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仗剑走天涯,古兵巅峰:“龙泉剑”的前世今生

武术流派 2016-10-03

《古剑篇》

唐代·郭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据《越绝书》记载,龙泉剑的起源要追溯到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在越国南境(今绍兴一带)住着铸剑技术卓绝的夫妇——欧冶子和卞翠凤,他们在全国各地寻访铸剑之地,最终来到了青山绿水并较为隐蔽的龙泉县。这里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怪石嶙峋,莺鸣啾啾。欧冶子便在此悉心铸剑,最终铸成“龙渊”、“泰阿”、“工布” 三柄名剑献予越王,深受越王喜爱。得宝剑之后,越王兴兵伐吴,一雪国耻。为报答欧治子的功劳,越王赐封其为上将军,欧治子婉言拒之,归隐铸剑而终,留下青史美名。后来,人们还在其铸剑所在山麓秦溪山建起一庙曰:欧治子将军庙,供后人景仰。此后,龙泉剑的美名便广为流传。建安七子曹植就曾写诗赞叹龙渊剑说:“美玉生磐石,宝剑出龙渊。帝王临朝服,秉此威百福。”

▲图为龙泉欧冶子雕像

到了汉代,剑器逐渐退出兵器舞台。尤其到了唐代,宝剑的用途就从战兵器变为王侯将相、士族显宦佩饰之器。作为名剑,龙泉剑深受名流喜爱,被广泛用于进贡、馈赠等。诗仙李白则作有“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描述这一龙泉剑深受喜爱之盛况。名扬天下的《滕王阁序》里,更有“龙光射斗牛之墟”一句描绘了龙泉剑的恢弘气势。唐乾元二年此地置县就以第一把宝剑为县名,叫“龙渊县”,后因避唐高祖名讳“渊”字,改叫“龙泉”。后人遂将其淬火铸剑的水池命之曰:剑池,其旁有飞檐翘角的“剑池亭”。

据史料考证,在此后的宋代、元代里,龙泉一地始终产龙泉剑。到了清朝,道教、佛教盛行,而道士作法时常用的法器是“七星剑”,佛教亦崇尚武术,从而推动了对铸剑的需求。作为名剑的龙泉剑自然也得以兴盛。

▲锋利又工艺精美的唐刀交流古兵器文化请加微信:15257807850

从春秋到隋末唐初,战乱不止,社会动荡,全国的铸剑业受其影响时兴时衰。但龙泉铸剑业一直像瓯江一样在坚定、执着地流淌着,在剑文化的历史河床上留下了明显痕迹。

秦汉时期,龙泉的铸剑业专为皇室铸造宝剑。从东汉末年至两晋,龙泉铸剑业受到人口骤增与文化重心南移的刺激,铸剑业比较发达,颇具一定规模。到了唐代,凡制名剑,必称“龙泉”。北宋时龙泉古城的铸剑业盛极一时,剑铺林立,比比皆是,成了欧冶子时代之后的又一个鼎盛时期。

两晋南北朝直至隋朝灭陈,以生铁、熟铁合炼成钢,即灌钢技术已经成熟。南朝梁时简文帝的“拭龙渊之雄剑,莹魏国之宝刀”(《七励》),以及隋末唐初时虞世南的“古有龙渊太阿,至今擅名天下”(《北堂书钞》)等诗文,均说明:此时龙泉本土的铸剑业仍颇具名声。

北宋时,兵器制造由国家垄断,管制极严。时任宰相的何执中(1044-1118),极力提倡铸剑,龙泉古城的铸剑业盛极一时,剑铺林立,比比皆是。当时龙泉古城有一条街,就叫剑铺街。到了清代,龙泉的铸剑匠人在宝剑的质量、包装和文化内涵上下了很大功夫,使龙泉宝剑广为武术爱好者和艺术鉴赏家所青睐。

▲图为清代乾隆佩剑

▲图为九五至尊宝剑

交流古兵器文化请加微信:15257807850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十分重视恢复传统工艺品生产,龙泉宝剑的铸剑艺术得以重新问世。1956年,为庆祝中共八大召开,一把静心打造的龙泉宝剑被赠予毛主席,后来毛主席回馈了200元钱以示支持。龙泉宝剑精美绝伦,扬名四海,最终修成正果,被国家列为“国礼”,并于2006年5月20日,龙泉宝剑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三军仪仗队的指挥刀,也都出自龙泉。

