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徐震谈太极拳“用意”说起-唐才良

功夫秘籍 2014-06-11
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练“意、气、神”,使内劲“从心所欲”。“用意”,即正确运用意识、意念、思维等知觉活动十分重要。正如杨班侯传《太极法说》所说:“必先明‘知觉运动’四字之本由。知觉运动得之后,而后方能懂劲,由懂劲后,自能接及神明,然用功之初,要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亦甚难得之于我也”。能“从心所欲”即是“神明”的境界,那是很神奇玄妙的,但问题也就来了。这“心”,这“意”,这“知觉”,即意识、意念、思维真有那么大的作用?“气”,又为何物?呼吸的空气可以理解,而太极拳讲的“气”,与中医的“炁”是一个意思,“炁”这字许多人连见也没见过,究竟是什么东西?而且“意”“气”“炁”“神”“经络”这类我们老祖宗发现的东西,在西方医学的人体解剖中是找不到的,因此许多人怀疑它们是否科学。现代科学暂时没法解释的东西,往往就被称之为“玄学”、“唯心”,或者简单地称作“迷信”。上世纪五十年代,经过思想改造运动,人们自觉学习“唯物主义”,抵制“唯心主义”,反对“迷信”。随之,许多人对太极拳经典中的一些理论产生了困惑,如太极拳强调“用意”以及“心”的作用,究竟是“唯物”,还是“唯心”的?于是有的人就干脆来个简单否定,否定“意”是“意识、意念、心思、思维”,统统把它们当作“唯心”加以排斥,而用“物理的力、或一种劲道”的新名称来解释,以为这样就可以“唯物”了。说句实话,用“意气神”来解释劲力产生的现象,确实有点“玄”,看不见摸不着,又很难用试验来验证,因此,难免会有歧义误解发生。“意气神”,不要说外国人不容易懂,就是我们中国人也不容易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华需要智慧。当然,每个时代不乏探索者,于是,有一些人则学习现代科学,希冀从科学中寻找答案,用新的知识来解释古老的文化。学习苏联“老大哥”是当时的时尚,苏联巴甫洛夫学说带来了新的认识。一些有名的太极拳理论研究家,如唐豪、徐震、顾留馨等等先生,都认真学习、研究巴甫洛夫神经学说,用以诠释、充实太极拳理论,使太极拳理论增添新的活力。通过巴甫洛夫学说,人们科学地认识到“意”,“知觉”,即“意识、意念、思维”在太极拳运动中的作用。用巴氏理论解释太极拳的“用意”:是意识指挥神经,神经完全听命于意识,进而使随意的动作达到自动化。用科学的观点去认识,前辈所说的:“意到则气到,气到则劲自到”,虽然表述方式是直觉的、朴素的,但同样是唯物的、科学的。但是几十年过去了,仍然有人认为太极拳的“意”,即“意识、意念、思维”是“唯心”的,“百分之百错误”的。因此,硬要把“意”说成是:“物理的力、或一种劲道”,才显得“唯物”些。这种貌似“唯物”的论点,近来在杂志上一再翻炒,对于习练太极拳的人来说,未必是有益的指导。这里我要感谢嘉兴江澜先生(网名:二水居士),他们整理编印《太极传心录二种》,把金仁霖老师记录、整理的,太极拳大师叶大密宝贵的经验、心得体会,太极拳名家间往来的部分信件,原汁原味的刊书发表。为太极拳研究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书中,徐震(哲东)先生与金仁霖先生对太极拳理论的探讨,对太极拳爱好者很有帮助。其中讨论太极拳的“用意”,“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等,或许对大家会有所启发。由于此书外传极少,为方便学者研究,特摘录以飨读者。下面系1961年5月3日徐震先生给金仁霖复信,摘抄如下:拙著《太极拳发微》,乃抗日战争时在四川所作(1941-1943年中所成),当时虽亦能见其概,而实际体验,相差尚远。其中有唯心论之见解,文解未尽圆彻,须加修正处颇多。且就来书所言,从“太极拳之学”至“乃可事半功倍”,此数语尚可用,其下“非知其它拳术须费苦练,特其练法与消耗颇多体力之外功,实有不同。其要在学与思交引互征,即理论与实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交互征验,方能不断促进,环环提高。此其精思苦练以达形意交融,得心应手之过程也。(用现代科学语言,再说得具体些:要练到神经完全听命于意识,运动肌完全服从神经的指挥,进而使随意动作达到自动化。