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若兰——朱德最贴身的女保镖

武林动态 2011-05-22

伍若兰,1903年生,耒阳城郊九眼塘人。1924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即衡阳第三女子师范),次年即加入中共。加入中共后被派回耒阳,任共产主义青年团耒阳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县农会妇女部部长,从事青年和妇女运动。1927年“马日事变”后,伍若兰也是耒阳恢复中共组织的核心人员之一。

朱德在耒阳进行暴动后,伍若兰任耒阳女界联合会会长。以伍若兰这个身份,与朱德直接相识是很自然的。一种说法是朱德听她演讲注意了她,一种说法是朱德看到她写的字比较漂亮而注意了她,其实这都有点小说化。在当时耒阳县,伍若兰是少见的女性中共党员,而且又是比较核心的人物之一,以朱德职业军人的眼光,只要伍若兰一出现在视线范围,就会被注意。因此,他们进行认识的细节并不重要。

当年朱德四十二岁,在军队中和周围中共分子中,很显眼地是个年龄比较大的人,又是单身,作为人们崇拜和敬仰的领袖,一些人自然会关心他的个人生活。从朱德自己来说,希望身边有个女人也是十分正常。虽然朱德与伍若兰互相认识,但作为婚姻则还是要按传统有介绍人才行。他们的介绍人是第四师党代表邓宗海和耒阳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刘泰。朱德似乎仍然没有摆脱他的“师范”情结。他之前的妻子萧菊芳、陈玉珍,姨太太贺治华,都是师范毕业的女性,现在伍若兰又是一个读过师范的女性。朱德的“师范”情结似乎透露了一种意思。如果从见面到转变为婚姻的过程看,朱德真正爱过的人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萧菊芳。朱德与萧菊芳从1919年春相识,到1912年秋结婚成为夫妻,其中经历了整整三年半的时间,这样跨度的时间在那个时代是绝对属于漫长而痛苦的恋爱了。但这只是朱德唯一的一次。朱德与陈玉珍的婚姻纯粹就是出于需要,是萧菊芳留下的幼小的儿子要有个女人帮助抚养。至于姨太太贺治华,那只是姨太太而已。现在朱德跟伍若兰的婚姻也谈不上有多少感情,不过是需要而已,是作为四十多岁的单身革命者要有个革命的妻子照顾生活。能够印证朱德只爱过萧菊芳而并不真正是因为爱情才娶伍若兰的一件事情是,无论是在龚楚的回忆录里还是伍若兰被捕后当时的新闻中,都不是使用“伍若兰”这个名字,而是说朱德的妻子“萧贵莲”,也就是说,伍若兰有一个叫“萧贵莲”的名字并被公开使用。龚楚在回忆录里特别解释,“萧贵莲”这个名字是伍若兰读书时的“正名”,也就是说,伍若兰当时正式的名字是叫“萧贵莲”,“伍若兰”这个名字应该是她参加红军后重新起的名字,而伍若兰参加红军的日子正是她嫁给朱德的日子。在各种资料中,萧菊芳又有萧素贞、萧桂英等叫法,“萧贵莲”这个名字有着很明显的接近性,朱德自然会因为伍若兰的这个名字而产生联想,居于对萧菊芳的回忆和努力忘却之间,甚至“伍若兰”这个名字都可能是朱德帮助或要求改换成的。在一定意义上,伍若兰不过是萧菊芳的一个替身而已。

朱德与伍若兰的婚姻反过来又证明了,朱德已经割弃了之前的婚姻关系。朱德后来对康克清解释,是以为陈玉珍死了,这不过是撒了个善意的谎,并经不起推敲。朱德回国后就把陈玉珍接到了身边,离开杨森部时才把陈玉珍送回南溪,虽然是兵荒马乱的时代,自己搞的又是共产革命,但陈玉珍自己有一定财产,她在四川比在中国的任何地方都安全,四川的杨森、刘湘等人即使无论如何痛恨朱德所从事的共产革命,但并不会去伤害“军阀”朱德的老婆。朱德不会不知道他自己特殊的经历在对家属人身安全的妨害方面,跟中共其他人完全不同,虽然可能会遭人恨,但毕竟不会有人去直接地严重伤害他们。事实上,中共重要人物当中,建国前只有朱德在四川的亲属是安全的,基本没有因为朱德而遭到杀身之祸。

但是,朱德一当有了新的婚姻,也就对陈玉珍发生了一笔难以还清的债。这笔债就是陈玉珍作为非亲身母亲而尽心尽力地抚养着儿子朱琦,并将守身终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当后来抗日战争时,朱德与陈玉珍进行通信后,朱德便不得不要表示自己对陈玉珍生活状况的关心。建国后的1950年,朱德在给陈玉珍的一封信里,跟陈玉珍说:“我们分别是为了革命所需,不是其它。”在这个大帽子之下又说:“我今年六十又四,食少事繁,身体日弱,个人私情、家事等等,不能不使我置之度外,望你好自为之,自作主张。来信云,你事繁任重,希望你努力加餐,为国珍重,将我和家乡忘掉好了,这是你真正的名言,是真知我爱我的。”其中的分量是很重的,几乎具有了“威胁”的意思在里面了,既是要陈玉珍不要干扰自己,又是要她保持沉默,不要老是想自己是或曾经是朱德的妻子,必须“好自为之”,必须“忘掉”。

