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武德与养生谈

功夫秘籍 2013-02-17
德技双修、文武共进是太极拳的一个突出特征。杨禹廷老前辈20世纪50年代驰名武林,听后人回忆,杨老功夫炉火纯青,已臻化境,为人却诚信谦和、虚怀若谷,从不逞勇逼人,与人较技也点到为止,绝不伤害他人,哪怕是弟子学生。因此敌怨无人,有口皆碑。杨老从不背后说同行的不是,徒弟若另择师时,也点头应允,亦或亲自介绍过去,可谓高风亮节了,听后不禁令人感叹良久。其他如吴图南前辈也是胸襟开阔,朗朗大度,与人友善的人品高尚之人。但是,前辈的风范后人多在景仰,却并不去解风范与拳术的关系,少有追寻此种武术人格何以养成的。在处处讲功名利禄、讲竞争、浮躁的现代社会,学拳人更多的是关注太极之“秘”,苦苦求索的是“太极劲儿”,希望能找到瞬间发人于丈外的妙窍。至于道和德就常常被忽略了。但殊不知太极拳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个特殊拳种、一朵奇葩。太极拳虽为武术,但绝不是暴力的代名词,它的文化特征决定了它的伦理内涵,是武德兼备的艺术。从太极拳的源流来看,它应属于中华道家养练文化的一部分。有人说它是明代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在打坐修炼之余,创下的一个外动练体的方法。因为修炼人盘膝静养,内动外静,久之膝、关节、筋骨也会僵化,需辅以外动,内静才能全面,正如达摩创造了易筋经一样。有人说太极拳只是张三丰传于民间的九宫太极架的外架而已,后流人武门而成武术的一支。传承上有据可考的历史似乎只能追溯到清代河南陈家沟陈王廷。在道门看来,内家拳法都是中华道家养生修炼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它的拳法拳理和道家哲理与修炼学说是一致的。 “武道同源” “拳道合一”,内家拳法源自中华道文化。其实,太极拳的哲理渊源更为久远,易之阴阳,道之有无,可以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民族思维的独特观念在这一拳种上都有所体现。太极拳不仅仅是武术,也是文化,是体用兼备、身心双修、文武合一的养练方法。从武的角度看它是术,从文的角度看它是学。从其产生来看,原本是修炼养生所用,是一种谦和、修养性命的功夫,所以很多练拳人通过拳而“悟道”,走上了修炼之路。功夫上乘之人,大都深黯道术。太极之“秘”到哪里求?好好想想大师们就明白了,前辈们就像一本书需要今人解读。他们功夫高深,处世却为人平和,心境清爽专一,无名利之心,无妒人之念,与人为善,常行方便,身怀绝技,谦虚不争,洞彻世事,可谓德艺双馨,心性修养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无为而为、静极生动、无中生有是道的境界,也是太极拳追求的最高境界。因为不执着才能松静自然,才能心境豁达平和,才能天性复归纯净无染。武道同理,道为体,拳为用,拳是“道”之显化, “道”是拳之灵魂。学拳明理,相互促进,净化心念。若能宽容平和,忘我不争,不起妄念,胸怀开阔,胸无芥蒂,精神充实愉悦,自然气血就能通达调畅。心性的变化,关系到人身气机的变化,清净自然,即合无为大道,自然要出无不为之果,所以德是很重要的,德正则心安,心安则气顺,功夫也才能进步。明白了拳的道理,才算走上了正道。太极真谛在哪里?在自己身上,在自己心中,何须外求?自自然然,静静松空,心神合一,妙契大道。中正和谐,无为而顺其自然而动,才能得无不为之功。大道全在静中得,静极而生动,去后天拙力而归先天,培养一颗清净自然之心,以平和性情来悟拳、练拳是很重要的,不求小技而悟本体,久而久之,自然体会得到妙处。若练拳的目的只与人较技,习练之中心存妄想,假设他敌,人为努劲,强拧腰身,或追求形体漂亮,执着外象,就和拳之道理背道而驰了。至于有的拳人,心性不纯不静,浮躁求名,执着门派之见、荣誉位次,人际之间,心存芥蒂,不能携手比肩共同研究先人宝贵遗产,为中华树立真正品牌。离太极真谛就更相差十万八千里了。修炼太极拳的目的众所周知的是:有利于强身健体,锻炼体能,舒筋活血,安康长寿。这只是生理健康的一个方面。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人的疾病,85%是由于情绪不良引起,心理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一些现代疾病和与心理压力有关的疾病,绝不是药物可以治愈的。人的健康应该是生物学意义和精神上的完全健康状态,为此联合国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进行了两次修订,认为健康应是“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强调了人的生理与心理、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不可分割。中华养生文化从来关注身心合一、天人合一。其健身养练的独特方式是性命双修,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太极拳只是其内容之一,通过练拳人静,身心放松,心地澄明无碍,放弃一切执着、烦恼,才能体悟虚无大道,体会真空妙有的乐趣。对现代人来讲心性的养练,也是一种审美趣味和文化精神的追求。太极拳修炼的最终目的不是较技,不是暴力,功夫是修炼过程中自然而出的东西。太极拳最终会走向“拳道合一” 的境界,走向自然无为,心平气和,悟道而得以人格提升。越练越体舒神静,心地宽厚,能于高层次俯察人生万象,常生宽容慈悲之心,纯净心性。用今天的话说,是人格的提升,人生境界的追求,或说是对生活的审美状态的追求。太极拳的习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性格。太极拳的修炼结果不是养成破坏性的民族性格,如暴力、仇杀;不是提倡快意恩仇、狭隘、怨恨、浅陋;也不是心存芥蒂、逞匹夫之勇。与人争利,乏陈可爱,这是对太极拳的误解。通过练拳,放松自然,从容愉快,心胸越加豁达,而且越松静自然,越能凝聚精气神,越能体会到劲力,越无为才能越有无不为的效应。练拳体验的是一种率真的生命状态,外形温和存威不露,沉雄大度,内存宽容、平和、同情、理解、感觉细腻柔和,为人有真挚同情心,向往人性的丰富,追求人的审美状态。这种武学精神不正是现代人所缺少的吗?这是武学中的文化情怀。“真谛”不止是出“太极劲儿”,更重要的是要出人格的变化、气质的变化。武道双修,健全心理,健全人格,这是中华武学给当代人的馈赠。对这种生命状态的追求才是拳人追求的“真谛”。金庸先生曾有过对太极拳的一段论述: “练太极拳,练的主要不是拳脚功夫,而是头脑中、心灵中的功夫。如果说‘以智胜力’恐怕还是说得浅了,最高境界的太极拳,甚至不求发展头脑中的‘智’而是修养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境界……” (见《太极拳讲义》第136页上海书店)金先生到底是聪明人,在快意恩仇之后,终于悟出了武学真谛。练拳可以悟道,可以得大智慧。以德体道,道德并重。 “德”是至德,是自然大道的内在本性,求德是求大智慧。通过练拳去感悟宇宙——人生大系统的规律,自然的天地人的和谐次序,体会中华文化整体辩证的运动观,一种超越时空的大思维,这种认识论能够透破很多理论误区。太极拳行拳作势即是在武术之中运化太极之理,学拳明理,由拳人道,一招一式都要达到本然的层次才能参透。有德有道,有大智慧,人生才不致误人歧途,这样做何事而不成就呢,这就是无为无不为的道理了。从心性修养之德来说,人的心性修养若能到回归自然,天地人相和谐,这不就是人性异化的复归吗?又何愁不能健康长寿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