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敦煌武术惊艳首届丝路节

武林动态 2013-05-26

敦煌武术的排练情形

1992年9月,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在兰州盛大开幕。这个热闹非凡的盛会,至今让人们津津乐道。

敦煌武术就在这场盛会中首次亮相,对一名亲历者,一名武术家而言,这次盛会给王建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敦煌,博大而神秘,也是无数人士心中的圣地。改革开放后,取材于敦煌的舞剧《丝路花雨》,为人们推开了一扇大门。从那时至今,甘肃学者在敦煌舞蹈、敦煌服饰、敦煌医学、敦煌武术、敦煌书法、敦煌饮食等方面进行深入发掘。

敦煌武术是将敦煌壁画中武术图案,经过武术家们研究分析,再结合甘肃传统武术而挖掘整理出来的武术套路。敦煌武术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说起王建中的父亲王得功。王得功曾任甘肃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先后在省武术队、甘肃省武术馆担任副馆长兼总教练,于2013年5月11日去世。二十多年前,王建中作为表演指导,亲历了敦煌武术的创编。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王建中讲述的敦煌武术走下壁画的故事,同时也怀念已远去的一代武术大家。

一句提示,从敦煌入手

最初,父亲并没有专门创编敦煌武术的想法。他的想法是对甘肃武术进行系统归纳、整理发掘、推陈出新、培养新人。

是徐才的一句话提醒了父亲。那是在1990年四五月份。父亲当时在兰园举办少儿散打培训班,这为全国带了头。中国武术协会对此很关注,徐才主席亲自到兰州考察,并让我们总结经验,计划向全国推广。

我记忆中,徐才梳着背头,戴着眼镜,有些丁肇中的儒雅。他给父亲建议,敦煌在甘肃境内,你们应该好好做做敦煌武术的文章。这句话,可算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敦煌当时热得很,取材于敦煌的舞剧《丝路花雨》正在全国上演,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父亲决定向这一方向发掘。敦煌壁画中关于武术的题材究竟有多少?这就说不清了。父亲找了各种敦煌资料,开始“纸上谈兵”。经过漫长的准备、模拟、比划、演练,有了敦煌拳的雏形,但此时父亲还是吃不准。时值首届丝路节筹备在即,父亲感觉这是个推出敦煌武术的机会。他计划去趟敦煌,就拜访了段文杰先生。段先生给他介绍了敦煌壁画中的一些武术图案,又开了专门考察敦煌洞窟的介绍信。段先生的介绍让父亲信心大增。

1992年的四五月份,父亲决定去敦煌。他先后三次去敦煌。这是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当时,父亲带着陈青、李天华还有我妹妹王素君去了敦煌。

那时,火车只能通到安西(今瓜州),差不多坐两天一夜,父亲他们兴奋得很。在敦煌莫高窟他们看到藏经中的《相角图》,看了290窟的《相扑图》、175窟唐代的《对练图》、61窟五代的《舞剑图》、249窟顶的《力士捧摩珠》、《阿修罗》等等,也读了《敦煌遗书》:“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少年将军佐圣朝,为国扫荡驱狂妖”、“手执钢刀亮如雪”诗歌。

那时,很少人家有照相机,同时洞窟内禁止拍照。看到的壁画内容全靠脑子记。父亲给每个人分配了素描、记录、模仿等任务。晚上,回到住地后,对照记录、素描、印象,设计动作、规范名称、修改演练。

对这次敦煌之行,妹妹的回忆中,基本上全是看壁画、临摹、商讨,连像都没有照。只是鸣沙山上玩了一阵,结果还是在沙丘上复习从壁画上学的动作并加以定格的造型。

厚积薄发,壁画动了起来

敦煌之行他们的收获是不言而喻的,但也面临重重困难。壁画人物的动作,其实就是武术中的架子,是武者演练中被凝固的瞬间。它是平面的,如何把这些平面动作,连贯起来变成立体,更要有劲道的运行。这个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父亲8岁习武,先后拜过数十位老师,掌握了大量的传统套路。在莫高窟看壁画时他就发现,壁画上的动作造型在甘肃传统的武术套路中能找到对应。也可以这样说,创作敦煌壁画画师们将他们看到的武术动作搬到壁画上,而民间武术家们在千百年的传承中,也把这些武术特点传承了下来。比如敦煌壁画中掌形,就和国内其他拳法中的柳叶掌不一样,柳叶掌是五指合拢。而敦煌壁画中掌则多为八字掌,是将大拇指分开的,这种掌法也叫佛手掌。恰恰,兰州拳法中就保留了这种掌法。当然,还有更多的吻合。我就不一一说了。毫无疑问,这种碰撞让每一个人都很兴奋。

