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是提高太极拳技的重要途径

武术流派 2018-08-22

功夫资讯网讯 (介绍~~刘晓枫自幼习武,曾学习少林拳、陈氏太极拳、查拳、散打、杨式太极拳。从师丁水德后,入门一代宗师牛春明一脉,是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刘晓枫系中华太极康复协会理事,《武谈》理事会理事,多家武术媒体邀请为特约撰稿人和武学评论员)

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如何能更好的提升拳技?如何能真正学懂太极拳?

由于太极拳各门派,对太极拳的某些理论和拳法以及习练方式不尽相同。加之个人差异及习练层次有别,对太极拳的理解也就不太一样。因此,本人仅根据自身的体悟理解,阐述一下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澄浦弟子、一代宗师牛春明的观点:不会推手,就很难懂得太极拳。

牛春明自幼喜爱武术,入杨门之后,21岁(1901年)之前,一直跟随杨健侯先师学太极拳,后拜杨澄甫为师。他自己勤学苦练,深受杨氏父子器重,倾囊相授太极功夫,并特赐字“镜轩”。因此,牛春明是得以杨式太极拳真传的一代宗师。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有不同阶段,按照王宗岳之《太极拳论》中:“由著熟而渐悟懂劤。由懂劤而阶及神明”。把太极拳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著熟,懂劤,神明”。

著熟。对身肢有一定要求:虚领顶劲,涵胸拔背,立身中正,两腿分清虚实等。要熟练太极拳套路及其定式,注意外三合,能够掌握基本的手法、眼法、身法、步法,这个盘架子的阶段是太极拳立身之本。先师牛春明曾说:以艺立身,以技服人。在旧时代,行武者必须有立身之艺,安身立命;有服人之技,行于武林。

懂劤和神明。是两个更高的阶段,在著熟的基础上,能够感知对手力量的变化和自身劲度的掌控,做到知己知彼,懂化发之法。再加之结合内功的运用与合理的训练,终能刚柔相济,松活弹抖,形神兼备,进而达到周身处处皆太极的神明之境界。

要达到懂劲和神明这两个阶段,必须通过肢体接触训练,亲自进行体悟,并加以内功训练。太极拳是内家拳,套路及其表演性、观赏性,属于“体”;技击、推手,属于“用”。二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只有体用结合,才是练就太极内家拳,才能健身养生不求自得。

我对推手的认知,来自于我的师父丁水德先生,师父教拳十分认真,对弟子要求严格。他总是说:要体用结合,好好学习推手,你师爷牛春明,始终强调学习推手的重要性,师爷经常说,不会推手,就很难懂得太极拳。

刘晓枫与师父——太极名家丁水德

下面就根据自己的实践,将太极拳招式与推手的“体”“用”结合,用以掌握太极拳的实际用法、提高拳技。

“揽雀尾”。有些人在套路中之“揽雀尾“,做“挤”之后的“按”时(“揽雀尾”式其他要点及“棚”、“捋”、“挤”本文略),有人只是简单地松开肩肘腕把双手拉回来下按,然后向前按掌。其实这个“按”十分复杂,如果没有技击或没有推手的体验,是根本不知道这个动作里面,究竟是如何将对手引进落空;不知道将对手落空到什么程度,才是最佳按掌时机;更不知道一些禁忌。在推手训练中,当有以“揽雀尾”时,有时候对方本力比你大,用双手将你双手腕部分别锁住,你往回生拉硬拽是无济于事的,此时须做腕、回带同时进行(也可以采用他法,本文略),容易实现。引进时如果劲度不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如果用长劲,意念在自己身后,并在合适位置改变力道,使其落空,效果就出来了。但是要注意,引进时一般腕尽量不要低于肘的高度,以防对方借势下来,自己无法提腕合掌做“按“(可以用其他招式,本篇略)。还有,对方没有落空到一定程度(这个程度的把握,需要在推手体悟,训练听劲、懂劲)去按掌,也不会有好效果的按掌。当然,落空的太过,也无法“按“(可以采用其他招式,本篇略)。另外,推手时你会发现,如果按掌平直,对方容易借你的力并引你,你也不容易去对方的根。经过长期推手就会有这样的体悟,按掌时采取向上弧线而出,会攻防兼顾更实用和合理。所以,太极拳有些内容不是用文字或语言表达明白的,必须推手体悟才能知道。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师父丁水德先生在授拳时,经常一边口授,一边给我喂劲。就是为了让我体悟听劲,感受对方劲路、劲度。

“肩靠”。肩靠是杨健侯传给牛春明之杨式太极拳中最独特的一式,我们发现,有些人在太极拳套路行拳走架时,往往将肩靠动作做成用肩去顶撞了。牛春明是这样讲解肩靠功法的:一肘一靠,是起连环作用,先用肘击出,若被对方走化,顺势肘下松,改用肩靠击出。在推手时,当对方将你的顶肘走化,或者欲控你肘(手)时,你顺势向下化,然后施以“肩靠”。在推手过程中,当对手控(或走化)你肘之时,该手先顺势向下化,随即肩靠之。这个过程,我们能够体会和掌握太极拳定式“肩靠”的真正含义和用法(本文略去“肩靠”式的其他要点)。同时,又能够通过“顺势向下化”亲身体悟《太极拳论》之“随曲就伸,舍己从人”的理论。此外,通过推手你会体悟到,如果像前面所述将“肩靠”做成单方向顶撞,对方定会顺势化劲将你抛出。所以,这个“肩靠”不是顶撞,顶撞不是棚劲,也没有太极拳的合劲。“肩靠”是掌、靠、棚、肘、按、采等多种劲同时配合的一个过程,不是身体某一部位朝某一个方向的顶撞。这些内容,经过推手习练能够体悟到。

