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桩功质疑之我见-李光昭

功夫秘籍 2014-05-08
有同道对太极桩功存有质疑,究其原因主要是近代修炼太极拳多从拳架入手,故使人以为太极拳并无桩功,仅有拳架。甚至,一些太极拳练家亦有此误解,乃至在修炼中脱弃桩功,只练架式。这正是造成昔日之神拳,被演绎成“无神”之操的重要原因。也是传统太极拳和现代太极拳,古法修太极与今法修太极之根本区别所在。对此质疑,我仅依个人承学及体悟试做解答:太极有桩功,桩功是太极拳修为的重要基础功法。并以此谈些浅薄之见,盼同道指正。为什么说桩功是中华武道之基础功?首先要回答何为桩功?更要从理解桩功之桩字入手。“桩”应为“基础”之意。盖楼建厦均需先打牢固之基础。楼厦越高,其基础越深厚。近代楼宇多以钢筋混凝土为基础,过去盖房多以木或石为基,俗称为打木桩或石桩。即使搭个棚子也不能无桩,故有“一个篱笆三个桩”之说。中华武道以其深远传统文化之根,借喻建房打桩之理,用于基础武功之修为。其理上可追至《黄帝内经》:“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之说。中华武术门类繁多。但没有那一家修练真功不从基础功法开始。诚然各门各家,习悟入门之法,非只一端,基础功之称谓亦有不同。即使同门拳术,不同传承亦会不尽相同。在各门拳术之基础功法中或称之为“步”,或名之为“式”(势)。或谓之“庄”,或干脆直接称谓“桩”。少林有“马步桩”;八卦以“走圈”为桩;峨嵋有十二庄,五元庄;形意有三体式;自然门则以矮步桩为基础功法。由此可知:“桩”仅为一种借喻说法。借桩修功,才是桩功之真义。因此中华武林,门类不同,叫法各异,但桩作为基础功之称谓,其功法原理,应惟一贯。中华武道,历来有“天下武术是一家”之说法。这是因为中华武林虽百拳争艳,各领风骚。然究其根塑其源。其根同道,其源同理。虽门派繁多,均植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沃土。正因如此,拳之本体,门派有异,特点不同,功有深浅,拳无好坏。几千年来,中华武术伴随中华民族之兴衰。虽历经磨难,但经久不亡;虽百家争鸣,但取长补短;虽独立不改,但集成创新。自明清以来,察中华武术近代史,实乃争奇斗艳,英雄辈出。孕育出以杨露禅宗师为代表的“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雄”的一代武林豪杰。此辈豪杰、神奇武功,令人惊叹;其博大豪迈之人品,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互融互通,摒弃门户之胸怀;更为后人赞誉敬仰。也正是这些真正的大师的奋进不息,才使得中华武术之园开放出一朵朵奇花。结硕出一颗颗珍果。杨露禅与董海川两位宗师所结下的“武谊”永载史冊,成为佳话。在中华武道大发展的历史洪流中,催生出不同年代的假他山之石,集百家之长,融各派之精,汇别门之华而独具特色,另树一帜,创新发展的武学新门类。正如此,中华武术才得以后浪推前浪。连绵不断,层出不穷,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在此大潮中,先后涌现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一位是孙式太极拳创始人晚号涵斋的孙禄堂大师;另一位是大成拳鼻祖自称矛盾老人的王芗斋大师。孙禄堂先生“其所精之艺为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皆为内家绝学。禄堂更旁参外家各派,融会贯通,纯以神行,集有清一代拳技之大成。江湖人称天下第一手”(摘自1930年《北派国术家掌故》一书);孙先生“习拳不分派别,融会三家拳术,独能贯通为一,其艺之精微,功之绝纯,南北拳家无出其右”(摘自1934年许禹生所著《孙禄堂先生行状》一书)。另一位是王芗斋大师。王先生在40年代,集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创生出以桩功为主体的大成拳。芗斋先生在论述大成拳桩功时曰:“吾拳倡导甶养生入手,进而习求技击。然撑抱之桩养生桩,是吾拳之初学正经也。实意感形力中包含技击之要,故为首推之选也。其桩之来源,今做简解以纠误;此桩之名为撑抱桩,亦称浑元撑抱养生桩和胸肩位撑抱桩。 桩的整体间架形骸外形和内意,首自少林拳的“立禅功”,其中更融逬形意拳早期“静 立功”的要领。还包括太极拳立养功的“高位无极势”。等静养桩功的基础和神意原则而成。所以有少林顶撑立拔之势;有形意沉肩坠肘后蓄待发之神韵;有太极含胸松体养颐柔顺之深意。和协互辅,统迖而圆融(摘自《王芗斋先生言谈录》)。芗斋大师正是以其海纳百川之胸襟,融他家之势,集众家之长开创了大成拳学。为中华武术之园增添了一支新花。综上所述,桩功实乃中华武道基础功之借喻称谓也;我认为作为基础功,中华武林各门拳术之修为无不以此为始。故武林界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之说。借此,我亦将此功称为:“练功不站桩,如同瞎摸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