整个神经系统对外界和机体发生的变化情况,能在高度合作下,作最敏速的精确反射。此必须深入锻炼,直到不仅把大关节、大筋群练成敏速活动与稳定平衡的统一,更要进到把运动肌的内层肌肉束,在每一敏速活动中与稳定平衡统一起来。使某一些肌肉来成为某一活动(瞬息即变的活动)的核心。这才能达到武禹襄说的“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的境界,)《十三势歌》中“得来不觉费工夫”之真谛,以我今日之体会言,正是精锻细炼,用力之久,豁然有会之境界。故旧说必加以修正,兹修正如下:(旧谱歌辞)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解]验之于演架,是为势势存心揆用意。太极拳法,必依理察验,乃可事半功倍。非专重费力苦练,即能有效也。必于思学交引中,悟其准则,证得新知,此所以言不觉费工夫耳。又,练太极拳在下基础工夫时,练架宜勤,守法宜严,依此操练,或感腿痛,甚至骨节皆痛,此为换劲。造诣既深,其进益速,即使勤炼,严法自绳,仍觉安舒,更无所苦,此又“不觉费工夫”之一义也。王宗岳《太极拳论》云:“懂劲后,愈炼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正可与此互证。徐震先生试图用现代科学语言来阐述“势势存心揆用意”。把通过意识、意念的引导,能产生有效的力来的现象,用神经系统通过反复锻炼形成条件反射来解释,这似乎更科学易懂。因为条件反射可以用一只青蛙或一条狗做实验来验证,让人看得明白。用现代科学的知识来解释“意气神”与内功的关系,似乎更直观,容易被人接受。现代科学知识对后来研究者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在他们的著作中很自然地反映出来。引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传统太极拳理论,徐震先生肯定不是唯一的尝试人,他的信件只是反映了那个时代,太极拳理论研究者的心路历程。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大脑、思维、意识、意念、神经、条件反射等现代科学的名词,也就频繁地出现在论述太极拳的著作中,这也是“与时俱进”吧。如:李雅轩谈“用意”:“太极拳一再强调‘要用意,不要用力’。所以入手功夫,就要把意识贯注到每一个动作上去。后来到了最高境界,则是完全以锻炼神经的清醒灵感为目的。”沈寿先生说:“所谓‘意’就是人的意识,也即通过大脑发布命令;所谓‘气’不仅仅是指神经传导兴奋波,而且也是包括肌筋等收缩所需要的能量”。周家和:“杨师《十要》之‘用意不用力’(即尚意不尚力)之说,科学地、高度概括了太极拳运动之意和力的辩证关系,意,即意识、意念,是大脑皮层对感知的外界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综合之后,经由神经下达于躯体各部位的命令。从而人体作出相应的反应,采取协调的行动,……”。他们都使用了一些现代科学的名词。摘录这几句话的目的,是可以比较一下,太极拳研究中用词的变化,而用词的变化也反映了人们认知的提高。经过学习改造运动,徐震先生对“得来不觉费工夫”的解释,也比原先《太极拳发微》全面些,防止产生“太极拳不需要苦练”的误解。有趣的是,九十年代,我曾向上海一位有名的书法家请教,他对我说:“学书法用不着多写字,多写了反而会油滑。”我听了着实一楞,他又接着说:“用心去写,用头脑去写。”其实,徐震先生心里想说的学练太极拳也是如此。“其要在学与思交引互征,即理论与实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交互征验,方能不断促进,环环提高。此其精思苦练以达形意交融,得心应手之过程也。”对初学者来说,当然要强调多练苦练。但是,最终还是要靠头脑去练的,“存心揆用意”,多想,多思考,多揣摩,悟其准则。“默识揣摩”,“精思”加“苦练”,是一定会“事半功倍”、“从心所欲”的。我的体会是:练太极拳与练书法都是一个道理:不在数量多少,而在质量高低。与其不用头脑、没有意念的空练十遍,还不如用头脑、用心悟理的去练一遍。当然“以一抵十”只是个比如。也许这就是:“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所说的意思。所以,那种排斥“意识、意念”的练拳,只是瞎练苦练,收效不会很大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