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黄瓜片图片(功夫黄瓜怎么切)

武术流派 2022-10-28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公平性在人类、猿类和猴子中的体现,来了解我们自身行为的进化起源,也更好地理解其它灵长类动物的行为。研究猴子的科学家们发现,取决于具体物种和具体环境,猴子有时候会选择平等地分享食物。虽然猴子常常帮助朋友,但即使如此,猴子很少不顾一切地公平行事。此外,虽然猴子似乎能意识到不公平的结果,但它们只在自己得到的东西比别人少时才关心不公平的问题,而在得到更多的时候却并不在意。

想象一下:你正在给你朋友庆生,你们一群人费了一番功夫,制作了一个美味的生日蛋糕。你朋友刚吹了蜡烛,正在给大家切蛋糕。前三个人各分到了一大块的蛋糕;轮到你了,递给你的是一片很小很瘦的蛋糕。你会有什么感觉?这公平吗?

公平,是指人们被平等地对待,并为它们所付出的努力得到相匹配的回报。我们大多数人都对公平和不公平有着清晰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怎么产生的?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公平性在人类、猿类和猴子中的表现,来了解这种行为的进化起源。此外,科学家也研究与人类亲缘关系更遥远的物种,如家犬和大象[1],来更好地了解公平性是如何在动物身上出现的。本文主要探讨猴子群体所表现出的公平性。

01公平性往往包括等价的结果

假设在没有前提条件的情况下,你和你的朋友在厨房桌上找到四块糖果。你可以将所有糖果拿起来,然后给你的朋友分享一块;这看起来很慷慨,不过你仍然有三块糖果,而你的朋友只有一块糖。换句话说,这个决定并没有导致平等的结果;而平等的结果,则是你需要将两块糖果都分享给你的朋友,这样你们每人各有两块糖。再得到两块糖后,你的朋友会更开心,因为他所拥有的糖果数量和你相同。绝大多数人们并不喜欢自己获得了比其他人少的东西,这被称为“不平等厌恶”(inequalty aversion),即一个人获得不同于他们应得的奖励而作出的消极反应。这些消极反应通常表现为拒绝接受奖励、拒绝进一步参与行动等。

猴子会做出能得到相同结果的行为吗?为了了解这一点,科学家们让猴子选择分配奖励(一般是它们最喜欢吃的食物)。一只猴子需要在两个选项中做出选择:一个选项是只给自己一块食物,而另一个选项则会给自己和旁边另一只猴子提供同等的食物(下图)。猴子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托盘,不过当猴子拉动一个托盘去拿食物的时候,另一个托盘就不能动了。如果左边的猴子选择了给自己和旁边猴子都提供食物的托盘,结果是平等的奖励。如果左边的猴子刚刚选择了只为自己提供食物的托盘,结果是不公平的奖励。

如果猴子想创造平等的结果,它们就会选择都提供食物的选项。那么,它们会这么做吗?结果发现,不是什么时候都这样——有时候是的。

02物种和友情影响公平性

猴子们对于平等结果的倾向性似乎取决于具体的物种(实际上,猴子的种类有200多种,而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已经研究了其中12种)。为了解释物种差异,科学家们借助“合作生殖假说”来说明。该假说认为,那些按家庭生活、帮助抚养非亲生后代的物种,如狨猴和绢毛猴,会更注重公平性[2]。

不过,实验表明,合作生殖的猴子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会选择平等的结果;另外,非合作生殖的猴子物种,如卷尾猴,有时候也会做出平等的选择,所以理论之外似乎还有些不同。

有什么因素可能影响猴子寻求公平结果呢?似乎看来,当一只猴子与另一只猴子建立了良好友谊时,它们也更可能做出平等的选择,而另一只被当做朋友的猴子也将从中受益。另外,当猴子无法看到它们即将分配的食物时,似乎也更有可能做出平等的选择——猴子和其他动物一样,在面对喜欢的食物时会非常兴奋,这使得它们更难作出决定。出于这个原因,一些科学家改用触摸屏来展示食物图片,或者让猴子用代表食物的符号(如代币)来代替作出选择。

总而言之,很多方面都会影响猴子做出平等的选择。然而,即使猴子们确实做出过平等的选择,它们似乎也不像人类那样从一而终地选择平等,甚至是那些被证明更喜欢平等选择的猴子,也不会经常做出这种选择。这意味着,猴子似乎有能力识别公平与否,并创造出公平的结果,但它们并不会一直认为这件事很重要。

03那么,代价是什么呢?

