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太极理论指导练拳实践?-吴文翰、曾乃梁、刘伟、傅清泉

功夫秘籍 2014-05-24
主讲名家:武式太极拳名家 吴文翰太极拳冠军教练 曾乃梁全国太极拳冠军 刘伟 太极拳冠军 傅清泉武术是一门实践的艺术,从古至今,中国武术历来重实践,轻理论。无疑,这种现象制约着中国武术的发展。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武术理论的重要性,也自觉地用理论指导武术实践。这一期“名家讲堂”我们请名家老师就太极理论和太极拳实践的问题,做深入浅出的讲解。——主持人吴文翰:学习太极理论,提高品德修养关于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太极拳理论的发展脉络。太极拳理论是逐渐发展、丰富起来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太极拳理论,大家最推崇的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从王宗岳的拳论往下发展,就是武禹襄和李亦畲的拳论,其他还有武澄清、武汝清、李启轩等人,他们都对太极拳理论有过一些发展贡献。在这之后,郝月如写过一些太极拳理论,还有近现代的许禹生、王新午、郑曼青、李雅轩、吴公藻等,也写过一些太极拳理论。这些理论,和王宗岳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相通的,但也有各自的一些发展。我在《太极拳书目考》中,对这些理论都有介绍,可以作为我们学习太极拳理论的参考。如果有条件,我们最好系统地看一看拳论原著。当前,练习太极拳的人很多,但是真正系统学习、研究太极拳理论的人却很少。很多人练习太极拳,但是并不懂太极拳理论,只是满足于练练套路推推手。现在,我们国家提出文化强国,要建立文化大国,我认为,作为一个练习太极拳的人,认真学习太极拳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太极拳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太极拳离不开传统文化,不仅仅太极拳如此,中国的武术拳种都离不开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还没有谁能像武禹襄、李亦畲这样有着比较高文化水平的人来研究太极拳理论,在他们的影响下,后来有许多文化人士也研究太极拳,比如唐豪、徐震,他们根据自己的实践,写了一些太极拳理论。所以,太极拳就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全面的理论,它不仅是拳术实践的总结,还把中国的传统道德和文明结合到拳论中。传统文明和传统道德,在太极拳理论中是有所包含的。因此,我认为,学习太极拳理论,不仅可以提高拳术水平,还可以提高品德修养。太极拳,不仅仅是防身自卫、健体强身的技艺,也是提高人的道德修养的修炼方式。在这方面,我所见过的老一辈武术大家,都是德艺双馨的——这就是明证。然而,现在一些教拳的老师对太极拳理论却研究不多,他们只满足于自己老师讲的一些东西和手头的一点资料。这样,又怎么能提高太极拳水平呢?因此,我建议,练太极拳的人,特别是教太极拳的人,要认真研究太极拳理论。研究太极拳理论是学习太极拳的基础,是根本,不仅可以提高拳术技艺,还可以提高道德修养。当然也有人轻视理论,说什么“前人功夫好,今人理论高”。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首先,许多人把民间武术和军旅武术混淆在一起了。清朝以后,我们所说的武术大都是民间武术,和军旅武术有着很大的不同。就是我们现在民间练习的武术,和武警、特警练习的也是不一样的。从宋朝开始,民间武术基本就是欣赏性的、娱乐性的,虽然讲技击性,但是已经从军旅武术中分离出来。比如《武林旧事》写的是杭州的相扑,就完全是表演。中国的民间武术,离不开表演性、娱乐性、健身性,与军旅武术有着本质的区别。再比如,明朝戚继光写的武术都是以技击为主的,清朝武禹襄的拳论却是健身为主了。还有太极拳的大杆子,原来是枪,由于清朝禁止老百姓带武器,所以,出现了杆子。武禹襄写的是拳论,没有写枪,也说明了这个问题。1928年国民政府提倡武术,以技击为主。但是解放后,武术就是以健身为主,不以讲技击为主了。所以,由于这个历史原因,现在研究武术理论的人比原来多,练习技击功夫的比较少,这就给人以现代人理论好,功夫不行的印象。其次,我认为,现在的武术有两个存在价值:一个是文化价值,武术作为文化载体具有文化价值;另一方面,武术作为健身和表演项目,也是有价值的。因此,现代人追求古代人那种功夫,一是没有那个条件,二是没有当时那么大的价值。我们虽然没有必要追求古代人那种功夫,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和健身方式的实践,我们还是应该重视太极拳理论的学习,因为太极拳理论对练拳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太极拳理论对练拳实践的指导,首先是能够解决练习太极拳的身法问题。现在很多人不注意练拳的身法要求,做不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其实,不仅是练拳,包括写字在内,都要注意身法的中正。