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生根 是轻灵敏捷的基础

功夫秘籍 2012-10-28

练习太极拳有三个层次,开始就像是在水底下练。然后就像在水中央练,最后像是在水面上练。这是郝为真老前辈练习太极拳的体会。孙禄堂跟郝为真的后人也把这句话记录下来。

郝为真练习太极拳的体会,实际是表达了练习太极拳由实到虚的修炼过程。在开始的时候,练习太极拳是重和实的,随着功夫的增长 动作会变得轻灵.最后则好像在空气中练拳了。

在水底练拳,脚扎在水底,身体运行时有水的阻 力,这表明身体的轻灵度还没有达到最高水平;进一步练习.好像在水中央练拳了,脚不是扎在水底了,水的阻力也小了.这表明练拳的轻灵度提高了:到了第三层,就浮到了水面上.没有水的阻力.身体就极其虚灵了。因此,武派太极拳在走架时,要求做到空、松、圆、活。郝为真说的练拳体会,实际就是要求做到空、松、圆、活。

如何做到空、松、圆、活呢?这就要求走架时.要从重、大向轻、灵的方向练习。也就是开始练习时要沉稳重大.随着功夫的增长.逐渐变得轻灵圆活。这三层意境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经历的,这只是郝为真老前辈自己的体会。其实,每个人练拳都有自己的体会,比如中国台湾的郑曼青老人,他练拳的感觉是像”陆地行舟”.这是在空气中锻炼自己轻灵劲的功夫。这些练拳的体会.其实都是一种从重浊到轻灵的感受。

练拳讲究“落地生根”.这其实也是一种比喻,也就是练拳要注重脚下的稳定。太极拳拳论中讲:“迈步如猫行…迈步如临深渊。”这也是一种比喻.是讲步法的轻灵。要做到“迈步如猫行”.得做到两点:第一要轻,第二要沉稳。所谓沉稳.就是扎实.也就是脚下要有根。如果脚下没有根.那就是漂浮,也就不会有步法轻灵了;如果脚下过于滞重,也是做不到”迈步如猫行”的。所以,我们要求练拳要做到“举步轻如鸿毛,落步重如泰山”。这就要求在步法转换上一定要到位,不能落步以后.再去转动脚掌的位置、角度来调整身形上的不协调。这也就是所谓的“落地生根”。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要做到轻灵稳健.就必须在步型、步法上下功夫,一定要规范标准,要根据自己的身高、体型,找到适合自己的步幅、步宽。在转脚时,还要做到角度准确。另外,还要练好基本功.也就是腰腿功夫。如果腰腿不好.也是做不到步法轻灵稳健的。

除此之外,做到步法的稳健轻灵还要掌握一些技术技巧。比如做弓步动作.迈步时,一定要把支撑腿稳定好.另一条腿的胯根要松.要用胯把腿送出去.送出去的脚要脚跟擦地而出,如履薄冰,然后依次过渡到全脚掌着地.重心前移,最后完成弓步动作。在将要完成弓步动作时.意念体重通过前脚涌泉穴下沉,好像前腿扎入地面一样。这时.前腿的膝盖不能过脚尖,膝盖也不要左右摇摆.要稳定住:后腿要微曲,有弹性,脚后跟不能离地,脚掌也不能转动。还有.迈步时重心不要先移动.要等到前腿落实后.重心才能逐渐向前移动;重心移动时,身体要中正.不能低头猫腰。这样练习.就能做到“举步轻如鸿毛.落步稳如泰山“。

另外,太极拳为了技击,除了要求稳健轻灵外,还要快速准确。这就要求在腾挪闪展上下功夫。闪展主要是腰上的功夫,腾挪则是腿上的功夫。要达到这个程度,只是练习拳架还不够,还要进行一些专门的功法训练。

总体来说.”落地生根”“脚下生根”就是为了练拳稳如泰山.举步轻如鸿毛。没有“落地生根”的稳定性,就不能做到“举步轻如鸿毛”的轻灵。“落地生根”不是滞重,而是稳定。如果过于滞重.就不能达到举步轻灵的目的。

至于练习拳架的高低问题,要因人而异。过去练习太极拳,都是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开展,就是身法要放低.动作要大一些。过去都是青少年练习太极拳,成年人练习太极拳的很少.所以,开始练习时,都是低架。青少年练习武式太极拳,也要求底架。随着年龄增长,拳式要逐渐紧凑,身法就高了。杨式太极拳身法比较低,这是由于杨澄甫老师教拳时年龄不是很大,身体又高大,所以拳架比较开展。但是.练拳的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年龄,来决定架势的高低。郑曼青老师的拳架就比较高,也比较快.这是因为郑曼青个子和杨澄甫相差悬殊.所以他并没有在外型上学习澄甫,而是在太极拳的理念上学习了杨澄甫.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练习武式太极拳的人高架比较多,这是由于武式太极拳主要是在文化人中间传播,这些人大部分不是从小练习的,所以,一般都是高架,步法比较灵活。总之,练拳要因人而异.不是低架就好,高架就不好.也不是高架好,低架就不好。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去己之根”的观点,见于上海的王壮弘先生给《陈氏太极拳图说》作的序。他的观点是练习太极拳要像不倒翁一样.上轻下沉.如果“脚下生根—了,.步法就死了,不灵活了。其实.这只是从文字上对“脚下生根”的理解,比较片面。“落地生根”并不是真的扎在地上不动了,而是对人在运动中下肢稳固的一种比喻。太极拳并不是只讲“落地生根”,还讲究轻灵敏捷、腾挪闪展。没有“落地生根“的稳定性,也就不会有腾挪闪展的轻灵敏捷。“落地生根”是强调你在举步投足时脚下要稳,如果脚下不稳,你还怎么和人推手搏击?所以,下肢稳固,是上肢轻灵的基础,也是腾挪闪展的基础。这就像盖房一样,不打好基础,房子是盖不起来的。不仅仅是太极拳.中国武术都十分重视腰腿的功夫.重视下盘的稳固。所以.王壮弘说的”像不倒翁一样.上轻下沉”是对的,但是.对“脚下生根…。落地生根”的理解是片面的。“脚下生根”并不是要把桩步扎死,并不是死的桩步,而是对下肢稳定的一种形容比喻。

