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一琳,太极路上的跋涉者-龚建新

功夫秘籍 2014-05-20
去年11月,在河南新乡一中体育馆,2011年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激战正酣。猛然间,在看台一角,我看到了新乡教育学院的邓一琳老师。我和邓一琳老师相识于2008年秋天,邓老师第一次参加《中华武术》杂志举办的第三期“太极拳名家讲堂”,她那娴静、儒雅的风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以后,邓老师连续参加了三期名家讲堂。除了参加“名家讲堂”学习外,她还三次到北京向太极拳冠军邱慧芳求教,并写出了《跟邱慧芳老师学拳》《三赴京城跟邱慧芳老师学拳——太极拳国际竞 赛套路习练者通病指正》等文章。这些文章,文字朴实,感受真切,论述严谨,一经在《中华武术》上发表,就深受读者关注,邓老师再参加“名家讲堂”学习时,总有学员惊讶地说:“哎呀,你就是写《三赴京城跟邱慧芳老师学拳》的邓一琳!文章写得太好了!”从那时开始,我感到邓一琳老师对太极拳的追求是那么的执著。他乡遇故知,我们都分外高兴。紧张的参观、采访赛事活动之余,我和邓老师及其爱人、朋友一起,在新乡的一家火锅店小酌。屋外是中原的深秋,落叶萧萧,秋风萧瑟;屋内是翻腾的火锅,老友相聚,酒浓情深……一边品酒,一边听邓一琳老师唠家常,讲述她对太极拳,对人生的追求。“我1950年出生,安徽合肥人。我父亲是解放前复旦大学的高材生,还在中央政治大学学习过。解放后,我父亲被分配到新乡工作,我也出生在新乡……”透过浓浓的火锅蒸汽,邓一琳老师的思绪回到了遥远的过去。邓一琳的父亲“文革”前在新乡一中工作,数学教得好,被学生们尊称为“邓几何”。他还有很好的文学功底,写得一手好毛笔字。邓一琳的母亲也是数学老师,在新乡很有名气。出生在这样的教师之家,受家庭熏陶,邓一琳和几个妹妹从小就聪颖好学,才华出众。可惜,到了上大学的年龄,“文化大革命”来了,接着就是“上山下乡”运动,文弱的邓一琳也和很多风华正茂的中学生一样,来到农村,渡过了一段艰苦的蹉跎岁月。“我是1968年下乡的,1972年返城当了一名代课教师。说起‘上山下乡’那四年,真是一言难尽……不过,我还算幸运,仅仅四年就返城了。”后来,通过考试,邓一琳转正成为一名正式教师。1978年改革开放,恢复高考,本来凭着“老三届”的基础和聪慧、勤奋的精神,邓一琳考上大学是不成问题的,可惜那时她已经结婚,正怀着孩子,只好无可奈何地放弃了高考。但是,邓一琳并不气馁,她一边工作,一边参加电大学习。“那时,孩子还小,家务活很多,工作也很忙,可是,我从来没有放弃过,总是挤时间学习。我往往是以十分钟为一个单位安排学习和工作。一个女人,又要教课,又要学习,又要照顾孩子,还是一对双胞胎,那时真是很难!”邓一琳感叹地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79年到1981年三年电大学习期间,四次全国统考,邓一琳都是第一名。后来,邓一琳不断学习进修,1985年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河南省教育学院,最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了英语专业大学本科文凭。1986年,邓一琳调入新乡教育学院,担任外语系主任。“我这个人,一是要强,二是认真,总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当中学英语教师的时候,我获得过新乡市首届中学英语教师优质课大赛第一名。在新乡教育学院担任外语系主任时,我们的科室历年都是优秀科室。1994年,我获得了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全国二等奖。1995年,我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这些成绩,都源于我身上的一种韧性。现在我退休了,但是,我仍然在学习,爱好教学,业余还教英语。我的业余学生从小学四年级到中学都有,有的上了大学还找我学英语……”听着邓老师的讲述,我不由得对她肃然起敬:一个人在“十年动乱”中耽误了青春,却不坠青云之志,刻苦学习,矢志不渝。真让人敬佩!“那您是怎么喜欢上太极拳的呢?”“1996年,我得了一场大病,做了手术。为了健身祛病,1997年4月,我开始学习太极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喜欢上了太极拳。是太极拳给了我第二次青春和生命。”邓一琳说。一旦喜欢上了太极拳,邓一琳老师就又拿出当年学习数理化,学习英语、准备考学的精神,刻苦钻研,四处拜访名师,追求太极真谛,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为了学习太极拳,不计成本,不计时间”。她先是跟着学校的老师学习24式太极拳和太极剑,学习了几年后,为了探索太极拳真谛,2005年她专程到河南郑州跟陈正雷老师学习陈式太极拳养生18式。在这期间,她参加了几次河南省和新乡市举办的太极拳比赛活动,获得了一些成绩。可是,她仍然感到不满足。