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实虚松行动-张志明

功夫秘籍 2014-05-14
“虚实者,变化之消息,转换之机枢,谋略之法则,胜负之拳权,太极之本然”(主志远),是阴阳理论在太极拳意劲方面的具体运用。虚为阳,是指轻灵、含蓄的部位和动作,是整体的“气屯于内而外显轻和”,是意劲收合、集蓄、偏轻、上升趋势,明确反映着地面对肢体的反作用力。实为阴,是指沉着、充实的部位和动作,是整体的“四肢发动,气行诸外”,是意劲外开、发放、偏沉、下降趋势,明确反映着地心对肢体的吸引力。分清虞实和运用虚实行拳的重要意义,是通过分清和运用肢体的偏沉、偏轻,借来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是“以分清虞实和由重心偏移而产生的偏心力矩作为动力”(顾留馨、沈家桢)引动拳势。所以,“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杨澄甫)。太极拳论虚实,是要求肢体的所有部位和所做的每个动作,一要座实分清,即该虚处就要虚,该实处就要实,心里明明白白,感觉确确实实,表达清清楚楚,不能含含糊糊。二是要虚实互含,即表达实的沉稳性时,要兼顾虚的灵活性,要实中有虚;表达虚的灵活性时,不能完全丢掉实的沉稳性,要虚中有实,以保证既矛盾又统一,达到阴阳相济的和谐效果。三要虚实连动,即肢体有呼应关系的虚实双方,应以实为动力,主动、先动,以实支撑虚,以实带动虚,以实催送虚,节节贯串,有序运动,将全身连成一体。四要虚实互换,即在虚变实、实变虚的变化过程中,有折叠,有交错,要变化得均匀、缓慢、流畅、圆满,没有凹凸续断。一、由下而上,由形到意,由粗到细,逐步分虚头因为下半身支撑着上半身,对上半身有着更强的引动作用,意劲多是从下半身传到上半身的,所以,分虚实也是以下半身为主导,以上半身为辅助,从下半身开始分起,用下半身带动上半身分虚实。在谈到两腿分虚实时,杨澄甫先生说:“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表面看这话是说身体重心偏于哪腿则那腿为实,另一腿为虚,但其内涵深意却在一个“坐”字。“坐”,意味着休息,放松,毫不用力,是身子松松地落在、放在一条腿上。腿也是松的,像沙发椅那样有弹性,劲是向下走的,而不是向上硬挺的。一条腿为主向上挺着支撑身体,谁都会,那不是太极拳分虚实的本义。通过肢体一边向下放松,通过偏沉分出来的虚实,才是太极拳的分虚实。下肢的虚实决定着上肢的虚实,就像走路时迈步决定着甩手一样。走路时如迈左腿,则左腿为虚,右腿为实,上肢必然是左臂下沉后摆为实,右臂上提前摆为虚,四肢的虚实关系是相邻者相反,交叉者相同。这样的虚实结构符合力学原理,有助于四肢在运动中相互平衡,相互借力,低耗高效。练拳时虽然四肢的动作更复杂,但虚实关系还是一样的。练拳不光是四肢要分虚实,肩胯腰身要带着四肢动,带着四肢分虚实。全身以腰为界分为上半身和下半身,以脊为界分为左半身和右半身。这样,左腿代表着左下块,右腿代表着右下块,左臂代表着左上块,右臂代表着右上块。在忽略前后虚实的情况下,四肢的虚实就代表着四大块的虚实。四大块与四肢的虚实关系一样,也是相邻者相反,交叉者相同。这样分虚实,这样用意行拳,更容易发挥腰身对四肢的带动作用。找两腿的虚实是第一步,找两臂的虚实是第二步,找四大块的虚实是第三步。随着功夫的提高,虚实越分越细,虚中能再分虚实,实中也能再分虚实。例如,不论虚肢还是实肢,其根节为实,梢节为虚;外侧为实,内侧为虚;关节为实,非关节处为虚;伸展为实,屈缩为虚;下降为实,上升为虚。如再往细处分,作为根节的肩。前面的锁骨、后面的肩胛骨、上面的肩井等处又可分虚实;作为根节的胯,上下前后各个部位又可分虚实;作为膀底,前之腹股沟,后之坐骨,外之胯轴,内之大腿根又可分虚实……等等。形为表,意为里,所有符合要求的形是不可能脱离意的支持的。特别是练虚实,更要求重内轻外,重意轻形,把拳作为有形的意,把意作为无形的拳。太极拳的意,不但是意识之意,意想之意,更是意气之意,意劲之意,意向之意,是有体感,有神往的意。在这种意上分虚实,第一重要的是偏沉。偏沉是分清虚实的动力,是虚实分明的象征。