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慈:毕生弘武学,太极不老松

武术流派 2012-03-15

功夫资讯网讯 位于北京东城区宝珠子胡同深处,有一座典型的京式四合院,外观上与其他的老北京四合院没有多大区别,甚至可以说略显简陋,但院子的主人却是一位在当代武坛享有盛名的武术家。他就是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代表人物、北京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第四任会长(现任名誉会长)、东城区政协(原三届)常委、“中华武林百杰”之一、中国武术八段李秉慈老师。

年逾耄耋的李秉慈老师精神矍铄、身强体健、思路敏捷,对于自己的武术历程娓娓道来。少年时的李秉慈体质很差,患有支气管扩张,有吐血症状。本着强身祛病的目的,1946年,16岁的李秉慈跟随太极拳名家杨禹庭习练吴式太极拳。杨禹庭先生是吴式太极拳一代宗师王茂斋高足,德艺双馨,广开门户,是京城吴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为吴式太极拳的传承推广做出巨大贡献。当时杨禹庭先生在太庙太极拳研究会(今劳动人民文化宫)授拳传艺,传艺方式类似于今天的会员制。李秉慈得名家真传,勤习不辍,身体逐渐好转,并且对太极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年半之后,他正式拜在杨先生门下,成为杨先生的入室弟子,功夫日增。1959年,李秉慈不仅以往的疾病痊愈,而且身体强健,功夫精湛。当年召开了国家第一届全运会。李秉慈被选拔进入北京代表队参加全运会。当时全运会武术项目分为三大组别:长拳类、太极类和器械类。作为一名运动员,要求技术一定全面,因此,李秉慈跟随教练常振芳先生学习了长拳以及刀枪剑棍等器械。常振芳先生是查拳大师,善于教学。有纯练太极到接触其他拳种,令李秉慈受益匪浅。首届全运会上,李秉慈参加太极组(包括形意、八卦)比赛,在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四名(当时各组取前八名颁发成绩)的好成绩,同时被评为北京市“四好运动员”。李秉慈没有门户之见,博采众长,又先后师从史正刚(奇云法师)、骆兴武、单香陵、刘谈锋等名师,学习大悲拳、形意拳、六合螳螂拳、程派八卦拳等拳种,技艺更加全面、精湛。

1962年,李秉慈脱离了从前的商业工作,开始从事武术教学工作。然而不久后的“文革”令他一度终止了武术教学。文革结束后的1972年,他被调到东城区体委,在业余体校担任武术教练。如果说文革前他自己教学生属于“个体户”的话,此时他已经成为职业武术工作者。因为他的突出表现,1977年,他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1980年,东城武术馆建立,他成为主要的武术教练之一。此时,他无论自身功力还是教学方法和以前相比都有了大的飞跃,这一期间他培养出来的刘伟蝉联9届全国太极拳男子冠军,宗维洁蝉联6届全国太极拳女子冠军,90年代培养出童红云也蝉联数届全国太极拳冠军,1994年以后,几乎都是李秉慈的弟子、学生们包揽太极拳大赛的第一名。

李秉慈文武双修,笔耕不辍。早在1988年,因竞赛需要,国家体委组织专家编写四式太极拳(杨、吴、陈、孙)套路,李秉慈负责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编写工作。90年代,他将恩师杨禹庭先生所传授的技艺整理成书,先后出版了《杨禹廷太极拳系列秘要集锦》和《吴式太极拳拳械述真》。此外还出版了《吴式太极拳拳照图谱》、《简化吴式太极拳十三式》以及《太极拳全书》中的吴式太极拳部分。与北京电影制片厂、人民体育出版社音像部合作,拍摄了吴式太极拳、剑、刀、大杆系列教学光盘。堪称著作等身!