“提手上势”。套路里的“提手上式”,有的习练者不知道这个提手上势的合与送的劲路(本文略去“提手上势”式的其他要点),因为不体验推手,光听老师讲是多种劲,也是不好理解的。在推手的身体接触习练时,就会能够体悟到,当拿住对方左臂时(己手位置略),如果双手在合、送的过程劲是单一的,则对手容易引化,而且动作散效果不好。若是双手拿、采、引、合、发等多劲合之,且双手劲路有别(左手右手劲之方向,右手劲斜向上且有上搬意,左手劲向前且有下搬意),则将对手控牢,效果极佳。

“抱虎归山”。有些人将杨氏太极拳85式中之“抱虎归山”,只是做成了搂膝拗步。其实这一式不止一个攻防含义,此处仅举一例。当对方在推手中右手进你中轴时(需要听劲判断对方是否真的出劲,此处略),则你左手格挡且右转腰化之,继而右手缠拿其手,扣左脚继续右转腰至侧后方,右脚斜后弓步、右手往右胯引、左手往侧后方向外向下搬压(本文略去“抱虎归山”式的其他要点)。这个擒拿动作,走化、格挡、擒拿、转腰、捋带一气呵成。我师父丁水德先生在教我这个动作时,亲自为我示范多次,我才得以掌握。因此,如果不是推手实践,“抱虎归山”真的很难掌握和理解。

“六合”。有的教练或老师在涉及到“六合”之“外三合”时,讲的十分模糊,不好理解,甚至机械地要求:肩要与胯对齐、肘要与膝对齐、手要与足对齐。这种错误的教学,使学员行拳时,如搂膝拗步、高探马、闪通背等,无法去具体实践这个概念,理解上也会觉得一头雾水。其实,外三合的“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的真正含义是,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脚之间相互契合和呼应,根本不是对不对齐的事。

在推手的化发习练中就会发现,肩与胯的合,有时候不只是左肩与左胯,或右肩与右胯直线相合(即四正劲),很多时候是四隅劲,即左肩与右胯,或者左肩和右胯之斜线的相合。如果不实际推手,即便别人告诉,自己也是无法体悟的。在活步推手时,对肘膝相合也会有确切的理解,因为要想在活步推手的移动时,保持整体的协调和稳固,就必须肘膝相互照应,上下协调,肘之曲池穴和膝部的内虎眼既遥相呼应,又同步协调运行,做到中节与中节的相互契合,上下相随。

习练推手,对手脚相合的感悟就更直接了,在以往太极拳套路习练时,发现有的学员听老师说用腰带,就误以为用腰领劲。其实,强调腰带,是为了让学员能够更好的关注腰的催动作用而已,这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所在,即《十三势行工歌诀》之“命意源头在腰隙”。尽管动作中腰十分重要,但是仍需要手领劲,手如果劲领得不好,则会导致动作松懈,方向不准,缺乏整体性。在推手习练时,就会发现,如果手或脚不去领劲,一味等待腰,是无法协调有效完成动作的。一定是手或脚(梢节)领劲,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脚;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因此,不实际推手,很难理解:腰为主要动力,根节催(肩胯)、梢节领(手足)、中节随(肘膝)的运动法则。

当然,只有“外三合”是不够的,“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十分重要。《太极拳论》解曰:“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又打手要言.解曰:“以心行气,务沈著,乃能收敛入骨”。如果没有内三合,则无心,意必散(意,志也。——《说文》),气与力也就无从谈起了。通过推手训练,可以感受到内外三合(“内三合”在此不多释),缺少哪一个都会“散”。

“棚劲”。在太极拳中最重要、贯穿始终,但是很多人不懂棚劲是什么,如在做太极拳的棚手时,虽然手是棚的位置,但是将手与身体死死接牢,身体的关节用本力连接着,形成十分僵硬的整体。如果推手时如此,一碰就会晃,一推就会倒,更不要说施以螺旋蚕丝劲了。即便是没有接触过推手的人,在亲身实验推手时,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即:单单为了稳固,为了运化对方,为了自己的灵活,人就会本能的,下意识的减少一些僵硬,这就是推手的神奇之处。如果加之有老师正确指导和不断的训练,使之具有绵软沉滞,外似松柔内藏钢铁的弹簧劲,此时的棚,才具有真正的太极拳的棚劲。太极拳不是靠击打,而是靠身体的棚,看似击打,实为棚劲,“如水负行舟”,就像球体的充气膨胀,只有习练推手感受真正太极拳的时候,才能知道什么是弹簧体,才能感受身体各个部位好似都有小弹簧的存在,可以任意压缩或拉长,极其灵活,收放自如,使对手无从掌握。比如手臂向前时,你的身体可能是向后移动的,也可能是向左或向右移动的,即:手让身不让,上退下进。正如《十三势行工歌诀》所言“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这才是王宗岳《太极拳论》“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的太极境界。

可以看出,推手是最接近实战的习练方式,是文明的提高太极拳拳技习练途径。通过习练推手,能够有效的帮助太极拳爱好者,进一步理解太极拳套路定式,解读其中的具体内容,才能逐渐掌握太极拳中的劲路、劲别、劲度,才能体悟其攻防、用法。只有经过推手训练,才能练就真正的太极弹簧体,功夫上身,养生、武功兼备。

综上所述,习练推手的作用,就好比在岸上学习游泳动作之后,到水里去体会游泳是一个道理。因此,不会推手,就很难真正学好太极拳这个武术拳种,“不会推手,就很难懂得太极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