捶、20右倒撵猴、21左倒撵猴、22右倒撵猴、23右斜飞势、24进步踩脚提手上势、25踢脚白鹤亮翅、26左搂膝拗步、27海底针、28山通背、29翻身撇身捶、30卸步震脚搬拦捶,31挒手分击掌、32上步揽雀尾、33单鞭、34开合云手、35单鞭、36右高探马、37右飞踢、38转身左蹬脚、39左搂膝拗步、40右搂膝拗步、41进步搂膝栽捶、42翻身撇身捶,43卸步震脚搬拦捶、44右蹬脚、45左披身打虎、46转身右手挥琵琶、47右披身打虎、48挑采右蹬脚、49双峰贯耳、披身左踢脚、51回身右蹬脚、52落步震脚搬拦捶、53进步如封似闭、54十字手、55抱虎推山、56斜揽雀尾、57斜单鞭、58右野马分鬃、59左野马分鬃、60右野马分鬃、61太极旋转、62揽雀尾、63单鞭、64左玉女穿梭、65右玉女穿梭、66左玉女穿梭、67右玉女穿梭、68太极旋转、69揽雀尾、70单鞭、71开合云手、72单鞭、73蛇身下势、74左金鸡独立、75震脚右金鸡独立、76右倒撵猴、77左倒撵猴、78右倒撵猴、79右斜飞势、80进步踩脚提手上势、81踢脚白鹤亮翅、82左搂膝拗步、83海底针、84山通背、85翻身肘击撇身掌、86卸步震脚搬拦捶、87挒手分击掌、88上步揽雀尾、89单鞭、90开合云手、91单鞭、92左高探马、93白蛇吐信、94转身右蹬脚、95捋采指裆捶、96挒手分击掌、97上步揽雀尾、98单鞭、99蛇身下势、100上步踢脚七星捶、101退步跨虎、102回身左斜飞势,103右摆莲脚、104左右弯弓射虎,105捋进震脚搬拦捶、106进步如封似闭、107十字手、108收势合太极。1986年,我拜四川的林墨根先生为师学练杨式太极拳传统115式慢练大架。十几年后因公出差到北京,有幸怀着好奇心跟京城老师学练了杨式太极拳108式小快架。这套传统快架的劲道以击打劲为主,步型、步法和身法接近实战要求,擒(如“右手挥琵琶”拳式)拿(如“踩脚提手上势”拳式)摔(如“左高探马”拳式)打(如“卸步震脚搬拦捶”拳式)踢(如“右飞踢”拳式)的技法都有练习。根据我练习108式小快架的体悟有以下认识。—、浦汉健先生在《太极散手阐秘》一文中说:“太极散手之秘在于‘用势法打人’!”这句话说得较实在。拳架中的一个拳式由若干拳势组成,如“揽雀尾”这个拳式由“掤、捋,挤、按,四个拳势组成,拳势体现了拳式动作的虚实转换、刚柔相济,技击和养生的变化等等。传统快架的练速(练一趟快架3~5分钟)相比传统慢架(练一趟慢架25~40分钟)是快得多,所以拳势变化要认得准(起始、转换、终点),要反应快,才能符合技击的要求。二、传统快架放松练拳的要求比传统慢架相对高些,由于盘架速度较快,所以不易松练到位。杨少侯先生说的“松弹抖炸”,如肢体松不好,手脚就弹不出去,何来杨少侯先生说的“发劲冷脆为快如放箭”?皮、肉、筋、骨松不好,身体就没有雄狮抖擞的气势;身势内外松不好,击打之劲就没有爆炸的威力。三、传统快架的虚实变化配合与传统慢架相比,不易掌握。特别是腿的虚实转变,慢练有较长的调整时间,可以体会得比较清楚。杨少侯先生说:“快架宜步桩合一,要求是势中有桩,桩中含势,身形肢体要灵活,不僵滞,不扎桩,实腿能走,虚腿能抬,虚脚亦能踢。”还说:“刚柔相济,虚实变换……变换阴阳,移精变气……”快练则调整时间较短,如肢体之松和头脑意念跟不上,那是达不到要求的。这套快架身高步小(有利于机动灵活和反应变化),步法(如跟步、进步、卸步、蹿步等)迅捷,飘忽不定。练成沉稳不僵,轻灵不浮,就要比练慢架下多点功夫。四、传统快架动作和呼吸的配合与传统慢架相比,修炼难度大些。我老师说:“练得较好的传统快架在紧凑中不失开展,在活泼中不失稳重,在轻灵中不失松沉,在快速中不失连圆,整套势式到位一气呵成,约需三至五分钟,如练后闲庭信步,不喘粗气,方显太极的内家功夫。”这等功夫还真的不好练啊!太极内家拳法,动作与呼吸吐纳导引相结合,是一项良好的有氧运动。若打完快架以后气喘吁吁,说明动作与呼吸配合欠佳,未能内外合一。这不是一年半载的修炼功夫。