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船拳”第二春 ——访民间武学大家丁裕春

武术流派 2018-12-31

报道(刘欣图文供稿):丁裕春1942年出生在青浦朱家角镇,他从小练习武术基本功,工作后更是遍访名师,很多人因为他对武术的痴迷称他为“武疯子”;接触江南船拳后,他更是挖掘、整理了许多船拳历史和拳诀套路;此外,丁裕春还致力于冷兵器研制、著书立说,业余收藏个个经典,兴致来了老爷子还能吹笛子,弹古筝。可以说,丁裕春文武兼修,算得上是当代武术界的一位奇人。

今年他还参加了上海《2019世界武术锦标赛申办宣传片》的拍摄。发挥余热的同时,丁裕春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传统武术,尤其是江南船拳的宣传和保护工作中来,让这项非遗文化绽放“第二春”。

一、耳濡目染、师承有序,天生肩负传承使命

苦练武术基本功。从7岁开始,丁裕春就在叔父丁侠民的指导下系统练习武术基本功(丁侠民,精武会会员,1944年被所在中共地下党输送参军,到解放区“华东军政大学”培养后,在邓小平、刘伯承领导的第二野战军任干部)。1958年,丁裕春从青浦中学毕业后,仍利用业余时间苦练基本功兼练水上功夫。50多岁时,丁裕春还能身扛巨石,汽车过身等绝技,如今76岁,仍可表演手拍钢钉等硬功夫。

浓厚的家族文化传承。 丁裕春的祖父丁产成是一位佛家居士,一生乐善好施。幼年的丁裕春,一直听祖父讲《岳飞传》里的故事,“忠、孝、节、义”的思想深入其心。丁裕春的父亲丁克勤,解放前曾在朱家角开了一家“丁义丰烟纸店”,生意好的时候,店里伙计也有7、8个。据丁裕春回忆,他的父亲写得一手好字、参与创办过周刊《商报》和当地有名的京昆剧票友社团“韵声社”,与京剧名宿周信芳也有交往。 艺术是相通的,从小耳濡目染,让幼年的丁裕春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上小学时,他就亲手做过一把音律精准的京胡送给父亲。

师承有序——千里马遇伯乐。70年代后期,丁裕春每天清晨在“曲水园”练武,被杜华堂看中(杜华堂,山东籍,公安干部,当过镖师、教头,在公安机关担任侦察员期间多次立功),指导他练习功法和实用技法,使得丁裕春的功夫从粗浅的硬功转为内家功法。经过多年考察,杜华堂正式收丁裕春为徒,并鼓励他投师访友兼学其他功夫;1978年,在杜华堂的主持推荐下,丁裕春拜姜志侠先生为师学习(姜志侠,生于浦东奉贤,少年师从陸嘉山武术名家後迁居至青浦县观音堂镇开设私人伤科门珍,闻名昆青两地。50年代起,他多次代表上海市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获得多枚奖牌,是青浦第一任武术协会主席);1983年选上华东电力局武术队后,丁裕春有幸与杨式太极拳大师傅钟文丶傅声远一起在宁波等地同台演出,被两位大师看中收他为徒,练习太极拳丶剑和太极功夫(《华东电力报》1990年3月5日版曾作报道);1985年丁裕春拜严介良为师传承江南船拳,挖掘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并成为上海市江南船拳非遗传承人。可以说在良好的家族启蒙和师承下,加上自己的用心努力,丁裕春走了一条得天独厚的传承之路。

二、以商养武,挖掘传承,立志发扬武术文化

电力国企勤恳工作30余载。丁裕春17岁进电力系统工作,从事线路工、装接工、安全监察工作。曾支援南汇中日海底电缆工程35千伏架空线路施工任务,使用TNT炸药和电雷管进行爆破等高危操作。30多年的电力工作中,他曾多次化险为夷,从未出过安全事故。1962年,在上海电力公司的推荐下,人民画报记者采访并拍摄了丁裕春在24米高空紧高压线的照片,后刊登在《人民画报》上。

