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武术,是什么武术

武术流派 2017-08-24

中国武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以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踢、打、摔、拿等攻防格斗动作为基础,具有健身、护体、防敌、制胜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本人师从国家武英级运动员陈旭娣教练,由恩师引荐进入镇江市武术队,跟随李丹峰主教练习武,06年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后进入江苏省武术队训练,后考入南京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目前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任教武术项目。17年的武术运动员生涯使我对武术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来谈谈对于中国武术中“学院派武术”的看法,如有不足之处,望各位武术界前辈的批评指正。

近几年武术界对于“学院派武术”一直议论纷纷,质疑其是否偏离了中国武术的范畴和宗旨,那何为“学院派武术”,我们要先了解中国武术的由来。中国武术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在一次次的狩猎过程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并加以改进和完善,将这些方法传授给后人,因此形成了武术的雏形;后经过先秦剑术的发展、汉代铁兵器的兴起、晋代“口诀要术”的出现,一直到唐朝“武举人”制度的出现,武术的发展慢慢走向顶峰,发展到明清时期,武术门派林立,百家争鸣;近现代因为战乱,武术发展的脚步趋于平缓,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国家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将武术列为全民健身运动项目,并普及规范武术动作,开展武术各级各类比赛,在民间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形成了特有的“规范化”武术,习练者以专业院校的学生和武术运动员为主,在教练员的指导下科学系统的进行练习,他们注重武术动作的标准性、整套演练的流畅性和难度动作的稳定性,同时主要以竞赛、演出为主要目的,民间俗称“学院派武术”或“竞技武术”。

由此可见,不同的时代对于武术有着不同的要求,战争年代,重文轻武,和平年代,弃武从文,“学院派武术”发展起来有他的必然性。当代社会文明高度发展,与人斗狠的现象是大家所摒弃的,因此,“武术”中致命、致伤等主动进攻的招式慢慢被习练者淡化,更多是想通过习练武术自卫防身、强身养生,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也让武术的表演性和娱乐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学院派武术”由此发展起来。

据中国武术协会不完全统计,仅在我国就有6500万武术习练者,这一数字是常年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一半,专业性的武术馆、校1.2万余所,常年在馆校练习者达100多万。我国武术正规的武术比赛有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和各省市区举办的武术锦标赛,国际大赛有亚运会、世界锦标赛等,这类大型赛事和锦标赛的参赛者绝大部分都是由“学院派武术”的习练者组成,他们动作潇洒飘逸,在赛场上闪转腾挪,将中国武术的风采展现的淋漓尽致,为中国武术的推广普及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4年国家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至今,国家不断加强武术项目推广,江苏省中小学教材中,武术成为学校体育课必学教学内容之一,各中小学也为有武术基础的学生提供了升学的帮助,全国8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武术专业,为学校的武术特色文化建设和储备武术比赛人才奠定了基础。

追本溯源,无论是“学院派武术”还是“民间派武术”,同是中国武术之分支,但大家对于“学院派武术”的“偏见”,更多是对于当代武术的定位模糊不清和对“学院派武术”的了解不足,“学院派武术”并未舍弃武术的根本:进攻和防守,是将其转化为更加适合当代习练者练习的“攻防动作”;扩大了武术中关于养生、健体的功能,是国家全民健身的有力推动者;“尊师重道,坚忍不拔”、“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的武德精神,传承中华千年的文化思想,是当代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

现在,“学院派武术”的发展正在稳步向前,在国家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武术各类赛事和活动的举办、武术进校园的稳步进行,中国武术段位制的推广和普及都为“学院派武术”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相信不久的将来,武术将在世界众多竞技体育项目中站稳脚跟,为中国体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那时对于“学院派武术”的“偏见”也将逐渐消散。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