让我们回到上面所说的糖果的情景。我们一般会认为,如果你和你的朋友每人都有两块糖果,这种情况就是相等、公平的,即关注结果公平。但是,如果你是通过做家务才获得了那几块糖呢?如果你的朋友什么都没做,平分糖果还是公平的结果吗?也许不是。人们在考虑公平性的时候,往往还会考虑为获得结果所付出的努力。如果你和你的朋友都做了家务,但只有你得到了糖果呢?这似乎也会显得不公平。

科学家也研究猴子的选择是如何被付出的努力所影响的,他们创造了一种方法,来测试猴子是否喜欢“同工同酬”,即做同样多的工作时,是否获得同等的报酬。在这些研究中,猴子需要通过与研究人员交换塑料代币来获得最终的奖励(下图)。每当猴子交换一个代币,它就会获得一小块食物。

为了确定猴子是否(以及如何)对不公平作出反应,科学家轮流与两只猴子交换代币。每次交换时,研究人员会给其中一只猴子他最喜欢的食物(比如香蕉片),但给另一只猴子一种不太喜欢的食物(比如黄瓜片)。因此,虽然两只猴子同样努力工作、用代币换取奖励,但它们得到的奖励是不同的。

如果在得到比较差的食物后,猴子拒绝继续交换代币或吃掉给他的食物,研究人员就可以认为猴子对于不公平是反感的——它们能意识到自己得到的东西比另一只猴子少,现在的情况不公平,并且主动放弃努力。相比之下,如果得到了较好的食物,这只猴子仍然拒绝交换代币或接受奖励的话,那么可以认为猴子对有利不平等(advantageous inequity)现象很在意。

科学家对不同的猴子物种进行了这类不平等厌恶测试,包括恒河猴、卷尾猴、松鼠猴、猫头鹰猴、狨猴等[3]。与之前其它研究一致,这些研究表明,不同的猴子物种之间存在着差异。一般来说,合作生殖的猴子种类(如狨猴)对不公平现象没有什么反应,但是其它猴子(如卷尾猴)会作出反应:当它们付出了同样的努力,却得到了比其他猴子更少的食物时,它们会拒绝工作或拒绝提供给它们的食物;然而大部分猴子对有利不平等则没有反应,就是说它们不介意自己在相同工作的情况下得到比其他猴子更好的奖励[4]。

04结语

上面的这些研究都是在动物园或实验室环境中进行的。那么,野生猴子的行为会反映公平性吗?

猴子们是会互帮互助的:疣猴会发出警觉的声音以警告附近捕食者的存在,棉顶狨猴会鸣叫、提醒好的食物的出现,而狒狒则形成战斗同盟以相互支持。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猴子的一些行为是自私的,有时甚至会互相欺骗以确保自己获得最多的食物[5]。通过这些观察,我们很难判断野生猴子对获得的利益和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关系。正因此,上面所介绍的这些实验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了解公平性与行为间的作用。

归根结底,猴子的公平感似乎并不像我们那样全面。不过,通过研究猴子对于公平的偏好、对不公平情况的反应,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这些价值观是在人类身上的演变过程。

一个亘古不变的哲学话题,是人为何为人、人与动物有何区别。如果我们能更多的了解其它灵长类动物和它们的思维,我们就能更多的了解自己。

此外,我们也能更多的了解猴子,了解它们对于公平性的反应和态度以及物种之间的差异,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知晓如何在人工环境中照顾它们。

05参考文献

[0] Cronin K and Hopper L (2020) Do Monkeys Care What Is Fair?. Front. Young Minds. 8:550299. doi: 10.3389/frym.2020.550299

[1] Cronin, K. A., and Hopper, L. M. 2017.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helping and fairness,” in Social Cognition: 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 Frontiers of Developmental Science Series, eds J. Sommerville and J. Decety (New York, NY: 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p. 26–45.

[2] Burkart, J. M., Hrdy, S. B., and van Schaik, C. P. 2009. Cooperative breeding and human cognitive evolution. Evol. Anthropol. 18:175–86. doi: 10.1002/evan.20222

[3] Brosnan, S. F. 2013. Justice- and fairness-related behaviors in nonhuman primat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0:10416–23. doi: 10.1073/pnas.1301194110

[4] Freeman, H. D., Sullivan, J., Hopper, L. M., Talbot, C. F., Holmes, A. N., Schultz-Darken, N., et al. 2013. Different responses to reward comparisons by three primate species. PLoS ONE 8:e76297. doi: 10.1371/journal.pone.0076297

[5] Hall, K., and Brosnan, S. F. 2017. Cooperation and deception in primates. Infant Behav. Dev. 48:38–44. doi: 10.1016/j.infbeh.2016.11.007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