拳论中要求,练拳首先要身法正确,做到“立身中正、提顶吊裆、松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这些问题当中,最重要的是“立身中正”的问题。许多人没有做到这一点,练拳时,腆胸迭肚,弯腰低头。这样不仅打不好太极拳,练拳的效果也不会很好。学习了太极拳论,我们就能自觉按照拳论的要求,检查自己的身法,端正姿势,把太极拳练好。其次,我们学习拳论,要根据拳论的要求,规范动作,使自己的动作更加标准规范。规范太极拳动作,要解决的是“分清虚实”的问题。武禹襄说:练习太极拳要分清虚实,每一处都有每一处的虚实。具体说来,要分清腿上的虚实、手上的虚实、交叉的虚实(腿和手的虚实——腿实手虚,腿虚手实)。另外,还要注意“以腰为轴”,不要总是四肢运动,腰却没有动。要按照拳论说的“以腰为中枢”,带动肢体运动。三是要“气沉丹田”。不要把气沉丹田看得很神秘,只要深呼吸就可以了。太极拳是养气为主,气息绵绵,非常深远,所以,能够健身。第三,拳论要求练拳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我们练拳就要注意这一点。这也是要求动作要协调。太极拳是一个周身协调的拳术,四肢和腰身要在腰的带动下协调运动。第四,我们要按照拳论的要求,做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内固精神,就是精力集中,神情专注;外示安逸,.就是在外表上不能剑拔弩张。讲到太极拳的精神神韵,我们还要注意,练拳时眼神要领着手走,不能眼神随手走。还有,拳论说“在意不在气”。我们练习太极拳不能过于追求所谓的气感,也不要过多考虑意念的问题。要顺其自然,自然而然产生拳论中说的练拳效果。以上四点是我们学习拳论,用拳论指导实践时要注意的。此外,练习太极拳还要注意加强腰腿功夫的练习。人老腿先老,多锻炼腰腿功夫,能延缓衰老。腰腿功夫不好,拳也练不好。中老年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腰腿功夫的练习。总之,要根据自己本身的条件来练习太极拳,不要盲目地攀比。练完太极拳后,要感到非常舒服,有余兴未尽的感觉。如果青年人为了学习技击功夫练习太极拳,除了上述的练习外,还要进行其他功法的练习,比如大杆子、太极球等。但是,这些练习方法,都要在太极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太极拳,明白太极之理,这是最重要的。曾乃梁:知太极术,明太极理,悟太极道我认为,没有正确的太极拳理论指导,就没有科学的太极拳实践活动。因为理论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要想提高技艺水平,学习掌握一定的太极拳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用正确的理论指导练拳实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初学太极拳有两个最主要的要领,就是松和静,也就是“体松心静”。只有练拳时放松,才能逐渐由松入柔,由柔入沉,才能够步步提高。但是,在我从事太极拳教学的几十年中,我看到许多拳友练拳时比较紧张,非常僵硬。我问他为什么这么紧张,他说:“太极拳不是讲究内劲儿吗?”他是为了表现内劲儿,就错误地用力打拳。这就是没有正确地掌握太极拳理论,错误地理解了太极拳有关内劲的理论,所以就产生了这样错误的练拳实践。从健身角度来说,这种僵硬的、较劲的练习方法,影响周身气血的循环,很难做到气沉丹田和腹式呼吸,长期下去,有害健康。从技击角度说,这种练习方法,也练不出内劲儿,同时,由于僵硬紧张,也练习不出听劲的功夫。只有练拳时松和静,才能练习出听劲功夫。关于太极拳内劲的练习,理论上我们知道太极拳的劲力是“刚柔相济,柔中寓刚,运柔成刚”的,那么,我们就能在练拳实践中做到“柔行气,刚落点”,也就是动作运行过程中要柔和;在落点上,“沉肩坠肘、舒腕展指、松腰落胯”,从而表现出太极拳的内劲儿。刚柔相济,这是一种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就能达到身体康健。太极理论的根本就是阴阳平衡,理解了这一点,也就能够在练拳实践中进行体现。因此,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太极拳实践,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正确的理论指导,能使练拳实践少走弯路,进而一步步提高太极拳水平。我曾经带出了三位太极拳冠军:林秋萍、高佳敏、陈思坦。在带他们的过程中,我总结出了练习太极拳的四个步骤,这也是太极拳训练实践的理论升华。首先是塑型,要把外形动作雕琢得正确标准;第二步是重劲儿,就是对太极拳劲力的雕琢;第三步是求意,也就是重视太极拳意念的训练;第四步是雕风,即培养个人的风格特点。这个训练步骤和程序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是学习太极拳的规律。我看到许多练习太极拳的拳友,首先身形就不正,所以就很难再提高了。他们大都是照着书和光盘练习了十几年,没有接触过太极拳理论,也没有老师的指导,没有一个很好的身形动作。如果我们掌握了太极拳最根本的理论“立身中正”,在实践中注意雕塑好自己的身形姿势,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练拳效果。