以商养武、以武养武。为了专心发展武术事业,丁裕春申请了“待退休”。1983年,他联络青浦区武术爱好者,起草申请,经体育局、民政局批准成立了“上海市青浦县武术协会”。协会成立后,舞龙丶舞狮丶船拳等民族武术文化进入“大发展”阶段。担任青浦武协主席后,他更是把“以商养武、振兴青浦、走向世界”作为事业目标。1993年,丁裕春创办了“上海东华电力装备有限公司”,1994年与师父傅声远合作创办“澳中声远商行”,多年来,他把创业获得的资金不断投入到当地特色武术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中。

真诚、严谨,挖掘整理历史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挖掘当地武术文化,丁裕春几乎走遍了青浦区的每个乡镇,查阅了当时能找到的本地县志、地方志、传记和区档案馆的明、清旧县志;在白鹤塘湾村,他走访了已经90多岁的“小刀会”首领周立春的玄孙周裕生,还采访过早已还俗的最后一任白鹤“青龙寺”方丈;在政府体育干部帮助下,他拜访了当时仅剩的5、6位船拳老拳师。通过他们的口述,并经过多方研讨,丁裕春整理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船拳套路。如:《少林梅花拳》《牛角镋》《杨家短打》《木锁》等。 为了把整理出来的江南船拳对外推广,丁裕春多次带队参加武术比赛屡获奖项。特别是严介良的“牛角镋”,在1986年代表上海队在徐州获得了全国武术比赛“雄狮奖”。

三、创办“古兵器研究室”,开辟复制、研究古兵器文化的新天地

与古代冷兵器的不解之缘。丁裕春从小爱好武术,用的刀、剑、九节鞭都是自己动手制做、烧焊的部分会请朋友帮忙。在一次游泳时,他偶然从河中摸到一块形似斧头的石头,细看还有一个人工加工的孔,后来才知道这是新石器时代青浦崧泽文化遗物。通过进一步了解,他知道中国古代冷兵器在青浦崧泽文化中找到起源的依据。这个经历,让丁裕春从此多了一个冷兵器收藏和研究的爱好。

兵欲善其行,必先利其器。多年来,丁裕春购置、收藏了大量有关中国古兵器发展的历史文献和著作。挖掘整理“江南船拳”背景下的特殊兵器,牛角镋、木锁等;又和上海体院开发了“携带式武术枪”“气嚢式竞技短兵器”等产品,获得国家专利。

中国古兵器研究室成立。丁裕春花了6年时间走访、考证,于2009年5月在著名武林泰斗蔡龙云大师的提议下成立了“丁裕春中国古兵器研究室;2010年,丁裕春拿出自己的一套房子装修布置成兵器博物馆,先后邀请著名武术家蔡龙云、王培锟、虞定海、康戈武、陈正雷、纪光宇、冯如龙、傅声远等先后前来参观考察,并请他们提供宝贵意见;接着,丁裕春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专利,22件仿古兵器及兵器架均获得国家专利证书。此后,他又花了3年时间,整理了有关中国古兵器文化的图书初稿,准备在适当的时候付梓。

四、国内外弟子共肩传承重担

桃李不言而成蹊。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的何磊、何利萍以及上海大学武术高手冯丽丽,是丁裕春比较器重的几位学生。三人都是国家级运动健将,多次参加国内外武术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他们武术功底扎实,并对文化传承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在江南船拳进校园和武术文化传播推广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我们熟知的武术大师,丁裕春在电工培训和武装泅渡、救生员培训等工作中,也带出了很多优秀的学员。他说:“走在路上经常碰到一些人主动叫我‘丁教员’,年岁久了,记不清是学武术、游泳,还是电工培训的了。”

