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鸣:积极的财政政策也正在走向死角

武术流派 2011-02-28

在似火实则冰冷的经济面前,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已经出现尴尬。“积极的财政政策”,没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我们不知道将经济推到哪里去?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日前报告中说,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着重把握五个方面: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二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三是调整完善税收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和引导居民消费。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就在谢旭人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时候,中国货币政策却在紧缩之路上走得更远,连续的加息和上调准备金,已经让经济麻木不已,但是,当资金成本不断上涨,当制造业的成本不断上升,到政府收入不断扩大,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畸形的信贷政策,已经让民营企业举步维艰,哗变成了游资。没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合理的信贷制度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走向歧途,政府债务扩大,居民缴税越重,资源错配越离谱。

第一,扩大消费需求,如果不改革中国重税和重费主义政策,商品里面含的间接税越多,商品价格越多,如何扩大有效“需求”,难道靠贬值迫使居民必须消费,不消费就要贬值来做吗?显然,要提高百姓的有效内需,首先要减税费,降低商品的过多的内耗成本。全球政府都在精简,节约行政管理成本,我们的政府也要减肥,否则,八万亿的税收,还不够用,实在匪夷所思。而且,中国制造在其他国家价格比中国还低,这么奇怪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原因在于,我们国内不合理的税费太多了,要想扩大内需,扩大消费,必须要做得是削减商品的资本成本和税费成本,加息正是增加商品的资本成本,加税是在增加商品的税费成本,这些都该砍掉一大半。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如果没有合理的信贷体制作为保障,是一句空话。虽然我们大搞紧缩货币政策,但是,我们的信贷政策可不是紧缩,银行都有放贷的冲动,不过,现在民营企业贷款越来难,却成为一个核心的事实,信贷资本大部分变成身份和关系的炒作资金,所得充当利润,整天吹嘘自己为国家盈利了多少,为经济做出多大贡献,你若问他们要利润,他反倒向你补贴。事实上,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是居民就业的主力渠道,也是经济迅速腾飞的主力军。垄断让民营企业失去了市场机会、信贷畸形让民营企业失去了融资主通道,资本市场没有多少民企的事情,让他们失去了融资新平台,最具有活力的民间资本,主要集中在过剩经济领域里,何以优化产业结构,就算想优化产业结构,在中国做点实事有多难?这些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在面对过剩经济出现时候,我们却以金融紧缩政策配上积极的财政政策,实在是匪夷所思。

第三,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意味着扩大政府支出,但是,地方政府在分税制改革后,都依靠土地财政,一旦房市萎靡不振,何以扩大财政政策?现在最危险的不是房市泡沫,而是地方债务危机,如果大量的政府支出增加,如何去填补越来越大的窟窿。就算是单向投资,也不容乐观,来自中投顾问的数据显示,2007~2009年间,高铁的负债率分别是42.43%、46.81%、53.06%,逐年升高。《2010年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报告》还显示,铁路建设资金来源中,债务融资的比例已经由2005年的48.83%上升为2009年的超过70%。快速增长的债务融资规模,使得铁道部的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预计2012年有可能超过70%。利息越来越高,资本的成本越来越高,票价和收费越拉越高,这是必然的。

如果地方债都拿土地财政来弥补亏空,一旦地价像2008年那样,整个地方政府都面临巨大的风险。靠印钞机是不行的,这要导致物价暴涨和资产价格更快飙升。因此,我们建议,继续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减轻资本投资成本,减轻企业融资成本,但是,要监管好信贷政策,优化信贷政策,偏向真正的发动机——民营企业,他们涉及到中国制造的真正内涵,至于那些掌握资源和信息的国企,应当降价以减轻对民企成本的压力,比如降低油价、运输、通信等成本。

2000多年前,左转中子产有言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100多年前,林则徐发出“苟利国家生死许,岂以祸福避趋之”的感慨。正值中国制造面临过剩危机之时,岂能选择了错误的政策,误伤我们无辜的千千万万制造企业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