偏沉之“偏”是指偏于肢体之一边,偏于左边右边之一边,上边下边之一边,前边后边之一边;偏沉之“沉”,是指向下松,松出沉重感和沉降感来。总之,偏沉是指肢体的一边向下松沉。一边向下沉,另一边或借其杠杆力,或借其反作用力,自然向上轻。沉为实,轻为虚,沉轻分明,虚实就分明了。偏沉处之所以偏沉,是受到了意念的聚焦、关注。如同目光分主光、余光一样,意念也分主念、余念。主念为实,聚焦的部位自然也实;余念为虚,普照的地方也为虚。主念顾点,关注应当偏沉之处,关注偏沉之处的放松;余念顾线、顾面,普照周身。全身重点的偏沉之处向下一松,就像在一潭静水中投下一石,激起的水波一层一层地向周围扩散到整个水面;主念关注投石之处,余念将扩散的水波送到肢体末端及皮毛。分清虚实的意义广泛而深刻。太极拳的许多要求虽未提及虚实二字,但其实质意义是为了分清虚实,如王培生先生提出“神意不同处”的理论,实质就是分虚实的理论。“神”指精神、眼神,是外显的,为虚;“意”指意识、意劲,是内隐的,为实。“神意不同处”是指神和意不能同时关注肢体的同一个部位;神意同一处就是双重,就滞。神与意要分开,要分别关注肢体的不同部位;关注不同处就是分虚实。如搂膝拗步,如果神与意同在前推之手,必然手劲无根,全身散乱;如果眼神在前推之手,意劲在下按之手和后蹬之腿,就因虚实分明而立感劲力饱满。像“神意不同处”这样,不直接说要分虚实,实质是要求分清虚实的提法还很多,如“前进之中,必有后撑”;“前手打人,后手用力”;“腰手对拉”;“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前手前脚推弓把,后手后脚拉弓弦”;“尾闾正中神贯顶”……等等。二、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济,矛盾又统一我们练拳,如同在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交互作用的无形之水中游泳,既受着地心引力向下牵拉而使肢体沉着稳定,又受着地面反作用力向上托举而使动作轻灵活泼。我们是被动的,被这一下一上的两种力所动;但又可以采取以夷制夷的方法,在被动中寻求一些主动,即通过肢体一边向下放松,借助地心引力抵消一部分地面反作用力而偏沉,而成实。但不论怎么沉,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地面反作用力的托举,沉中仍含有轻,实中仍含有虚。同时,肢体的另一边通过向上放松,借助地面反作用力抵消一部分地心引力而偏轻,而成虚。但不论怎么轻,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地心引力的下拽,轻中仍含有沉,虚中仍含有实。太极拳运动必须分清虚实,但虚实又不可能分得太绝对,不可能分到虚为纯虚,实为纯实的程度。孤阴不生,孤阳不长。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才能相济,矛盾才能统一。那么,虚中应该有多少实,实中应该有多少虚,才算最为恰当呢?按王新午先生的说法,二八开“为对敌时最平之配备”,三七开“则为运动自修时之用”。按自己练架三七开理解,应是实处为七分实,三分虚,即七分沉稳,三分轻灵,虽实,但实得有活力,不死板虚处应是七分为虚,三分为实,即七分轻灵,三分沉稳,虽虚,但虚得有根底,有着落,不散乱。这样,既虚实分明,又虚实互含,符合王宗岳先生说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符合李亦畲先生说的“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也符合杨澄甫先生说的“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佘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使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虚实三七开,不但适用于安排肢体各主要部位的虚实程度,安排各对称部位之间的虚实差距,而且也适用于安排运动过程中虚动和实动的虚实程度和虚实差距。