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与太极拳功-梅墨生

功夫秘籍 2014-06-25
编者:本文节选自《书艺用笔法与太极拳法相融合之探讨》一文。作者简介:梅墨生,男,1960年生于河北省唐山市。1981年毕业于河北轻校美术专业。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该文系其在韩国“国际书艺学术大会”上发表的论文,旨在精要阐释书法艺术与太极拳艺之相通性或相融合之可能性。全文及相关注解,共17000余字,限于篇幅,此次仅刊出该论文之第四节、第五节。刊文大标题是编者加的。为方便读者阅读,原文注释,编者随机插排在正文内,特此说明。另为满足部分读者愿窥全豹之念,特将全文之各节目录一并刊出,以备检索。全文目录:题记;一、序论;二、笔法与拳法之大要;三、创作心态与习拳神意;四、笔意之圆与拳势之圆;五、笔法的相反相成与拳之内劲;六、气的共通性;七、结论。四、笔意之圆与拳势之圆上节本文稍微游离了一点主题。但议论“微妙玄通”的书艺与拳道,上述交待是迫不得已。希望前边涉及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探讨这两门功艺(注:太极拳是武术、是功夫,也是门高深的可以欣赏的艺术。书法是艺术,但传统理论要求也必须具备功夫、技术。古人称为“性功两见”。在中国传统里,凡可欣赏的艺术,必需具备相当的功夫含量)。再回到前面曾经探讨过的笔法与拳势内容。这里想更具体地从两者都注重的“圆”展开讨论。对笔意和笔画,也即形上和形下的两方面要求,都指向一个字:圆。笔法运用的目的是为了令笔画圆浑饱满,当然其中必须相反相成地含寓着圆的对立面:方。但圆为主要。对此,宋代姜夔称:翟伯寿问于米老(芾)曰:“书法当何如?”米老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后能之(注:《续书谱》,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385页)。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即循环往复,欲左必右,欲右必左之意。然其如此者,旨在求圆厚。其法笔锋近于画一“∽”线。近代中国画大家黄宾虹曾示范说:“太极图理是书画秘诀”(注:见《黄宾虹论画录》,赵志钧主编,第93页,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其中,它既包括构图的阴阳黑白关系,也包括用笔法的“∽”形运动方法(见黄宾虹示范图),黄氏与米氏所见一致。书艺与太极拳功-梅墨生清代包世臣也转述他人的话说:凡下笔须使笔毫平铺纸上,乃四面圆足。此少温(李阳冰)篆法,书家真秘密语也(注:《艺舟双楫》,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642页)。书法讲“四面圆足”,拳法讲“支撑八面”,都是从每个字的体势上着眼,其实,每一笔画的圆足,才是基本法。对此,包世臣论曰:学书如学拳。学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对骨,出手起脚,必极筋所能至,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笔中实则积成字、累成行、缀成幅,而气皆满,气满则二弊去矣。气满由于中实,中实由于指劲,此诣甚难至,然不可不知也(注:《艺舟双楫》,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664、666页)。气满,乃言书家人之内在,中实,乃言书家书艺之点画,包氏认为“学书如学拳”,必“内气通而外劲出”,这是古代少有的将拳与书放在一起直接讨论的书论。包氏所说与刘熙载的“力实气空”说有一种深在的联系,这些观点直接目的是在强调书艺用笔势的以圆为尚。而圆活、流利、连绵、中正、饱满更是太极拳势所要求的。这个宇宙天地有一个普遍性的道:即无论大到星球小到种子、果实,其形皆近于圆或椭圆。圆满几乎是人、事、物共同的理想(见星云图)。艺术与武术是人类的行为与精神活动,同样也追求圆满。依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诚于中而发于外,内充实而外圆满。所以,拳法、身法、体质要圆浑,笔法、点画、字架也要圆厚,以符天之“道”。书艺与太极拳功-梅墨生与圆相关连者曲也。循环往复,亦天之道也。太极拳家也早窥及此理,是以创造太极拳之连环缠绕、拳势圆曲不断,不仅每单势求圆,且势势相连亦圆亦曲,往复折叠转换,尤重圆活之趣。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有歌云: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注:《拳经总歌》,陈王廷著,见《太极拳谱》第242页)。清代陈式太极拳大师陈长兴曾说: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注:《太极拳十大要论》,陈长兴著,见《太极拳谱》第248页)。晚清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中直接说:太极拳,缠丝法也(注:《陈式太极拳图说》,陈鑫著,第74页,上海书店,1986年版)。以物事之往而返,以缠绕螺丝形喻拳势运动,是太极拳家的发明,在陈式拳里专名之曰“缠丝劲”(注:缠丝劲为陈式太极拳所力主,有左右缠、大小缠、上下缠、里外缠、顺逆缠之说。其实,其它式太极拳虽不以此立说,但也无不暗舍此劲在。所谓缠丝劲是指练功时由丹田发出的意和劲缠绕而达于四肢),而其余各派太极拳也无不遵循着圆运动、曲线运动的缠绕规律与法则。太极拳可以径称为圆拳也。