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宗师马有清与《太极拳之研究》

武林动态 2012-09-24

紫荆花下的武术家马有清大悲拳之反背捶 1983年摄于香港九龙

二零一二年七月三日凌晨二时四十分,我的父亲,一代太极宗师马有清在北京协和医院寿终就寝,享年八十四岁。

根据父亲生前遗愿,遗体被送往通州清真寺停放。7月4日,宗师马有清的家人及门内弟子,在通州清真寺以回教仪式为马有清宗师举行了公祭。随后,由数百名亲友门人的护送,遗体被送入通州回教坟场下葬。一代知名武术家,太极宗师马有清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入土为安。

太极宗师马有清的家庭在北京是个大家族,信奉回教,在北京老一辈回民中提起“忠恕堂"马家,可谓无人不知。宗师的父亲在北京从事珠宝古玩生意,四八年举家迁移到香港定居。当时的马有清宗师,凭着一股爱国激情,毅然做出放弃到香港作阔少爷的决定,留在北京参加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工作。当时他就读于北平国立中法大学,新中国成立后,马有清宗师是中央人民政府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毕业的第一期学员。毕业后被派往北京市工商联工作,负责统战及公私合营工作。五十年代中期,马有清宗师的父亲病逝,他获批准到香港办理后事,由于悲伤过度染上重病。回到北京,养病期间开始练习太极拳。当时的情况,马有清宗师的挚友,在全国政协工作的钱雪庵老先生有这样一段描写:“余识马君有清在1957年。余年已五十有七,马则二十八岁,忘年交也。时马患重病,中医已拒开方,嘱练太极拳。余告已二十三年前大病后,练太极拳而恢复健康。马卽随杨禹庭老师习太极拳,数年而健。"是练习太极拳挽救了马有清宗师的生命,从此他便与太极拳及武术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马有清宗师一生拜过多位名师为徒,学习太极、形意、八卦等内家拳,大悲拳、螳螂拳等外家拳。凭着聪慧敏捷的思维,刻苦钻研的精神,他在武术运动尤其在太极拳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多次在国内武术比赛中获奖。

文化大革命开始,马有清宗师与当时的北京武术协会主席李光,太极宗师吴图南,被打成北京武术界的“三家村",受到残酷迫害。全家人被赶出北京市,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八十年代初,马有清宗师被平反,由徒弟李松江穿针引线,他接受通县体委及总工会的聘请,在通县体育场开班教授太极拳。他那精湛的太极武功,丰富的教学经验,妙趣横生的言语,吸引了大批的学员,训练班开了一期又一期。为此受到县委和县体委的嘉奖,颁授锦旗表彰鼓励。其中很多学员因此而入了师门,成了马有清宗师的入门弟子,追随马有清宗师从事太极拳运动至今。

1981年,政府批准我父亲马有清到香港定居,同去的还有母亲满爱琴和四弟五弟。在香港安排好全家人的生活,马有清宗师毅然做出决定,放弃留港从商,继续进行中国武术的研究工作。他拿出一笔资金作为研究经费,添置摄录器材。筹划为年已古稀的武术老前辈拍照摄影、整理资料。抢救及保存中国独特的武术文化遗产。

当领到港澳同胞回乡证,马有清宗师就急不可待的踏上了回北京的征途。回乡证的辅页上密密麻麻的填写了大量的入境物品,包括超八毫米摄影机,电影菲林,录音设备,单镜反光相机等等。听说为此还闹出笑话,入境处人员怀疑马有清宗师利用先进摄录器材刺探情报,从事间谍活动。为此他费了不少口舌解释。

笔者当时在内蒙古集宁市体委任职,从事武术运动的管理及训练工作。当听到父亲的雄伟计划后,便暂时放下手里的工作,回到北京帮助父亲。这个决定得到集宁市体委领导的大力支持。

在北京崇文门中头条的四合院老宅子中,父亲马有清将我们五兄弟招集到身边,语重心长的说:“我一生倾尽心血从事武术工作,把武术运动视为我终生的事业。你们兄弟几个也应支持和协助我工作。文化大革命对中华武术的传承发展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我们应该争分夺秒,抓紧时机,作别人没有开始作的事。尽可能的将老前辈的绝世武功保存传承下来,为老前辈们出书立传,不要因为这些珍贵资料的失传和丢失而懊悔终生。"