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龙泉剑

在古代琳琅满目的冷兵器家族中,剑历来有百兵之君的美誉,尤其在春秋群雄并起的历史时期,曾经出现了几把极具传奇色彩的稀世宝剑,它们中既有用来刺杀君主的鱼肠剑,也有导致两国战争的湛泸剑,而古籍《越绝书》中所记载的泰阿宝剑更是有神剑一挥,三军破败的传奇故事,巧合的是这些传说的神兵利器都是出自一个叫龙泉的地方。

渔丈人以死明志

龙泉剑“诚信高洁”的含义来源于一位未考证其真实姓名的渔翁——渔丈人。据《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楚国名将伍子胥被奸臣陷害,遭到重金通缉。危难之中,伍子胥在友人的帮助下逃出重重关卡,最终逃到了长江之滨。面对眼前江水阻隔去路,而后方追兵将近,正当伍子胥绝望之时,一艘小船从江面上急驶而来,船上渔翁连声招呼伍子胥上船并立即驶离江岸。脱险之后,伍子胥感激不尽,追问渔丈人的姓名以求日后答谢。然而渔翁不求回报,不愿告知自己姓名,让伍子胥称自己为“渔丈人”即可。至此,伍子胥本只得拜谢而辞,但是接连遭到通缉的对危险恐惧让他忽然有所顾忌,担心渔丈人泄露自己的行踪,本已准备离去的伍子胥又返回,解下了腰间祖传三世的宝剑“龙渊剑”,以求渔丈人能够为自己的行踪保密。

▲伍子胥拜谢渔丈人图

面对伍子胥的不信任,渔丈人长叹:“五万石赏金和高官爵位我尚不动心,又如何会贪图你的宝剑,如今你既然疑心我贪利少信,我只有以死明志。”言罢,渔丈人便拔出龙渊剑自刎,伍子胥追悔莫及。

刘邦巧得龙渊剑

在东华山有一眼老龙泉,颇为神秘,据传有人将脖子上系了红绸、做了记号的一群鸭子赶进老龙泉洞里。仨月后,这些鸭子竟出现在东海里。因此人们便说华山的老龙泉直通东海里的老龙宫,虾兵蟹将和镇海小龙也曾在华山的老龙泉出没。

刘邦年少时期常到此游玩,并多次见到一白发老翁在老龙泉旁精心打同一块铁。刘邦不禁问起这块铁的用途。老翁答道:“这块铁要献给未来的天子。”年少刘邦胸怀大志,自幼习武的他渴望得到这把宝剑便称自己就是未来的天子。老翁便答应并约好在四更时期将把宝剑给他。刘邦如约而至,天黑之时到了老龙泉边。只见老翁拔出宝剑,紫气赫然,寒气如霜,光芒耀眼,气势恢宏。刘邦喜出望外,爱不释手,忙磕头谢过老翁。老翁递给刘邦一封书信,上面写着:“斩妖避邪杀贪官,除暴安良万民欢。有朝一日登龙位,要靠三尺龙渊剑。”刘邦转脸看老翁,老翁已无影无踪了。据说,刘邦在芒砀山斩蛇起义,就是用的这把龙渊宝剑。

▲在芒砀山斩蛇起义的刘邦

象征皇权威严的尚方宝剑

战国时候,剑作为步兵武器在军队中盛行,颇受重视。东汉时,适用于砍劈的环柄刀,逐渐代替了剑。龙泉宝剑从此淡出战争喧嚣,承载起了剑文化的内涵。

早在汉代,龙泉剑就被尊称为“宝剑”,成为封建王朝皇帝赐给爱臣的“尚方宝剑”。大臣执此“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同时,它也是王公贵族用来进贡、赏赐、馈赠的珍贵礼品,用以炫耀自己地位和权势的标志。而在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下,配剑是有严格讲究的。据唐代徐坚等纂《初学记·武部·剑》记载:“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带剑,无事不得带剑。”

在许多人眼里,宝剑就是是战场上使用的兵器,其实在汉代以后的战争中,两军对垒时候基本不用剑。对于尚方宝剑来说,其主要作用是象征帝王的身份、地位和尊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艺术水准。而我们常说的尚方宝剑实际上就是龙泉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