李秉慈连续8年担任北京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做出了大量工作。研究会成立于1984年,大家推选当时辈分最高的第三代传人曹幼甫担任会长。曹先生因年事已高,推荐第四代代表人物刘晚苍担任首任会长。刘晚苍是李秉慈的老师兄,功力深厚,德高望重。1992年,刘晚苍先生去世后,李秉慈的另一位老师兄王培生担任第二届会长,4年后,刘峻骧担任第三届会长。1998年,在大家的推荐下,李秉慈当选第四届会长,上任之后,他就组织会员们挖整技艺,撰写稿件,创办了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刊。会刊每年两期,刊载吴式太极拳各支脉的历史文化、理论技法、重大活动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收到了会员们的欢迎。因为年纪关系,连任8年会长的李秉慈退居幕后,成为名誉会长,但他创办的会刊一直沿袭到今天,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一本单拳种研究会常年坚持创办的刊物。

李秉慈尊师重道,在他的发起下,吴式太极拳传人组织了杨禹庭先生诞辰100周年和110周年纪念活动,既表达了对前辈的缅怀,又增进了同门间的交流和友谊,有益于吴式太极拳的发展传承。

李秉慈毕生习武,致力于武术的推广。如今虽已耄耋之年,但仍心系武术传承,演练吴式太极拳架时,依然功架标准、形神兼备,极具大家风范。毕生习武、教学的过程中,他积累了大量的心得体悟。他认为,1946年到1959年主要是他学练武术、做运动员的阶段,属于他武学历程的初级阶段;在他专职教练武术期间,才是自己“真练”的时候,以前只知道苦练,不知道钻研,此时已经有意识地去深入钻研,有选择性地习练适合自己的东西。初期教学期间,他仅仅是把武术的动作、特点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尽快掌握。从执教于东城武术馆开始的“纯教学”期间,他开始将自己的习练心得、体会讲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够明白每个动作的内在深意。

吴式太极拳是李秉慈最为擅长的。他习练并教授过国家规定太极套路等其他类型的太极拳,相对而言,对吴式太极拳的体悟颇深。吴式太极拳最为讲求松柔,它的特点是“轻静柔化、紧凑舒伸、川字步型,斜中寓正”。“轻静柔化”是吴式太极拳的精髓,在体用方面均具神效。以柔克刚是太极拳的技击特色,也就是说对方的力袭来,我不受力,让其无的放矢。实际上不仅技击应用如此,养生亦然。无论何种养生锻炼都要维护人体的中心稳固,才能健康身心。太极拳尤重此点。因此,习练太极拳有成者,长寿者居多。李秉慈的恩师杨禹庭先生就是享96岁高龄无疾而终的,这是李秉慈亲身经历的。据闻另一位太极拳大师孙禄堂先生也是无疾而终,并且可以预见到自己的生息之日。一个太极拳修炼有素者,不仅养生、技击要遵循太极拳原则,在为人处世等各方面也不能脱离太极拳“自然”、“和谐”的宗旨,如此方能“万事如意”。

对于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很多“摸鱼式”的太极拳,李秉慈认为绝非太极拳,而是“太极操”。真正的太极拳绝不是松松垮垮、毫不费力的运动。练习传统的太极拳是很累的,只有付出汗水才能获取功夫。就拿太极拳技击来说,虽说不与对方抗力,但一定要先能擎住对方的力,随后变化,受力点就是柔化点,柔化点的变化是最重要的变化。太极拳先贤李亦畬在拳谱中写到“擎住彼力”,只有先承受住对方的力才能运用技术。“擎”要在打闪纫针间完成,如今有这种功夫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同时也反映出太极拳技理的高明之处!

李秉慈老师近照

李秉慈老师收徒仪式上发言

国外弟子拜入李秉慈老师门下

李秉慈老师与学生在“东城武术馆”

李秉慈老师在香港武术活动上剪彩

李秉慈老师与学生演示太极推手

李秉慈老师于新加坡教授太极拳

李秉慈老师专著《吴式太极拳拳械述真》

李秉慈老师专著《吴式太极拳十三式》

李秉慈老师专著《吴式太极拳照图谱》

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刊

李秉慈吴式太极拳演练“打虎势”

李秉慈演练吴式太极剑

李秉慈演练吴式太极拳“单鞭”

李秉慈演练吴式太极拳“闪通背”

李秉慈于鸟巢领练太极拳

师徒合影

太极拳名家讲堂合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