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曾概括说:形意拳之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注:《拳意述真》,孙禄堂著,见《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第290页,香港迷思达蕾科艺公司出版,2000年版)。由上引可见,圆、曲、缠绕,不仅是拳法运动中的身法步之外形要求,更是内功里的神意气的内在要求。书艺里的笔法也要不离这个天地万物之道理,才能使书势从每一点画到每一字架、通篇气脉,达到“四面圆足”、“字有八面”、“气满”,“中实”的境界。而所谓拳法的“抱元守一”,实际上是一种修炼境界,元、一,都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宇宙本体,强名曰“道”、曰“宇宙浑元气”皆可。依笔者见,人类的一切行为都离不开这个道理。子思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注:《中庸》,子思著,见《四书全译》,刘俊田、林松、禹克坤译注,第31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传统学术认为“合道即美”,圆融无碍、圆满无亏、圆满自足、圆浑天成,即近“道”,即美。是故,书艺之笔意与拳势均以圆为尚,不奇怪矣。在此基础上的拳与书,当然可以相通、相参,相互印证。“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笔意与“势有回环”螺旋缠丝的拳势之间,秘响旁通,妙有深契,恐怕是不待多言的。圆的形下性与圆的形上性是客观存在的。书迹的可视性的圆来自于书意的不可见的道理。如包世臣那样的独特书论,也许是具有特殊探讨价值的吧。五、笔法的相反相成与拳之内劲关于笔法,不妨举黄庭坚说,以见古人之重视: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字中有笔,如祥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注:《论书》,黄庭坚著,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354,355页)除了对书意、笔势和中锋圆笔的诸方面要求,笔法还有重要的一项,即相反相成。所谓相反相成,也是来自《老子》的思想: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固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注:《老子•第三十六章》,见《老子新译》,第137页,任继愈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这种思想,几乎被直接移用到书艺中,当然是有所转换和发挥,如清代笪重光说:(用笔)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将故转之,必故折之;将欲掣之,必故顿之;将欲伸之,必故屈之;将欲拔之,必故擪之;将欲束之,必故拓之;将欲行之,必故停之。书亦逆数焉(注:《书筏》,笪重光著,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61页)。所谓“逆数”,应即相反相成之意。而相反相成正是太极图理喻示的道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而阳,阳极而阴,阴阳并济,阴阳互动。而老子在指示了这个相反相成的道理后,又提出了“柔弱胜刚强”这一影响深远的著名观点。太极拳所主张的,也是“柔弱胜刚强”和相反相成的炼气运动宗旨。比如身法: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注:《身法八要》,武禹裏著,见《太极拳谱》,第56页)。这“身法八要”几乎都是对应的。如涵胸即不挺胸,拔背即背脊缝微开并上提等。而“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之提法亦显然相反相成,是说头顶百会穴处轻轻上领,而胸腔膈肌大腹均松舒而下沉。其目的是为了抻直颈、脊、腰三椎骨,使24节椎骨处于最大的垂直状态,进而使胸腹腔空虚舒展而脏腑互相不挤压,也就对健康有利了。而另外要求: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注:《十三势说略》,武禹裏著,见《太极拳谱》,第50页)。这是推手技击的方法,即运用自身内劲以制伏对手的用劲法,其中也显然有相反相成之理在。太极拳之求内劲,蓄而不用,以壮内体,施而于外,以为搏击。其以静制动、以守雌用柔为战略战术,结果却往往操胜券,犯者立仆,完全是老子思想的活用。书艺用笔尽管千变万化,不外乎提按、裹铺、顺逆、滑涩、转折诸要领。而这些要领也无一不是“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欲右先左,欲左先右的结果。一味提,便没了笔画,一味按,笔画会“粗如蒸饼”(米芾语),须提中按、按中提,庶几得法,而若欲写出苍劲的点画,前人认为没有逆锋涩笔是不行的,而一味用涩笔、点画又不流畅,等等。所有用笔之法,都是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谓两种因素,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笔意、笔势、笔劲、笔向、笔性。这种互为依存又互为矛盾的东西,在武功里被称为“争力”或“矛盾力”。武禹襄“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的内劲运用,正是武学心法运用的一个例子。所有笔法的运用又都是为了点画如意、笔为我用,写出从心所欲的有力感美的点画来。古人称之“多力丰筋者圣”(见《兰亭序》书法图)。书艺与太极拳功-梅墨生实际上,太极拳修炼内劲属于专门功法训练,这里就不必探讨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