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比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敛臀、沉肩坠肘、主宰于腰”等等,初学者是一定要了解的。不了解这些理论,就只能在黑暗中摸索,难有成效。还有,如何做到“以腰为主宰”,用腰带动四肢的运动?这些都需要理论的指导。第三,关于太极拳理论,我要谈一些观点。太极拳理论要深入浅出,简明易懂,便于普及,这样才能深受大家欢迎。一些古典拳论文字古奥,比较高深,一般人理解不了。现在练习太极拳是为了普及,是为了健身。因此,我们要根据这个特点,深入浅出地讲述太极拳理论,让大家能够接受,这样才能起到太极拳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比如,我看到许多人练拳时做弓步动作,双脚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左右平衡就不稳定了,这不符合太极拳“支撑八面”的理论要求。我从理论的角度给予纠正,强调了三点:首先转腰沉胯,第二画弧出腿,第三后脚跟外撑。这样就做到弓步时双脚之间横向十到二十公分的距离。再比如有人做“蹬脚”、“分脚”时站不稳,我用三句话给予解决:一、支撑脚抓地;二、上下肢对撑;三、托气聚气。这三个方面,包括了下肢的稳定,上下肢的对称,气息方面的下沉,可以说是传统理论的通俗化。人们为什么对理论感到反感呢?就是因为许多理论故弄玄虚,让人难以理解。我觉得,以后的太极拳理论要向着通俗易懂的方向发展,才便于大众接受。高深莫测的理论是不能指导练拳实践的,只能把太极拳引向玄学的泥潭。理论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最后,我用三句话作总结:首先要知太极术,然后要明太极理,最后悟太极道。这也就是太极拳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太极拳值得我们一辈子去钻研探索,只知道形体动作还不够,还要知道其中的哲理;最后,要明白它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明白了这些,反过来太极拳的技术就会提高,才能使自己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学习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才能更好地提高太极拳技术。练习太极拳要达到人体内外的和谐、人和大自然的和谐、人和社会的和谐。这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刘伟:我对太极拳古典理论的认识可以这么讲,我们现在的太极拳理论基本还是原来的古典理论,人们都是在解说、阐述过去的理论,说到根本的创新,几乎是没有的。现在,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探讨太极拳理论呢?这是由于我们在练习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或者说出现了误区。过去的太极拳理论都是文言文,而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又非常不够,对古文的学习也不够,这样,我们对拳论的理解就各有各的看法。我原来看到过一些太极拳论比如王宗岳的、武禹襄的、李亦畲的。初看时,我认为是个经典,但是对其理解认识,还是很不够的,在练拳实践中,我还没有体会到前人所说的那些感受,这是由于我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但是,我自己却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想法,认为自己好像完全理解了。现在看来,那时对古典拳论的理解,难免有片面性。这也是一个认知的阶段性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要不断调整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苦练勤学,让理论和实践相互印证,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同时也提高了理论认知。因此,对那些初学太极拳的人或者是学习了一段时间,有待提高的人来说,应该重视理论的学习。初学者对古典理论,往往觉得非常玄奥高深,但是练习了一段时间以后,随着对太极拳认识的提高,好像觉得对古典理论有所感悟了,甚至觉得已经完全理解了。其实,这往往是以偏概全,对理论的认识有时会断章取义。这都是在学习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当中,难免出现的一些现象。这是我们要注意的。在学习太极拳理论时,我们还要注意另一种现象,就是有一些人过于偏重理论,讲起拳来引经据典,听起来好像没有任何问题了。但是,讲得再好,也要用实践来衡量它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太极拳练得再好,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也是不行的,终究难入堂奥。所以说,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不能偏废。