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毛猴”——展现人生百态

武术流派 2011-05-12

功夫资讯网(记者:孙红丽) 北京,这座既古老又年轻的文明古都、世界名城,名胜古迹满布京城、文物荟萃不可胜数。文化底蕴可谓是博大厚重、连绵古今。漫步在北京一些充满古韵味的地方,你会发现一些民间工艺并未消失,总有那么一些人,坚持传承着。老北京“毛猴”艺人孙怀忠正是这样的一类人。

孙怀忠原本是河南新乡人,下岗以后来到北京。有一次他很偶然地在电视上看到北京“毛猴”手艺即将失传的消息后,对那些做工精细、栩栩如生的小猴子心生感动,突然有了制作“毛猴”的想法。他遍访名师,苦心钻研,掌心的毛猴也慢慢地“鲜活、生动”起来。从最初的模仿到后来的超越,如今他已成为这门濒临灭绝的传统技艺的新传承人。

据孙老艺人介绍,“毛猴”又名“中国蝉蜕”,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源自清代道光年间。它是用中药里的蝉蜕(即知了壳)和辛夷(即玉兰越冬的花骨朵)制成的,用料虽简单,但制作者的艺术构思却非常巧妙。他们凭着对社合上各种人物形象的观察和个人的感性认识,用带绒毛的辛夷作身子,截取蝉蜕的头和爪粘连上去,以物代猴,以猴代人,做成千姿百态的艺术品。

“毛猴”艺人匠心独运,将小小的辛夷花蕾,无人注意的蝉蜕,雕琢成千姿百态的芸芸众生,用以表达创作者对世间万象的感知和情怀。这些毛猴模拟着人的动作和生活场景,反映市井生活,组成了世间万象,人情百态。过去,毛猴作品主要以反映社合行业、民情风俗为多,有剃头的、掏粪的、倒水的、推小车的、卖糖葫芦的、算卦的……有的能成力一组完整的艺术作品,如“县官出巡”、“娶亲行列”等等。老舍夫人胡洁青特为“毛猴”题诗“半寸猢狲献京都,惟妙惟肖绘习俗,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 如今,这些作品也紧跟时代发展,开始与社会接轨。毛猴艺人的手下,又出现了反映当时当下的生活场景。

面对如今年轻人对“毛猴”的生疏,孙怀忠大为感慨。“毛猴儿”现在已经不多了,一般都在民俗与工艺美术展览中才能看到。毛猴儿的手工艺承传还能有多久?毛猴儿依托的那种市井百态已几近消逝,毛猴儿的生命也恐怕不会太长了。但是,孙怀忠又表明了信心。随着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开始重视,中国的经济发展,旅游业的兴起,近年,作品的题材也有创新,除保持传统题材外,还有反映现实生活的。毛猴已经由儿童玩具发展成室内案头陈设品,被国际友人所称赞,成为一种最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他告诉记者,希望有人能跟他学习“毛猴”制作工艺。孙先生常年在圆明园内,他会乐于传授。

(摄影:孙红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