“我学了几年太极拳,套路学了不少,从24式到42式竞赛套路,还学了太极剑。可是,总是感觉没有学到太极拳的真谛。对太极拳应该怎么练?太极拳内功如何修炼?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等等问题,总是感到很茫然。”邓一琳说。正在这时,她从朋友那里得到了《中华武术》杂志举办“名家讲堂”的消息,于是,2008年9月,怀着探索太极拳真谛的渴望,她参加了第三期“名家讲堂”,跟邱慧芳老师学习42式太极拳。为了进一步提高拳艺,学习班结束后,她又两次到北京专程向邱慧芳老师请教。后来,她又参加了《中华武术》杂志举办的第四期、第五期、第六期“太极拳名家讲堂”,向邱慧芳、李德印、傅声远、傅清泉等名家老师学习 42式太极拳、剑和传统杨式太极拳。通过这些名家老师的口授身传,邓一琳老师的太极拳技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10年8月,她参加在安阳举办的全国传统武术比赛,获得了太极拳、剑两枚银牌。而提高更大的是她对太极拳理论的认识。邓一琳老师不愧是个教授,学习 太极拳不像一般人那样只是满足于会练、动作正确就行了,她还要写下文字,记录自己的感受体会,进而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这三四年,她在《中华武术》上发表了近十篇文章,阐述了自己对太极拳技术、理论的认识。比如前面提到的《三赴京城跟邱慧芳老师学拳——太极拳国际竞赛套路习练者通病指正》一文,通过对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每一个式子的正误分析,为初学这套太极拳的人提供了借鉴,得到了许多太极拳爱好者的赞赏。再比如《第一次与传统杨式太极拳亲密接触》—文,谈了自己在“名家讲堂”上跟傅声远老师学习,感受了传统太极拳和竞赛套路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提出了传统套路和竞赛套路的融合问题。还有《读〈论太极拳“十八在诀”的技术内涵〉有感》《读张义敬的〈太极拳理传真〉有感》两篇文章,都是通过学习太极拳理论文章,阐述了自己对太极之理的认识。人们常说,“太极之道,道传有心人”。邓一琳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有心人。“我这个人,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崇尚孔孟之道‘待人处事与人为善,凡事宁愿自己吃亏,对他人一贯抱着宽容、宽恕的态度。习拳十几年,我每天自备录音机、电池、磁带,带领大家一起打拳,从来不收一分钱。有的老教师说我为大家搭建了一个学习太极拳的平台,功德无量。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一人练习不如大家共同受益,这对我也是促进,何乐而不为?我每次参加太极大讲堂学习回来,向邱慧芳老师求教回来,都要无偿地把所学东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我认为教学的过程也是自己提高的过程。”谈起这十几年学习太极拳的体会,平时言语不多的邓一琳老师话渐渐地多起来。她说,为了学到太极真谛,她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金钱,比如,用过的太极拳音乐磁带累计下来有几十盘,光盘有上百盘,书籍有近百本;录音机用坏了五六台;近两年又买了MP3、功放、便携放音机等。为了配制太极拳音乐,她还学会了从电脑上下载、编辑音乐。“这些都不算什么,还没有包括我四处拜访名师,参加讲堂学习的花费。我说过,为了学习太极拳,我不计成本,不计时间。”邓一琳老师谈自己的人生,谈对太极拳的追求时,他的丈夫一直笑眯眯地看着她。“我爱人是我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的坚定支持者。没有他的支持,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看一眼爱人,她笑着说道,“我喜欢和诚实简单的人相处。我自己就很简单。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就行了。我发现,一个聪明的、诚实的人,就是按照科学来做事的人,也就是不投机取巧,不弄虚作假,乐意吃亏。乐意吃亏,不见得永远吃亏。你在某些方面吃了亏,但你得到的是心灵的安宁,是人们的尊重。这是无价之宝。我很喜欢太极拳,我学习太极拳,希望自己能像太极拳。我记得早些年在《中华武术》杂志上见到过这样几句话:太极是智慧,是哲学;太极是艺术,是文化;太极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生状态。我不记得是谁写的了,但我很喜欢这个精辟的总结……”“太极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生状态”。多好的总结呀!在邓一琳老师的身上,我仿佛也看到了这种精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