先要编一套母拳出来,这是一套拳法的基础。父亲计划尽最大力量将敦煌壁画中的动作糅到母拳中去。最后成了敦煌初级一路拳法。其中的招式有天神托马、万念归一、三危揽胜、阿修罗撩腿、摩诘献书等十几个动作。

那段时间,我成了父亲的提线木偶。父亲想起一个动作,就立刻让我做出来,我支起势子,等着父亲下一步的想法,就这样一个个动作慢慢成形了。

丝路节前两三个月,母拳基本编完了。父亲又专门找到负责丝路节的市上分管领导王振军,向他介绍敦煌武术。王振军听完父亲的汇报后,完全同意父亲的想法,并专门安排经费,确定敦煌武术表演方阵参加开幕式表演。

这下,压力就更大了。父亲牵头成立了一个工作组,还专门从大专院校和市体校选拔队员组成近200人的表演方阵进行训练。

我们在文化宫租了两间房子,白天父亲在家中琢磨,晚上就到文化宫边训练骨干队员,边创编敦煌器械套路。经常要熬夜到很晚,没有了公交车,就坐个“黄面的”(黄色出租面包车)回家。我是教练之一,对当时情形记忆犹新。每天来的很早,然后,父亲把四五位教练集中起来,给每人分配任务。许多动作就由我们这些教练进行编排。父亲给每个人定了目标,完不成,就要挨批。大家可谓是绞尽了脑汁。

闭幕式亮相,掌声如潮

到了1992年8月份,迎来了大考。组委会组织的专家来雁滩的体校看实际演练情况。结果,一亮相就令专家们很吃惊。当然提了意见,我们又做了一些细节的调整。

1992年9月10日至20日,首届中国丝绸之路艺术节在兰州成功举办。开幕式上,敦煌武术亮相了,当时不叫敦煌武术,叫敦煌拳。人们新鲜得很,可惜每个节目在开幕式表演时间有限,不能完全展示敦煌拳的风采。闭幕式导演通过组委会征求父亲意见,希望敦煌武术参加闭幕式表演,尽管时间紧迫,加之敦煌武术的舞台表演形式前所未有,为了让更多国内外嘉宾全面认识敦煌武术,父亲带人不眠不休,编排了荟萃敦煌各拳械套路的一段时长8分钟的“敦煌武艺”。

首届丝路节是改革开放后,兰州首次承办的国家级盛会,人们热情高涨。闭幕式在兰州体育馆举行,演出晚八点开始,我们下午两点钟就到了体育馆,准备进场。可是此刻,体育馆外围,人山人海,警察为了安全,坚决不让我们提前进场。无奈中只好坐在台阶上等,到了四点钟,还不让进场。这下大家烦躁了,几个小伙子和警察发生争执,警察坚决不准,声称他只负责安全,别的不管。是这个理,可是时间紧迫,不熟悉场地怎么行。眼看要起冲突,父亲赶紧把大家拉开。正在这时,过来一位熟人,父亲让他向有关领导请示。几经交涉,演出队伍才得以进场。

演出非常成功。我们几个教练有很重要的任务,为队员们提供道具。队员们从左右两面上台,他们先表演拳术,然后是器械等组合套路。我们躲在舞台后面的凹槽内,给表演队员传递器械。

绚丽的灯光、华美的服装、庞大的阵容、夺目的表演,是整个闭幕式最为精彩的节目,节目主持瞿玄和由衷地发出“敦煌武术作为敦煌艺术宝库的奇葩,必将大放异彩”的感叹!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武术同行倍感骄傲,观众更是羡慕有加。经久不断的掌声是对敦煌武术、对父亲最好的嘉奖。从此,敦煌武术传遍全国!

如今20多年过去了,其间,父亲一直在做修改、完善、申报工作,但一直没有达成实现“产业带动、推广普及、宣传甘肃、造福大众”的愿望。父亲带着对敦煌武术的无限眷恋和些许遗憾离我们而去了,我们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传承推广,将敦煌武术发扬光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