五、练传统快架的精神相比练传统慢架的精神,更要集中一些。练拳速度较快,加上动作变化又较频,精神就更要始终保持高度集中,心静、神敛,气聚,劲整就更为讲究。精神集中后,心里安定和头脑宁静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在实战中,如精神上跟不上动作的节奏,未能保证注意力观察周围的变化,必然导致失利。拳谚“盘拳时无人似有人”,说的就是要在盘拳时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精神,不要使精神与肢体骨肉分离。六、练习前的热身基本功对于传统快架来说,作用较大。因为传统快架的练速较快,动作的虚实变化较频,多是击打的劲道,有站在地面上的指戳,掌劈、拳打,肘击,肩靠,脚蹬动作,亦有纵身一跃而离地的脚踢动作。所以,每当练习快架之前,先应做些热身基本功,武术上有句话说:“下场不遛腿,到老冒失鬼”。抻筋拔骨,拉长四肢,松开筋骨关节,协调筋骨与皮肉的配合,有利于血气和顺,提高练拳的舒适度,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如无这些准备活动,还真是容易练伤筋骨呢!七、传统快架的综合要求比传统慢架相比高些,主要体现在“养”和“伤”的问题。杨少侯先生说:“手急足轻,手到腰到,气要中定,势要腾挪……外有手眼身步,内有气劲意神……”所以快架练歪了的,“伤”要比慢架来得重些。太极拳前辈指出:放松练为养,紧张练会伤;用意练为养,用力练会伤;中和大方练为养,心存打人念会伤;敛神聚气练为养,片面发劲跑气会伤;练拳似休息为养,疲劳身心练会伤;练拳似行气为养,努气练会伤推手善柔化松放者为养,顶力相抗不善运化者会伤。所以在练习快架中,多点体悟“松空圆活”和“道法自然”,通过盘坐静养精气神,是有好处的。八、这套传统快架中有震脚配合上肢发劲的动作,震脚也存在着“用意不用力”的问题,不用拙力是震脚的原则。震脚源于三种原因:一是松沉的自然表现;二是换劲的需要使然:三是招法的作用。如果要震脚,应该是全身松沉的重量表现于脚,脚本身也是在正确的架构下松沉而落,不能有一丝拙力,更不能刻意用腿出力,如果震脚是出于换劲的需要,也就是要在急切间变换身形,步法,其应变都在空中完成,落地时完成变式而产生震脚的现象,其实这也是以松沉为要领,与前者的区别只在变式与不变式,换劲与不换劲而已。震脚的前提是松沉,而且最重要的是裆劲要能提得住,如果只有松沉而提不住裆劲,必然导致有害于练拳。震脚之足为虚,立脚之足为实,在震脚时还应避免足跟落地。震脚之势并非用劲向脚下发力,而是借震脚稳定此前运化中的动势,有助自身中定并兼有加强全身开合之势:再有说震脚是形似断而意不断的刚劲,不震脚是柔劲,震脚与不震脚只是意念引导下的动作而已。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在意气未通、内劲未整时,只是为了好看而刻意震脚,则有可能练伤身体有关部位。初学者在练震脚之势时,有点意思就行了。把太极拳功夫练好了,震脚之寸劲似棉里藏针,用于踩击对方脚面骨或脚趾骨。九、108式小快架的拳势劲道,多含击打劲。比如:扔、弹,抖、砸,炸、斩、截、劈、剁,插、点、拍、透等等。从小快架的拳势劲道可以看出,“捋、挤、按、采、挒、肘、靠”的“肘”是技法,与“肘击”的技术要求不同。拳势讲究“着(招)”“劲”“气”三者合这样对心静体松和周身协调的要求相对较高。十、学练拳架的顺序是先练好慢架,然后再练快架,如没有相当的慢架基础就学练快架,转换跟不上,亦练不出快架的功夫。缺少太极内涵(比如松肩、垂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神贯顶,气沉丹田,分虚实等)的快架不是内家拳的东西,而是近似外家拳的东西,或练成太极操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