另外,在推手时要做到身体稳固.并不完全取决于桩步的稳定,更重要的是对虚实的把握。崔毅士老师当年坐着跟我推手,他虚实变化得好,到他手里我站都站不稳,更甭想“落地生根—了。李亦畲对太极拳的虚实说得很清楚.他说:虚,并不是全无着落:实,也不是完全扎煞.像一个桩子扎在地上一样。实中要有虚,虚中要有实。太极拳最重要的是虚实的变化。如果虚实变化不好,再稳的桩步也是没用的。不懂虚实的变化.也就像王壮弘说的,桩步也就成了死桩了。所以,在推手中,虚实变化得好.是身体稳定的关键。如果你不懂得虚实变化,或者是大虚大实,不懂得细微的虚实变化,那么你想稳如泰山.也是做不到的。懂得虚实变化,身体才能像不倒翁一样稳定。但是.下肢的稳固.也是身体虚实变化、闪展腾挪的基础。所以,练习太极拳,既要练习“脚下生根“的稳定性.又要懂得虚实的变化.练习腾挪闪展的灵敏。太极拳最重要的是开合虚实,其他身法的变化、桩步的稳定.都是为了开合虚实服务的。张全亮:根深才能叶茂根基,是自然社会的规律,俗话说:“根深叶茂“没有很好的根基,大树生长不起来,高楼也盖不起来,所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讲究打好根基。”脚下生根“是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人要想运动稳定,脚下必须有根,如果脚下漂浮,人就站立不稳,也就没法运动了。

练习武术更讲“脚下生根”。过去练拳要先站桩,要求脚趾抓地,气沉丹田,意念下沉。这些都是要求整个意念要向下走。但是,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你的意向下走,神则要向上领。这样在神意上的对拉拔长,人才能重心稳定。比如,人在向上纵跳时,脚下有一种向下的感觉;向下运动时,头顶会有一种上领的感觉;手在发力时,脚下必须用力蹬地,所以又“力有脚发”的说法。手上的劲力,必须从脚下起,通过腰的主宰来起作用。所以练习武术要求“脚下生根”,其实就是要求稳定,你有稳定了,人才能借助地面发出比较大的击打力量。如果悬在空中,或者人体失去平衡时,人是发不出力量的。人只有在心气下沉,脚踏实地的时候,才能稳健地做各种动作。

郝月如说的练习太极拳的三层境界,实际就是一种意念。我们讲练拳“脚下生根”,绝不是练拳时脚跺地,凿凿实实的扎在地上,也不是脚使劲向下踩。这些都是错误的练习方法。

练拳时要做到稳定轻灵.应该要按照拳论说的做到“虚领顶劲”,也就是意念脚离开地面.向上领起.这样脚下反而沉实 稳固。如果你意想脚下踩,反而不稳定。内气下沉,神意要有上拔之意。这就是一对矛盾。

还有,武术不讲究站死桩,如果站死桩,身法、脚步就滞重了。八卦掌和太极拳都是动桩。武术的攻防动作,都是在运动 中进行的,站着不动肯定不行。在运动中,要讲究稳定、快速、敏捷。因此,灵活性和稳定性.在武术中是一对矛盾。没有稳定 性,灵活性就没有基础;只讲稳定性,没有灵活性.稳定性也就 没有意义。总之.我们对“落地生根”的说法不能肤浅、片面地 理解。总体来说,“落地生根”是对的.只有根深,才能叶茂,轻灵敏捷也离不开脚下生根,没有根基,谈不上轻灵。但是,完全是实的,以至于僵滞,也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所以,讲“落地生根”“脚下生根”并不是不讲究灵活。过分强调某一方面,忽略了另一方面,都是不对的。

拳架的高低,与身法的稳定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在于意气的松沉。意气松沉下来了.脚下就能生根,意气松沉不下来, 架子虽然低,脚下也是没有根的。所以,下盘的稳固,并不在于 你的架子的高低,关键在意气是否能够沉下来。另外.拳架的 高低.要因人而异。对年轻人来说.可以架子低一些.上岁数的人,架子就要适当地高一些。架子的高低只是练习外形.练筋 骨皮,人过了五十岁.身体的机能开始老化。所以,不能按照年轻时候的要求去练,应该在意气松沉上下功夫。从养生的角度 来说,人过中年,再像年轻人那样,做大运动量的运动,架子还是那么低.是不适合的。要尊重自然规律。中年以后,练习太极拳,要多在内涵、意念上下功夫.不要在形体上下功夫。

我认为,练习太极拳要“上如行云、下如流水”。也就是上肢要像行云那样轻灵.脚下要像流水一样平稳灵动。身体不要 大动,手不要用力,手是随着身体的旋转来轻轻运动的。下面的脚步则像水一样灵活机动.随高就低.无孔不入。我们学习太极拳,不能片面地理解拳论.要全面的领会拳论的精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