从整体上说,合势为虚势,但合势中的意气是合中有开,是七分合三分开,所以虚势中是七分虚三分实。开为实势,但开中的意气是七分开三分合,所以实势中是七分实三分虚。前班为实势,但有前必有后,前进时是七分向前的推力,三分后的拉力,阻力,所以是七分为实,三分为虚;后退为虚势,但退中有进,退中含七分退力三分进力,所以是七分为虚,三分为实。上升为虚,但有升必有降,上升时是七分升力,三分沉力,是七分虚,三分实;下降为实,但有下必有上,下降时是七分沉力,三分升力,是七分实三分虚。伸缩、顾盼等其他动作以此类推,虚实比例都是三七开。太极拳的动作是流畅的,流畅来自那些“七”的作用;太极拳的动作是有韧性的,韧性就来自那些“三”的作用。七与三的关系,就是太极拳中虚与实相互包容、相互作用的关系,是形成太极拳松弹柔和劲力特色的结构性因素。练拳中自我检查是否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比例是否恰当的方法,除自感既稳定又灵活之外,主要看是否有利于放松,是不是既有力又不用力。以24式太极拳如封似闭中的弓步按掌定势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自查:一是重心(裆口)到前脚的距离为三,到后脚的距离为七,以保证两腿分担重心为前七后三,且相互支撑;二,前腿虽实,却无上撑的力感,而是依次向下放松,就是实中有虚,实以虚运;三,后腿虽虚,却不疲软,胯找膝,膝找脚,脚贴地,节节贯串,松顺伸蹬,自感有力,就是虚中有实;四,下半身气向下行的反作用力支持上半身气向上行,通达两手。两手虽然同时同速前推,但因下面左腿以支撑体重为主,右腿以伸蹬发力为主,所以,右手得到的反作用力明显比左手强。虽然左手为虚,右手为实,但两手很协调,说明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互补、相济;五,虽全身一处自有一处虚实,但总体是七分外撑,三分内抱,松顺自然,浑圆饱满,说明虚实已相融、互化,矛盾已经统一虚实既分明又互含得适当了。虚中之实和实中之虚,是对虚实分寸无过不及地把握,是虚实互用,矛盾统一的内在因素,是虚实相生的根芽和虚实变换的起点,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或缺的,即使一腿独自支撑身体,它仍“实非全然占煞”,仍是“确实”、仍是精神向下贯注,意气向下松沉的实,仍是内中含有三分虚的实。三、以实撬虚,以实带虚,以实送虚,以实支持虚太极拳要求全身“一动无有不动”,但又不是全身到处一起动,而是有的部位主动、先动,有的部位被动、后动,是全身各部位按着顺序一节带一节或一节催一节的“一动无有不动”。实处负载着更多的肢体重量,接受着更大的地心引力,内含着更大的能量,对虚处有着更好地引动效果,所以应当主动、先动。而虚处正好相反,轻松、灵活,随顺性能好,容易接受引动,所以应被动,后动。实处主动、先动,不是加力推拉,而是减力引动,是减弱肌肉对关节的把持力,减弱筋骨对体重的支撑力,使其按着拳势要求的方向自然松落、下沉。“偏沉则随”,实侧一沉,即引动虚侧。以实撬虚,是指实侧下沉,通过杠杆作用把虚侧撬起来。一如起势时,通过右侧胯腿向下松沉,撬起左侧胯腿来;二如蓄劲时,后面坐腰敛臀,将前面的小腹撬起来,托起来;三如发劲时,通过小腹向下松沉,将后面腰脊撬起来,推上去;四如挑掌时不动掌,而是通过坠肘将掌撬起来;五如两手一下一上时,常有下沉之手把上升之手撬起来的感觉。以实带虚,指实处走在前,虚处随后跟。一如提收后脚时,前胯下沉,前腿屈蹲,以便引导重心向前移够,轻松地把后脚带起来;二如玉女穿梭弓步架推时,先是要架之掌在前,为实,主动,先动,以随着转身,带动腰间的虚掌提至胸口前;这时胸前之掌在前,渐实,应主动前推,以带动另一掌上架到位,两步连起来,上架掌的意气逐渐流到前推掌;三如一脚离地为虚,同侧的手为实,实手带虚脚,“上面手如何运,下肢足如何运”(陈鑫)。以实送虚,指虚处在前,实处在后,实处催虚处。一如前脚上步时,后侧实腿屈蹲,松腰敛臀,实胯送虚胯、送虚脚向前迈步;二如右弓步棚臂后,左掌为实,右掌为虚,接做转体伸掌时,左手应沉实主动一些,有追赶右手、催送右手出去的意思。