我们要用练拳的实践印证古典拳论,又用古典拳论指导练拳实践。这样相互作用,就能既提高了拳术水平,又能提高对古典拳论的认识。练习太极拳,学习古典太极拳理论,这是必须的。因为这些拳论都是古人练拳经验的总结。我建议,大家要看拳论的原著,应该看看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武禹襄和李亦畲的拳论,他们不是按照门派讲述的,而是讲太极拳的原理。我们现代的一些理论可以说是个人局部的认识,也可能是一家之言。因此,真正爱好太极拳的人,在选择太极拳理论书籍时,一定要慎重,不要被一些夸夸其谈所迷惑。要注重古典拳论的学习和体右。在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方面,我们不仅要继承技术,还要继承古人研究太极拳理论时的严谨作风。在理论研究上,我们现在很浮躁,出现了许多片面的、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理论文章。所以,我们学习太极拳理论,就要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我提倡多学习古典拳论,比如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还有武禹襄、李亦畲的拳论。这些我是百看不厌。《太极拳论》既有哲学上的深邃,又有实践的体会,文字典雅、精确,堪称太极拳经典中的经典。《太极拳论》中“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这句话我在灵隐寺看到了。这种境界,不仅太极拳讲,佛家也讲。所以,武术的高层次都是相通的,都说“有形有意都是假,无形无意方为真”,都是从实到虚,追求无形无意。这种无形无意,其实就是理论上的升华。所以,我们要从古人那里学习,得到启示,以利于我们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学习古典拳论的意义。另外,太极拳论对我们的指导,不仅仅在技术上,还在于对我们生活态度上的指导。比如拳论讲“立身中正”,首先得心正,其次才是形正。心不正,形也不会正。这个要求实际是指导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学拳首先要明理,这跟生活也是一样的,在生活中也要明理。所以,拳论的指导意义,不仅仅在于拳术本身,更在于生活。修炼太极拳,明的是拳理,修的是心性,能让我们获得一种平和的心态。现在,太极拳的整个形势看起来很好,练拳人数很多,活动规模很大,传播范围很广。但是,我们对太极拳理论的研究却甚少;对太极拳的认识还有片面性,I认为它不过是一个健身项目。真正能体会到太极拳魅力的人越来越少。所以,研究太极拳,与人本身的文化修养相关联;学习太极拳理论,首先要提高文化素养,要真正塌下心来。傅清泉:用太极哲理修炼太极道学习太极拳,我们首先要了解太极拳所包含的中国哲学,这些哲学包括阴阳之分,自然之本,以及讲求圆融、和谐、平衡的人生观,老子的至柔者至刚,上善若水的理论。了解这些之后,你会知道太极拳并非造就一介武夫,而是创造出智慧的大脑和身体,让你在一个更高层次上与自己、与自然、与宇宙对话,从而达到天地人的统一。在这种太极哲理的指导下,我们要循序渐进地修炼太极功夫。太极拳套路的练习是成就太极功夫之母,对拳术套路的理解,直接关系到今后所能达到功夫的高度。拳术之中有许多规矩准绳是我们必须严格恪守的,比如步法的训练,必须虚实清晰,阴阳明了,转换连贯,从不中断。要先从左右搂膝拗步的下肢做起,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均以实脚转之,重心分清,做到实脚承重,但重而不笨;虚脚为辅,但辅而不空。在 、虚与实的转换之中,脚掌的撇转蹬碾,步步连贯,丝丝入扣,一气呵成,方有独特的太极韵味,稳重之中见轻灵,轻灵之中万象现。同时,上肢运动亦是下盘稳固之前提,对于掤捋挤按要领的把握,大臂小臂的缠转折叠,腕型、掌型、指型的规范,只有在明师的指点和自己反复的练习下方可融会贯通。还有腰胯的重要性,四肢的运动均与腰胯的转换密不可分,一动无有不动。只有做到学规矩,守规矩,依规矩,才能达到脱规矩,合规矩,为以后的练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拳术练习之后,可尝试器械的应用。器械如同上肢的延长,并借助杠杆和转轴的物理学原理,使得太极的威力得到极大的发挥,同时也让习练者知晓太极力学的原理。接下来,要进行推手训练。推手是运用太极原理,练听劲、懂劲、化劲的功夫。最后,可以练习发劲。太极之劲雄浑深厚,长拉短放,无所不摧。要掌握发劲,亦须循序渐进,从单发劲开始学,到连环劲,直到处处得力,处处是劲。在练习发劲时,我们须知发劲是实战的需要,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所以,我们除了要掌握太极之基本原理外,练习套路也是提高体质的有效方法。所以,第一阶段的习拳,也是增强体质,增加太极功底,增长功夫的必要准备阶段。在练习发劲的过程中,不能过量,须以拳养生,以拳疗身,相辅相成。太极之道就是这么一步一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走下去,只有在正确的大道上你才能走得更宽更远更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