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霸赛火热 世界杯却冷

武术流派 2012-10-29

在福建武夷山市举行的第六届世界杯武术散打赛昨晚落下帷幕,中国队无一失手,在出战的男子5个级别女子4个级别的比赛中全部夺冠,共获9枚金牌。埃及队共夺4枚金牌,成为继中国队之后的最大赢家。

在本次散打世界杯中,中国女子选手优势明显,技战术与速度力量都高出一筹,夺冠毫无悬念。中国男子选手在个别级别上打得并不精彩,但取胜却在意料之中,李康、纪海桐、陈彦召分别在男子56公斤级决赛、75公斤级决赛、90公斤以上级决赛中以2比0战胜对手拿下冠军,另外两名中国选手唐昕、黄磊单循环赛第一,分别获得了男子65公斤级和90公斤级的冠军。中国的大级别选手并没有遇到真正的挑战,90公斤以上级,体重在140公斤以上的中国名将陈彦召,在最后一战是以绝对优势击败对手。不过,本届散打世界杯没有引起什么关注,同样也在预料之中。散打世界杯的参赛资格是世锦赛的前4名,如果有资格参赛的选手没有报名,可以由国际武联批准的选手顶替,男子11个级别,女子7个级别,满额参赛也就是男子44人女子28人总共72人,但实际上本届世界杯只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56名选手参赛,很多级别都不满额,有些级别甚至只有两人参赛,一开打就是决赛,输了也是亚军。

散打世界杯缺少关注经营惨淡

散打世界杯的惨淡,显然与这些年中国散打影响力的广泛提高不太相符。但是,散打这些年获得较高的知名度,靠的不是比赛,诸如全国锦标赛、冠军赛以及世锦赛和世界杯赛。这些关起门来的比赛“完全没有价值,只是体制内的自娱自乐”。真正赢得大众眼球的,往往是各种形式的中外搏击争霸赛。这些商业性搏击比赛在规则上取得突破,并在不同程度上与世界职业搏击比赛接轨,在推广和运作上以市场和观众为导向,追求收视率和票房效果,大大提高了中国散打选手的搏击水平与中国散打的知名度。也因此,武管中心官员所说的“中国武术的影响力目前已超过了2008年”,就应该加以必要的解读。因为,中国武术的影响力并不等于中国竞技套路和竞技散打的影响力。

商业搏击比赛,特别是其中的中外搏击争霸赛,固然提高了中国散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同时对中国武术散打构成了某种威胁。因为,人们期待中国散打在比赛规则上更为开放而直观,在更强调实力对抗而不是技巧取胜的“类实战”商业搏击比赛中获得令人信服的胜利,而不是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裁判以及尚未完全世界化的比赛规则。这种期待,使人们更无法忍受那种作为运动项目的散打锦标赛规则。在这种语境之下,大众是不会顾及和理解散打作为竞技运动项目的“主体性价值”的。而这,也正是作为竞技运动项目的散打,与“商业搏击比赛中的散打”的矛盾之处。武管中心目前并没有办法解决这一矛盾。

散打面临“主体性”的解构风险

散打在商业性搏击比赛中面临“主体性”的解构风险,这些年已日渐呈现,特别是在最近几年综合搏击(MMA)越来越红火的背景下,散打的擂台搏击能力必然会受到严峻的考验。世界上成功的商业搏击比赛,总是有着开放的比赛规则,并且往往打破拳种与门派的限制。它不是某一项目的门内比赛,而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所有的搏击术都可以在这一平台上接受考验,这也是综合搏击(MMA)风行一时的根本原因。

如果在武管中心自己主办的商业散打比赛中,仍然坚持所谓的主体性,即依靠较为保守的比赛规则,产生散打的技术优势,并借此保证比赛的胜利,那么,将会被市场和观众所抛弃。武管中心必须思考的问题是,散打作为运动项目的有力推广手段是什么?为什么跆拳道能够有那么多的大众化比赛,为什么散打的大众化少儿培训市场几乎完全没有,而跆拳道却十分红火?如果武管中心能够将中国散打从行政专业化向职业化与大众化两个方向同时发展,那么,散打的主体性将会得到强化而不是削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