以实托虚,主要指一腿独立时,实胯为了有利于独立支撑上体,胯轴下沉内收,使实胯从偏于一侧移到腰脊的正下方,有向上托起虚胯的意思,从而轻松提起虚脚。从整体而言,实脚侧腰胯腿为主,支撑着全身,对重心、对全身都有很好的引动效果,所以,每个动作和每次转换,都应先动、先松实脚侧腰胯腿,以引导全身运动。总之,实处为动力,主动,先动,虚处为随从,被动、后动。由实到虚,相连而动,如水波抑扬流淌,既有重心上的平衡作用,又是力学上的联动关系,还有心理上的圆融精妙,至真、至善、至美。四、由实变虚,由虚变实,折叠交错,无端循环太极拳千变万化,气不外开合,势不外虚实。气开则势实,气合则势虚,“开合虚实,即为拳经”(陈鑫)。从开到合,中间要有一个折叠转换;从合到开,中间要有一个交错转换。这样,在开合虚实的运转过程中就形成了四个节奏段。第一,由实转虚的折叠转换。实势就是意气外开之势,是“气行诸外,四肢发动”,是意气从腰胯往手脚走,从骨肉往皮毛走,是肢体伸展放长。但是,肢体伸展不能伸到十足,只能伸到七八分的程度,留下二三分余势作由实转虚的折叠转换用,作为像汽车调头的回旋余地用。折叠是由实转虚的转换方法,是遵循“物极必反”的道理,利用上一势的运动惯性(余势),使已伸展的手臂再伸展一下,已下踏之脚再下踏一下,将上势留下的二三分伸展余势走够,制造“物极”,以求“必反”,顺“物极必反”的自然之势内中换劲,外画半圆,完成“调头”,由实势转入虚势。第二,虚的由微渐著。虚势就是肢体逐渐屈缩,劲力逐渐积蓄,是意气从手收到腰,从脚收到胯,从皮毛收到筋骨,是逐渐达到“气屯于内而外显轻和”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主要做法是肩向下沉,脊向下垂,肋向下松,是上半身气向下行到腰;是脚心上提找膝,膝向上纵找胯,是脚腿的意气上行到胯。要使上下意气相向相合,关键又是腰骶一段的收缩牵拉,即命门后鼓下沉,以牵拉上气下行到腰;尾闾前收、开胯圆裆、腹股沟提收,以牵拉下气上行到胯。第三,由虚转实的意气交错转换。这个过程意气运行的目标是,使原下行到腰的意气再下行到胯,使原上行到胯的意气再上行到腰,使原本上下相向而行的两股意气在腰胯间相会交错,变成上下相背而行。这个过程的动作方法是:竖尾闾立腰椎平直命门,腹股沟自然松端正腰腹,即原向前收敛的尾闾改为下垂,原上提内吸的腹股沟自然放松,以引导腰气到胯,为伸腿蹬脚做好准备;同时,原后鼓下沉的命门微向前送上竖,以平直腰椎,端正腰腹,引导胯气到腰,为伸腰拔背做好准备。第四,实的由微渐著。这个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是,使原下行到胯的意气继续下行到脚,使原上行到腰的意气继续上行到脊背,再从脊背分为两路,一路经肩到手,贯满指尖;另一路化气为神,经颈贯顶,以实现“气行诸外,四肢发动”,支撑八面,伸展发劲。这个过程的主要动作是:上伸脊下正骶;伸臂蹬脚,沉丹田神贯顶对拔拉长。实的结果就是一个动作完成、定势。接下去又回到前面的“第一,由实转虚的折叠转换”,又按一、二、三、四的顺序重复进行。虚实变转过程中的节奏现象,像文章的起、承、转、合,像气息的一呼一吸,虽是有规律的,也是有变化的,有的小节有重复,有的小节不明显,做时顺其自然,不必节节刻求。虚实变转过程中意气的流动、循环,表现在整体是上下之间,内外之间的互换,表现在四肢是实脚向虚脚流动,从而实脚变虚脚,虚脚变实脚;实手向虚手流动,从而实手变虚手,虚手变实手。王宗岳先生说:“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变转虚实时留什么意?怎样才能保证气遍周身不稍滞呢?答案只有一个字,松!气是什么?气感就是松出来的感觉。实变虚时意气相向相合,就是从手脚往腰胯松,从皮毛往筋骨松;虚变实时意气相背相开,就是从腰胯往手脚松,从骨肉往皮毛松。“在气则滞”,在松则活,则畅。只要松透了,松顺了,内气的循环就流畅了,就“气遍身躯不稍滞”了。因一边向下放松(偏沉)而分清虚实,因松得含蓄而虚实互含,因松得有序而虚实连动,因从内向外松开与从外向内松合互相交替而虚实变转。因松分虚实,因松运虚实,因松变虚实,虚实实虚都是行松功、松行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