虽然朱德与伍若兰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因为爱她而做的夫妻,但一日夫妻百日恩,而伍若兰则非常爱自己的丈夫。伍若兰上井冈山后的职务是红四军政治宣传队队长,因此基本可以保持呆在朱德身边。朱德以前的女人年龄都比较小,伍若兰嫁给朱德已经是二十五岁,在那个时代可说是很“老姑娘”了,年龄比较大,也比较成熟、懂事。实际上,伍若兰还等于是朱德最贴身的女保镖,她跟了朱德后刻苦练习使用了双枪,是个神枪手。而且,伍若兰也成为了一个能够直接指挥作战的军人,朱德三打永新在新七溪岭阻击李文彬,顽强的李文彬突破朱德前沿阵地,朱德亲自使用机枪作战,帽子被打了两个窟窿,伍若兰在战场上也非常英勇,使用双抢带着人向对方反冲锋,给红军官兵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伍若兰的这个特点,是朱德以前的妻子和姨太太们所不具备的。

伍若兰——萧贵莲——的死是朱德永远的痛。感情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伍若兰实际是为了朱德而死的。对朱德这样一个身经百战、毫不畏惧死亡的人来说,一个女人,而且是自己妻子,在战场上为自己去死,在内心所造成的创伤是很深刻的。2月初朱德带部队到达寻乌县圳下村后进行宿营,突然遭到独立第七师师长刘士毅的袭击。刘士毅属于桂系,当时地位虽然不很高,但却是连桂系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都不得不另眼相待的文武兼备的年轻战将,抗日战争时任国防部次长,随蒋介石去台湾后曾任总统府参军长等职。朱德一下井冈山,所直接面对的竟然是当时国军最能作战的老将和最有才华的少壮将领。遭到袭击本属于正常,但缺乏经验的林彪竟然不等朱德命令,没有设立对军部的防卫,就率领他的第二十八团一下子往前冲了过去,忽然消失得没有了踪影,使红四军军部处在了包围圈当中,面临覆灭的境地。这时候,朱德象古代最勇敢的将领一样,亲自带领他贴身的机枪排向外围突击,把刘士毅部从包括毛泽东在内的红四军军部引开,伍若兰则紧跟着朱德往前跑。刘士毅部的人立即发现了特殊的情况,因为朱德身边的人使用的都是手提机枪,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于是,就向朱德追击、围困。朱德身边的人越来越少。始终紧跟朱德突围的伍若兰忽然改变了方向,把刘士毅部引向了自己。随后,怀有身孕的伍若兰被俘虏,2月12日在赣州被蒋介石下令杀掉,杀掉后头颅被吊到了城头上面,当时被告知社会的身份是朱德的妻子“萧贵莲”。在孙炳文之后,蒋介石与朱德私人之间又添了笔血债。

不管伍若兰当时与朱德分开的动机和实际情况如何,对朱德这样一个久经沙场的人来说,以他丰富的战场经验,确定伍若兰是为自己死的或是因为自己而死的结论,应该是很自然的。即使伍若兰的死对朱德的安全并没有多少实际的作用,但伍若兰有着为朱德而死的动机是非常可能的。不管怎样,朱德亲自率机枪排突击以解除毛泽东等人的危机时,伍若兰跟着朱德跑,最后因此而被捕、死亡,对朱德来说,有着与自己不能解脱的干系。从朱德以后终生收集、培植、养植兰花的事实看,朱德对此是不能忘怀的。朱德后来对兰花的研究所达到的程度,可以认为属于了很高的专业水平,一般研究者都认为他的这一热情和喜好跟伍若兰名字中的“兰”字有密切关系,是朱德对她的深切记念和追思。所以,朱德与伍若兰应该是无爱而始,深爱而终。这一爱情关系和故事在中国近现代国家最高领袖层人物中,是一个英雄式孤例。

朱德突击引开刘士毅部后,红四军军部随即撤离圳下村,并很快就与林彪会合。部队无精打采、毫无目的地往前跑,终于,响起了一片叫声和哭声:“军长死了。”部队涣散了下来,彻底失去了士气和斗志。第三十一团伍中豪团长把枪往地上一扔:“军长死了,不干了。”没有任何回忆说到毛泽东这时候有什么态度和言行,他这时候应该是心情极其复杂的,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唯一只能沉默。就感情来说,虽然毛泽东与朱德是对头,但这对头毕竟是大方向一致情况下的对头,是共同阵营里的对头,某一个人一当死了,感情还是主要的,至少会有兔死狐悲的情感。就得失来说,跟朱德合作一场,毛泽东虽然至今处于劣势,但对毛泽东这样的人来说,遇到一位顶级高手也是大幸,客观上学到了很多权谋,也鉴定了自己的长处,特别是军事方面,即使谈不上是拜师学艺,至少也是真正被熏陶入门了。最重要的是眼前的现实,毛泽东看着随时可能一哄而散的部队,应该是真正体会到了朱德的价值,知道了朱德有着自己所不能比拟的威望、凝聚力和能力,更深切地体会到了朱德是如此地不可缺少,而没有了朱德的这支部队,眼前还能维持吗?即使能够维持,还能成为自己在中共内部进行发展的王牌吗?此时毛泽东的心情,应该酸甜苦辣具全了。但是,不管红四军官兵和毛泽东一时间是如何的心情,朱德永远是那么地神奇,毫发无损地回到了部队,只不过他是孤身,跟着他突击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回来;在一片激动的欢呼声里,一切又归于了原来,该继续搞阳谋的还是继续搞阳谋。至于伍若兰,朱德之后一直把她为自己做的一双鞋挂在腰里,再不舍得穿。

(来源: 顾则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