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人 与“思想”交朋友

武术流派 2016-10-19

采访背景:近日,本文作者与功夫资讯网一位朋友聊天,听闻他开办的武术类栏目《名人专访》(走进名人 与“思想”交朋友)点击量、关注度颇高。于是专门看了几篇,不错。文章写得很用心!于是,作为一名读者的我,专门请他谈一谈开办武术类专访栏目的初衷与意义。我问他专访的特点是什么?他回答:关键是要“专”,重点在于“访”。

第一期接受采访的名人

秋云:现在名人专访的栏目很多,基本形式都差不多。你开办武术类专访栏目的初衷是什么、不同点在哪里?最终挖掘名人的哪些思想?

韩峰:初衷就是走近名人,与“思想”交朋友。每位名人,都是一部成功的人物“传记”。我们看名人传记看的是什么?个人觉得就是一种思维理念、思考方式。武术中的思维、技术理念源于 “术”,如果没有“术”来驾驭,那“武”只是个死架,表演、比赛、实战根本用不上;但如果有了术,它就活了,就能变化,就能以“术”来指导“武”的训练,最终让自己的功夫变化(练)的更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具备“术”,差别就在于理解与驾驭的能力不同而已。

专访著名武术家、功夫表演艺术家于海(图为于海老师螳螂拳拳姿)

我们做名人专访,最终是挖掘名人成功的“术”。举个例子,我采访一位知名武术教育专家,高大上的口号尽量少喊或不喊,波澜壮阔的句子尽量少写或不写,因为其他人喊的、写的太多了,没必要重复,因为没价值了。尤其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从早晨睁开眼,到晚上闭上眼,期间是信息满天飞啊,有价值的又有多少呢?如果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到没价值的信息上,等于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所以,现在我们在罗列问题的时候,单刀直入,在对话中尽可能的直接切中“要害”。针对他的教学理念、方法,思维方式,以及对教学中反常现象的把握,进行针对性提问,看他们是如何做的,又是如何做好的。最终通过文字传递给大家,就算这篇文章里有一句话读者看后说好,就算没白写。不过坦白讲,之前专访的名人,很多优秀的东西我们也没挖掘出来,今后还有待完善,争取做个“有心人”吧!

至于你问“与别的名人专访的栏目”有什么不同?其实你已经看了不少了。能看得下去,就说明它不同。当然,我也希望各位前辈、老师、朋友们请看看,并给予指正,欢迎“找不同”。

《名人专访》栏目新闻发布后,百度、搜狐、新浪等搜索引擎快速收录

秋云:现在专访了哪些老师?又有哪些感想与收获?

韩峰:现在专访分为四大块:一是武术老前辈、老专家;二是民间传统武术的代表人物;三是功夫影星;四是散打搏击名将。迄今为止已经专访了30多位了。在与每一位老师对话的过程中,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学习,而且还是一对一“私教”。

至于收获,肯定有。其实最大的感触就是越是朴实的语言,往往越有道理。之前,我拜见《中华武术》首任主编昌沧老师的时候,老爷子和我分享了他的很多经验。虽然93岁高龄,但依然眼神敏锐,思路清晰,在聆听中,让我慢慢地了解了什么叫“真情妙悟铸文章”。他讲道,专访中要做到“五诀”,还要结合“五应”,那就是:“听,应真切;看,应准确;想,应周全;问,应精到;做,应实在。”在与曾乃梁老师交流中,他说到有些运动员是大器晚成的,但作为教练员,你如果发现不了,就埋没了人才。还有赵长军老师,他说的很接地气:“武术想要弘扬,是需要扎扎实实、一招一式去传播。”朴实、实际、有现实意义!当然还有很多,比如于海老师、姜周存老师、朱瑞琪老师、高佳敏老师,以及散打搏击名将柳海龙、王洪祥、巴特尔、姚红刚等,除此外,也专访过影视界、健身界、书画界的老师们,比如饰演《西游记》“小白龙”而家喻户晓的王伯昭老师,被人称为“老鲜肉”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德顺老师等等。每个人都分享了多年来大浪淘沙后的精华,以及即兴发挥出的“妙语”。整理起来很受用!

专访著名武术家、功夫影星赵长军老师

秋云:你觉得新闻记者应该具备哪些思维能力与工作态度?

韩峰:如果我采访一位武术家,在前期罗列提纲时,就要运用“分身术”了。怎么分身?就是站在好几个人物层面来思考问题。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位武术教育工作者,那就要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提问?思考这个圈子里的人最想获取哪些价值点?学生想知道什么?家长想知道什么?大众想知道什么?同行想知道什么?甚至一个初学者想知道什么?有时候你需要走进武术班,去做个普查的。专访名家,就等于“挖金矿”,同行都在“挖”,你如果按照固定模式,就基本“挖”不出有价值的东西了,所以有时还要“剑走偏锋”,找新的“点”。还有,如果你针对武术技术为主题进行对话,最基本的就是要提前了解这个拳种的流派、传承、技术特点、地域文化属性等等。

对于您提出的工作态度,我个人认为什么工作都有它的技巧;但技巧里边一定要认真。新闻行业每天与文字打交道,更是马虎不得。专访中,名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你想知道、观众更想知道的。采访中,语言交流固然重要,本身素质更重要。

专访散打搏击名将张开印

秋云:是的。素养有时候大于能力。不知您喜欢哪位新闻人。

韩峰:敬一丹、白岩松、水均益,还有柴静。去年买了本柴静的《看见》,看了好几遍。很钦佩她!

秋云:我记得柴静说过一句话:“记者就是记着。”

韩峰:对!不过我觉得,作为记者,你首先是一个提问者,其次是一个记录着,再次是一个反驳者,最终你与大家都是一个传播者!

秋云:你觉得写文章与练武术有哪些共同点呢?

韩峰:练是悟的基础,悟是练的升华!

全球功夫杂志

备注:《名人专访》——走进名人 与“思想”交朋友栏目,将通过传统媒体(书刊)、网络媒体(行业媒体及主流媒体)、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多种形式发布。拥有海内外众多关注用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