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与融合——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悲欢离合”之路

武术流派 2017-11-30

功夫资讯网讯 11月29日上午9点,在学院网球馆六楼会议室隆重举行“2017年全国武术套路中高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班的开班典礼。

在典礼结束后,我主讲了第一课,题目是“分裂与融合——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这个题目是前不久与金处确定下来的,起初金处希望我能讲讲武术文化,但我觉得在这样的一个面对教练员的培训班上,单纯地讲虚无缥缈的文化还是不切实际,应该讲一些“干货”,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于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思考,以及当下竞技武术的走向,还有要对武术的“本源”和“初心”的认知,最终还是要回到七八十年代那个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融合最完美的时期。所以,最终确定了这个题目,我开始还是有些担心,在这样一个全国性的会议上,谈这样的观点会不会引起争议,因为牵扯到当前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发展的一些批评与反思,金处还是鼓励我能够就这个题目和大家分享,至少是对当下武术发展的关注和思考,把这些年轻的教练员引导到武术本身的技术发展道路上,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难度”和“指定动作”上面。

接到这个任务,虽然平日的演讲和上课从不准备,信手拈来,但在昨日的时候还是进行了一番思索,在切入点上和表述的方式上进行深思熟虑。一方面要让大家为武术而感到自豪,用热血与激情来传承武术;另一方面要让大家认知到武术的“真意”,认识传统,敬畏传统,从而学习和体验传统,融入到竞技武术之中,这才是我们的初衷,而不是任其割裂,分道扬镳。

首先,从什么是竞技武术开始讲起,谈到了解放后国家对于武术的定位,从属于体育,作为单一的健身运动来发展,而不是结合“练与打”的统一,在那个年代,“唯技击论”受到了批判。在当时,开始了竞技武术的“青春期”,也就是六七十年代,一种新的武术,即长拳开始登上了武术的舞台,一枝独秀,以惊艳而唯美的形象受到关注和热捧,武术界称之为“新武术”。也正是在那个年代,我们可以说是竞技武术的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中或多或少有传统武术的元素和“影子”,许多老拳师从田间地头,厂矿公园走进了专业队的训练馆,踏上了8×14的地毯,给年轻的武术运动员传授他们的技艺,也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进入了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蜜月期”。也是七八十年代,一批风格独特,个性明显的运动员脱颖而出,例如北京的李志洲,河北的徐向东,陕西的赵长军,运动员一出场就带有强烈而浓郁的地方特色,我一直认为这是竞技武术发展的“黄金阶段”。

而当武术的奥运战略确定之后,接着出现了套路中的“难度动作”和“指定动作”,标志着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彻底走向了分裂,竞技武术开始以“难度”为主体,不再顾及“攻防技能”和“攻防意识”,而走向了标准化和量化,便明确地和传统武术成为两个阵营,官方也默认了传统武术的这一提法。

其次,传统到底是什么,和现代又是什么关系,如何做到在回归中守住传统和本源。以我个人的观点,传统武术是以拳种的形式而存在,脱离了拳种,传统武术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拳种是一个独立的体现,而非仅仅是以套路的形式而存在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在传统武术上掌握和学习一整套体系,从基础训练到套路最后到散手,而非仅仅靠竞技武术的基本功来表达一个简单的传统武术套路,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长拳体操化,南拳长拳化,传统竞技化”。在七八十年代,一些优秀的运动员所演练的传统拳有着很强的技术特色,包括技法、劲力和神韵,这得益于他们对于传统武术的理解和那个时代的环境。今天在专业队,传统只是“副项”和“兼习”,而非主体。

最后,我呼吁大家一定要对武术有一颗痴心和爱心,付出执着而疯魔的爱,每日勤习不辍,体悟,读书,这样才是一个有深情的武术人,这样才是我们的“初心”。找到当年那个英雄少年,意气风发的自己,仗剑而来,挥洒武林,快意人生,方是完美而傲然的武者。

谢谢金处,能够给予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醉然分享。

人生,对于文学或武艺,快乐源自分享,在分享中一路高歌,忘情于江湖,纵心于武林。

一家之言,未尽所得,失之偏颇,仅为分享。

祝福我爱的武术。

祝福每一位聆听和分享的武术人。

让我们为武术而欢呼,而落泪,而执着,而迷恋,而一生不舍,不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