我们五兄弟都支持父亲做出的决定。父亲很高兴,并给我们的工作做了初步的分工。我负责拍照摄影工作,同时分管与官方的联络。二弟名琪和三弟名众负责老前辈的接待与联络,看望照顾老人们的生活。四弟名强负责陪同父亲外出,兼管摄影录音工作。当时的五弟名龙年龄尚小,并没安排任何工作。从此,一个以家族成员组成的武术研究小组形成了。每当父亲回到国内,兄弟几人都在父亲身边协助工作。1981年至1984年间,我们陪同父亲探望及采访了多位武术老前辈,利用手中的摄录器材,抢救及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武术资料。

需要一提的是,门内弟子们全力支持马有清宗师的决定。苗新民、李松江、李琏、王瑞鹏等多位徒弟,经常陪伴左右,尽心尽力帮助马有清宗师工作。

1982年初,马有清宗师多年的愿望开始实施,筹备出版武术技术书籍。首先协助吴图南师爷,进行《太极拳之研究》的重新编写出版工作,

《太极拳之研究》一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吴图南师爷终身愿望。初稿早于六十年代初已经完成,在吴图南师爷《太极拳》(商务印书馆1931年10月初版 1957年12月上海版修订本)自序中有这样的描述:兹值“太极拳"重版之际,仅将个人之些微体会,略叙如上,以便作为练习太极拳者之参考。至如何能因练习太极拳而影响身体之内脏?如何能医疗各种慢性病,以及与科学有如何之关系,容在掘作“太极拳之研究"中再为详细发表。可惜吴图南师爷之《太极拳之研究》稿,于整理脱稿后未及发表,于1966年失散。

《太极拳之研究》一书的正式编写工作于1982年启动,以吴图南师爷讲述,马有清宗师编着的方式进行。为了尽早出版发行,马有清宗师奔波于中港两地。为了方便与吴图南师爷研究初稿,马有清宗师长期租了宣武门饭店的一个房间,每天将居住于附近的吴图南师爷接到饭店,师徒俩一干就是一个整天。原北京武术协会主席李光先生,副主席刘世明教授也经常到访,为《太极拳之研究》一书的出版提供了很多宝贵意见。

马有清宗师与吴图南师爷、刘桂贞师奶一起研究书稿

值得一提的是,马有清宗师的大量珍贵武术资料,在文革初期及时的转移到师叔马维生的家中,才逃过被红卫兵查抄的厄运。马有清宗师曾在《太极拳规范》一书中写到:还要提及的是,多年以来马维生同志为马有清先生保存了许多海内绝无仅有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崔淑艳同志为马先生的抄写作了大量的工作,藉此机会谨向他们表示感谢。据我所知,《太极拳之研究》中吴图南师爷大部分拳照,就是由师叔马维生保存下来。马有清宗师对编写工作一丝不苟,每一题目每一内容,甚至一字一句的运用都要反复思考反复推敲,以求达到最好。书稿交到吴图南师爷手中,老人家都要逐段逐句的审查,发现问题会及时提出询问。这时,马有清宗师总会耐心的向吴图南师爷解释,力求师徒的观点保持一致。

有时为确保书中动作照片的准确,师徒两人会到中山公园唐花坞前的凉亭,进行亲身实范研究,几名徒弟也经常陪伴左右,协助工作。工作结束后,一般都会移师到菜市口南来顺饭庄用餐。李琏夫妇负责接来师奶奶刘桂贞。马有清宗师总会提前在饭庄里备下师爷爱喝的汾酒。师徒数人聚在一起饮酒谈天,好不热闹。吴图南师爷口中总是有讲不完的故事,经常抿着胡子给我们讲他当年练拳的故事,以古论今,叫我们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编写过程中发生一件鲜为人知的小插曲。马有清宗师在书中插了两张史正刚师爷(奇云和尚)练大悲拳的珍贵遗照,引来了一些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太极拳书中出现和尚拳照,有点与书的内容不符。马有清宗师坚持自己的见解,认为摆上两张恩师奇云和尚的拳照,旨在纪念这位逝世的伟大武术家,并不会对全书的内容造成任何不良影响。马有清恩师将用意向吴图南师爷作了解释,吴图南师爷支持马有清宗师的作法,还当着众人面赞扬了马有清宗师尊师敬业的精神。怕引起读者误解,吴图南师爷建议在照片的下面作出专门的解释:少林密宗大悲佗罗尼拳也很柔软,但不是太极拳。就这样,一代传奇人物,少林密宗大悲拳的宗师奇云和尚的遗照,就出现在《太极拳之研究》的内页中。