国外武术爱好者慕名学拳。经常有外国武术爱好者拜访丁裕春(如:美国、加拿大、西班牙、阿根廷、日本、法国、英国、比利时、巴西、意大利等)。其中一位叫巴俊(John Barary)的法国武馆馆主,通过香港武协联系到上海武协,找到丁裕春的联系方式后从法国飞到上海,跟丁裕春学习船拳等功夫,后又连续两年携家人来上海拜访老师。

开展培训和武术传承活动。 丁裕春把武术作为毕生的事业来经营。他说:“光有文化,没有传承也不行。武术练习有严格的要求,不能让每个人都成为专业的练武人,但强健体魄和文化普及的工作还是要有人持之以恒地做下去。”2010年,丁裕春创建江南武术院,开设船拳普及班,培养和吸纳了很多武术兴趣浓厚的学员。近年来,江南武术院主办,地方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协办的多项公益培训活动也陆续启动。同时,在国际交流活动中,丁裕春也很重视船拳等江南文化的宣传保护工作。

淡定从容,坚持传承。随着各类新兴体育项目的兴起,武术的发展也遇到尴尬,尤其在青少年群体的传承和受欢迎程度,往往不如跆拳道等“舶来品”。丁裕春说:“常在‘江湖’走,早已习惯少人问津的‘武林’。”在当地政府及文体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丁裕春携弟子们不断开辟“江南武术”文化基地,把船拳引进部队、农村、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等,朱家角镇消防支队及镇武装部应急分队把“船拳”作为强身健体的常规练习项目。

五、“斜杠爷爷”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

从爱书、读书到藏书、写书。丁裕春把书本上获得的知识结合实践,将一个个梦想照进现实。为了提高自身的修为,他先后到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研修,还曾在《武林》《上海体育》《武术健身》等刊物上发表文章。他因收藏大量珍贵的武术典籍和历史文献,接待多名上海体育学院的博士研究生登门拜访、交流学习。多年来,他笔耕不辍。初步成稿的作品有18本,包括兵器、拳法、回忆录等内容。目前,他正着手进行《小刀会》《戚继光抗倭》以及《船拳武师擒水匪》等剧本创作工作。

业余收藏样样经典。除了习武授徒他收藏了相当规模的藏品,从邮票到古钱币,从中华古锁到锡制酒具,从书画到瓷器雕刻。无论从经济价值还是社会价值上看都非常珍贵。而最感动我们的是收藏背后的故事。比如,他真诚的帮助别人,从而无意间发现或者间接得到了自己心仪的收藏品,又比如出于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怀而收藏了上百台国产老相机。丁裕春说:“能够成立一个收藏博物馆,为青浦地区的文化展示做一份贡献,是我的心愿。非常希望能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一起,共同关注江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琴心剑胆,触类旁通 。丁裕春的体育运动也很出色,据他回忆,年轻时参加百米跑最好成绩12秒,投掷民兵手榴弹(700克)56米,摩托车、快艇等都能熟练操作,由于从小熟悉水性,他还业余担任过青浦区的游泳教练、救生员教练、 武装泅渡教练等。 音乐艺术方面,他会笛子、古筝等乐器演奏,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一路走来,丁裕春真正践行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成了名副其实的“斜杠爷爷”。

丁裕春简介及部分荣誉:

上海市武术协会委员、上海市青浦区武术协会主席、上海市社会指导员协会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老年体育协会武术专业委员会顾问。上海青浦江南武术院院长、中国武术六段、国家认可的“民间武术家”、上海市非遗江南船拳传承人。

1994年10月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中,丁裕春入编武术家名录;

1996年全国农民运动会的“表演项目”中,丁裕春带队任教练并精心编排的“石担石锁表演”获金牌、“江南船拳队”获银牌;

2010年,代表青浦队,参加全国“武术之乡”陕西宝鸡的武术比赛中,“江南船拳”以9.26分的高分获金牌;

2011年,70岁的丁裕春代表上海精武总会赴台湾参加“台中市国际武术邀请赛”荣获“南拳”“醉剑”“少林梅花拳”“全能冠军”“最佳男运动员”五枚金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