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德平:浅谈太极拳的“度”

武术流派 2013-11-07

我是个业余传统陈氏太极拳爱好者,因为爱好,所以受益,因为受益,更加爱好,直至乐此不疲。2011年6月我在新浪网上注册了微博“太极杜”,截至目前发出微博3029条。其中,自创的80%,转发的20%,粉丝1301名:浏览人数一般在300左右,最高的5600多,几乎每一条都有互动,多数观点受到赞扬,也引起一些博友的质疑,总体无大碍,为什么?我认为,“度”的把握最为重要。

何谓度?度字从又,从庶。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来测量长度。度的本义是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孟子曰“度,然后知长短”。

度字在哲学中解释为:度是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量变与质变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在实践过程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要学会把握分寸。

《论语》讲:“礼之先,和为贵”。这里的“和”是指恰当,适度,也就是恰如其分。本人所说的“度”,即由这个“和”引伸而来。《论语,先进》篇的:“过犹不及”,即过与不及皆不可取,这就是“中庸之道”。南宋朱熹在解释“中庸之道”时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把“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照搬过来,作为太极拳的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我体会,(不是我认为,体会是实践后的认识)不偏就是不偏离规定的范围,不倚就是不倚靠外力,不被别人牵制,“我的地盘我做主”。所谓无过不及,分开讲就是没有越位,也没有不到位,而是恰好合适。比如,初收,双手左上托,双腿必须右下沉,如此才能和谐对称,才能行断意不断,才能周身一家。太极拳的“尾闾正中”、“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缺陷处”等等,皆体现了“度”哲学。讲“度”,就是讲“中庸之道”。早期的庸不是平庸,庸俗的意思。在先秦文化中,庸是褒义词,所谓中庸,就是中用的意思,中,指不偏,庸,指不倚,就是立身中正的意思。打拳如此,做人也是这样。中正的标准是客观的,打拳要多修正自己,做人要少自以为是,多自以为非。

太极是中华传统文化,太极拳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传承太极拳上要把握好“度”。必须应有个良好的心态,不求“毕其功于一役”。要潜心研究传统太极拳拳理。不能持门户之见,唯我独尊,抱残守缺,要知规矩,懂规矩,守规矩,要忠诚、忠实、忠于传统文化的精华。还要多借用现代科学手段解刨太极拳技法,逐步完善太极拳的评判标准。不能没学会跑,就想飞,还没入门呢,就想自立门户,创造一个什么什么氏太极拳。

打拳要自信、自控、自然。自信是基础,自然是目标,自控是关键,在太极拳中就是点到为止,就是有效地控制自己,是一招制敌,不是一招致死敌。有传说,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担任北京体育学校的许禹生先生主持北京武术擂台赛,众议竞赛时限,多数人建议每场15分钟,陈发科先生说:不行,时间太长,每小时才赛4对8人,几天才能赛完?“3分钟”,陈先生说。武术大师李剑华哈哈大笑,突然双手按住陈发科先生右臂,当时发科公右臂抱在胸前,即转以右肘将李剑华大师发出数尺,将屋内墙上镜框撞得粉碎,众人大笑,剑华老师说:“信了,信了,我的魂都吓飞了”。发科公说:“你怕什么?”李说:“要伤了我呢?”发科公说:“你哪儿疼?”剑华老师想想,只是感到发科公右肘刚刚挨着衣服,便腾空飞出,落地时脊背靠在墙上,礼服马褂蹭上一片白,拍打不掉,原来是发科公劲大速度快,而且有控制,将墙上的白灰弄到布纹里了。多么好的控制力,试想如果当时力量再大点岂不毙命,如果力量不到位又能证明自己的实力吗,即不过,也不及,度把握得多么恰当!

之所以一些太极拳名家寿命不长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理解太极文化的真谛,过分地追求胜负,过分显示自己的能量,没有真正把握好度。

量体量力量阴阳,度人度己度太极。

谢谢各位同仁!

作者简介

杜德平, 男,汉族,北京人,1958年1月出生。

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中国武术七段、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员、指导员,国际功夫联合会副秘书长。

从小热爱体育,曾在学校排球队三年。1983年开始学练太极拳,先后学习了杨氏、吴氏、武氏、陈氏太极拳。2003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学习期间教授加拿大学生20余人学习太极拳。2005年为北京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武术联谊会会员,太极拳中级教练。2005年学习陈氏太极拳。2007年拜马虹老师为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从2006年以来侧重研究太极拳理论和技击,授课200余次,受众20000多人。为传授太极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2年获中国武术协会六段证书。2010年获国家二级教练证书。2011年获中国武术七段证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