根据马有清宗师的授意,我负责了全书的摄影制作。在整个摄影制作过程中,我真正体验到吴图南师爷和马有清宗师一丝不苟、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多次要求大家严谨对待工作的每一细节,力求做到最好。书中的马有清宗师拜吴图南师爷为师的留影,经过将近二十年岁月的洗礼,底片已经磨花而且发霉。我在花市的两间照相馆数次冲晒,印出来的照片吴图南师爷始终不满意。最后被送到前门大街的大北照相馆,请马有清宗师的一位师哥,摄影技师马少千进行冲晒及修版。为保不失,吴图南师爷叫我亲自到冲晒黑房协助冲印。终于,在这名北京著名的摄影技师的妙手修饰下,照片达到吴师爷满意的效果。我曾经问过父亲,吴图南师爷为何如此看重这幅照片?父亲告诉我,这幅照片是在当年的建工部副部长陈云涛的动员下拍摄的。当时陈部长穿针引线,动员杨禹廷师爷同意徒弟马有清拜吴图南师爷为师,充分体现中央领导对传承中华武术的重视及支持。吴图南师爷珍惜这张照片,尽显了老人家对中央领导的感激和思念。

吴图南师爷的部分拳照及颐和园万寿山的照片,是由我负责冲晒。其中一些三、四十年代的历史照片已经破旧不堪,确实为我的工作增添了不少难度。师哥李松江是摄影家,对我的工作大力支持。除了叫我使用他的专业黑房外,还主动帮我解决了不少冲晒照片的技术问题,致使书中的照片可以清晰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马有清宗师的两幅拳照是在中山公园十字亭拍摄,为彩色反转片。为配合全书的效果,应马有清宗师的要求,也改为黑白照片。这套拳照的其中一幅,刊登在武林杂志1983年12月刊的封面。武术家马有清的名子,开始引起国内外的武术爱好者关注,这对《太极拳之研究》一书的面世,也起到了推广的作用。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太极拳之研究》一书终于在1984年7月正式在香港出版发行。该书以独特的见解,详尽的分析,为读者展现了吴图南师爷对太极拳的精辟论述。公开了几乎失传了的杨少侯先师的太极拳用架(小架、快架)。此书一面世,立即在世界各地的太极拳爱好者中引起剧烈的回响。发行量节节上升,至今已经多次印刷,并已发行到世界各地。

书中也不难看出,吴图南师爷与马有清宗师的师徒情谊。马有清宗师也多次强调,拜吴老为师以致在太极拳方面取得的成就,与国家的大力支持,中央领导的关怀爱护分不开的。饮水思源,马有清宗师对此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1983年底,我于内蒙古集宁市体委退职,举家移居到香港生活,专心帮助马有清宗师开展武术研究工作。父亲为我添置了冲晒照片的器材,解决我全家的住房及生活问题,使我能安心的投入工作。在短短数年之间,我帮助父亲整理制作出大量的武术照片。同时协助编写出版了《中国武术词语手册》、《太极刀剑合编》等著作。太极宗师马有清的名子开始被香港及海外太极爱好者所认识,慕名而来拜师学艺的不计其数。

1985年,我受聘于香港大学体育中心工作。尽管工作繁忙,但也从没间断协助父亲马有清工作。后期出版的书籍,有些拳照也是由我负责拍摄的。

马名骏与吴图南师爷合影

马有清宗师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尽管文革中受到残酷的迫害,平反后又不能恢复北京城市户口而远走香港,但他一直对党和国家有着深厚的感情。总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多为国家做点贡献,为中华武术的研究工作出一分力。他放弃高薪及优越的生活条件,多次谢绝了海外武术会社的邀请。马有清宗师一直致力于国内武术运动的开展,多次参加国内举办的国际武术盛会,举办太极拳专题讲座及授徒传艺。协助在北京、河北、山东、广东等地建立了很多太极拳协会。马有清宗师还经常不辞劳苦,奔波于祖国各地传授太极武功。

1986年圣诞节,一队国外体育专栏记者专程来到香港采访马有清宗师。采访过程中,主持人称呼马有清宗师为香港武术家(当时香港还没有回归祖国),马有清宗师听了一笑,风趣的说:“我更正一点,我是如假包换的Made in china ,你们叫我‘中国武术家’比较确切。"由此可见,马有清宗师对自己是中国武术家深感自豪,心中一直将国家的荣誉放在首位。

马有清宗师的《太极拳之研究》系列丛书一共出版了七本。首本的《太极拳之研究》, 2009年第六版时改名为《太极拳之研究—太极拳概论》,应该是书局为了配合书籍的整体出版吧。

吴图南师爷去世后,在征得刘桂贞师奶的同意后,马有清宗师又相继出版了《太极拳之研究—吴图南太极功》、《太极拳之研究—吴图南嫡传打手要法》、《太极拳之研究—太极拳用架(快拳)详解》、《太极拳之研究—行功(慢架)打手法》、《太极拳之研究—太极功玄玄刀》、《太极拳之研究—太极剑》。该套丛书包括了吴图南师爷大部分著作的内容,系统及全面地展现了吴图南宗师在中国传统太极拳研究方面的成就。将吴图南宗师的太极拳及太极器械的套路练习、搏击技巧,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奉献给读者。为国内外近亿名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了一套优秀的教材。

当然,书中对于太极拳历史的一些独特见解及考证,也引来国内外不少反对声音,甚至有人要与马有清宗师公开辩论。马有清宗师对此处之坦然,强调赞同国家提倡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坚持自己观点立场的同时,也主动听取不同见解者的意见。

《太极拳之研究》丛书自1984年首本发行,至今已经走过二十八个寒暑。整套丛书至今经久不衰,发行量之大,影响面之广,这在国内外的武术专着发行方面也是极少见的。丛书在介绍吴图南太极拳的同时,也给马有清宗师带来极好的声誉。2006年,马有清宗师入选香港商务印书馆十大名人名著之一,在深圳国际书展举办了专题示范讲座及签名会。

数年前,马有清宗师发现患了严重的肾衰竭。他放弃香港良好的医疗环境及公费医疗,毅然回到北京治疗及养病。治病期间,马有清宗师坚持写作及太极拳教学,这种坚毅的精神激励着每一名家人与弟子。马有清宗师一直不忘为国家尽一分力,坚持参加通州区委统战部举办的各项活动,真正体现了马有清宗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毅不挠精神。

近几年,马有清宗师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生活不能自理,他开始淡出武术界。

今年二月,马有清宗师回了一趟香港,回来后病情就急转直下,入住协和医院外宾住院部。弥留之际,家人和弟子们通宵守候在身旁。其间,通州统战部的负责同志前来慰问。马有清宗师在香港的三个儿子由于要参加香港回归十五周年庆典工作,不能在旁伺候,但也多次飞回北京探视。

多种版本的《太极拳之研究》 香港商务印书馆发行

7月2日开始,身处香港的我不停的接到北京来的电话,报告马有清宗师的病情,要求我对抢救方案及后事安排做决定。尽管我清楚任何方案都挽救不了父亲的性命,但还是一一做出我一生中最痛苦的决定。

7月3日凌晨,一代太极宗师,我的父亲马有清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根据老人家的遗愿,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养育他的故乡北京,身边有与他同甘共苦多年的贤妻为伴,马有清宗师应该感到欣慰了。

马有清宗师一生从事武术事业,穷毕生之精力投身于太极拳的研究工作。为了传承及抢救中国优秀的武术文化遗产,终日奔波于中港两地。为一些武术界老前辈的武术绝技摄影拍照,抢救及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武术资料。为在世界弘扬中华武术、传播太极拳倾尽心血而无怨无悔。这些功绩是有目共睹的。

马有清宗师离开了我们,但他为中华武术的传承尽心尽力的无私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他的遗作《太极拳之研究》系列丛书也会永远流传于世,成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一份良好教材。

马有清宗师逝世后,我接到很多国内外的慰问电话和信息,朋友们都对马有清宗师的离世表示痛惜。在此,我代表马有清宗师的后人,向关心热爱马有清宗师的朋友们表示感谢。

最后,我引用互连网上一位朋友的话结束这篇文章,“让我们撇开一切个人成见及门派之争,共同缅怀一代太极名家,愿他老人家一路走好。"

马名骏 2012年9月5日 写于香港薄扶林区沙湾径

注: 笔者马名骏,太极宗师马有清的长子。与共和国同龄,自幼习武,先后在北京青少年武术学校、北京什剎海体校武术队、四民武术社、健身武术社接受训练,受教于北京多位武术名师。主修少林武功,兼学内家拳。1961年至1964年入选北京武术表演队,与父亲马有清,二弟马名琪同台表演及比赛。1968年上山下乡到内蒙古插队。1973年,国家恢复武术运动为比赛表演项目后,历任内蒙古丰镇县及乌兰察布盟武术队员、教练员。并多次参加国内及自治区内武术比赛。1976年师范毕业,分配到内蒙古集宁市体委工作,分管武术竞赛及推广工作。其间获国家武术教练员、武术裁判员证书。1983年被评选为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获奖章及证书。1983年底退职来到香港,帮助父亲马有清从事武术研究及书籍出版工作。先后参与《太极拳规范》《太极拳之研究》《太极刀剑合编》《程氏八卦掌》等书的制作。1984年,协助编写《中国武术词语手册》一书。1985年受聘于香港大学体育中心,现任职于香港大学运动及潜能发展研究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