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经》第一章看太极拳真貌-李忠京

功夫秘籍 2014-05-27
《道德经》作为中国道教的经典在全世界广泛流传。不同的人看《道德经》会有不同的见解,太极拳的实践同样可以帮助人们理解《道德经》,因为太极拳的思想基础与《道德经》是一脉相承的。如果用《道德经》来指导太极拳,不仅可以让我们很好地理解太极拳的真意,更可以领略到《道德经》的真谛。在太极拳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道德经》的灵魂,看到《道德经》的思维脉络,感受到《道德经》的智慧。本人所习道法先天太极拳就是将《道德经》做为心法来修炼的,本人在实践中感受到《道德经》的每字每句都可以作为法宝来指导太极拳的修炼。在用《道德经》来指导太极拳时,我们不可只是从《道德经》中截取某些片段,这样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主观臆测之偏,应该以整章的意义来指导太极拳,反过来也能更好地清楚《道德经》的全貌。这里我们先以《道德经》的第一章做一个尝试。1.《道德经》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2.从字面解读(参考梦贞先生解释)道,可以复制之道,不是恒久之道;名,可以宣示之名,不是恒久之名。道是虚无的,存在于天地形成之始;道是实有的,体现为万物衍生之母。因此,常在悟虚境界,可以捕获道之奥妙;常用务实精神,可以把控道之范畴。两者同出一炉,具有异曲同工之效。坚持不懈的修炼,是打开一切奥妙的法门。3.从《道德经》看太极拳许多人往往把自己练的太极拳,或者符合自己观点的太极拳认做是真正的太极拳。其实真正的太极拳是无法说清楚的,是不可名状的。今天你可能看到某个人把太极拳演练成一种样式、一种状态,明天你又有可能看到另一个人把太极拳演练成了另一个样子、另一种状态,那么哪个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呢?其实你看到的只是太极拳的一面而已。如果是在无欲的状态中去体悟太极拳,那么你会感受到它的万样变化(有欲状态),最重要的是从这种无欲和有欲的状态之间不断地实践感受,才能体悟到真正的太极拳。太极拳从早先流传的5大门派,到现在已经挖掘发现了各种各样10多种流派,一些人一直在标榜自己门派太极拳的正宗。人们普遍认为太极拳做为一个门派就一定有特定的规矩和讲究,有特定的空间和时间的规定,可惜的是不同门派的太极拳常常发生碰撞和矛盾,如杨式太极拳在动作上讲究缓慢柔和、速度均匀、肌肉完整放松,而陈式太极拳在动作上却表现出了快慢相间、弹抖发力、松紧有度的特点。怎么来判断什么样的太极拳才是正宗的呢?其实《道德经》第一章已经告诉了我们。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拳路思维没有离开《道德经》的“道”的思维,一开始就建立了一个变化的、不断进化的思路,是不断在人们的认识中进行衍化的,人的认识到达哪种境界,太极拳的形象就衍化成哪个模样。如果只是从动作外形以及劲力特点去判断什么是太极拳,这是无法分清楚的。从太极拳的劲力特点来讲,许多武术门派中也都包含有与太极拳类似的特点。从起源来说,太极拳也是吸收各种武术门派的特点总结出来的,与其他武术派别相类似也没有什么奇怪的。虽然有“略知太极一二便可胜少林”的说法,但是太极拳一定是吸收了少林拳的优点并加以发展而成的,不然不会轻易胜(当时的)少林。因此真正的太极拳不在外形的相似,而在对其思维的把握。真正的太极拳在有欲无欲之间产生与衍化,不单只是外形的变化,即便你是跟某个名家学的太极拳,但是你的思维不在这有无之间,那么你所练的拳就不是太极拳,就一定会发生偏差。若要把握真正的太极拳,就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提升自己“道”的境界。太极拳的每个原理、每个招式,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但是在实际的搏击中一旦拘泥于某个原理或招式,失败也就必然会出现。固定的思想和招数一旦形成了某种概念性的东西,太极拳的本来面目也就改变了,你所练的拳也就不是原来的太极拳,而成了一种僵化的拳术。学习太极拳的每一个阶段的要求和练习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如肌肉放松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练习方法,从肌肉拉伸,到肌肉松弛,再到肌肉的弹性,每个阶段对肌肉都有不同的讲究,如果你只是知道肌肉要放松、要用意不用力,那就不能掌握真正的太极拳需要的肌肉功能。因此说,太极拳是可说又不可说,可解释又不能解释清楚的。这就是《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告诉我们的。我们要明白天地间的任何物质起源是从无开始的,有了某种概念才拥有具体的应用。太极拳就是从“无”中生“有”、“有”化万千的拳种。因此要看到太极拳的奥妙之处,就要从无中去体会;要看到太极拳的妙用,就要从它的每个招式或原理中去体会其变化。对太极拳的理解要从这“无”和“有”之中去观察,只有不断地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才是进入太极拳奥秘殿堂之途径。太极拳不可能是固化的,更不可能只是属于古人的,它也是属于现代人的,当然更是属于明“道”之人的。本人所习的道法先天太极拳就是没有固定套路的太极拳,只依靠心法流传,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套路,修炼过程中妙境不断。4.从《道德经》看太极拳的技击之道《道德经》第一章也可以用太极拳的技击应用来解读。太极拳的技击之道在于它的“不可道”与“不可名”,也就是随时都处在变化之中,无从说起它的方向、力点等有形的东西,这就是太极拳的妙处,但是我们又要从每个有形的招式中观察到太极拳的变化轨迹。招式只是太极拳的瞬间表象,变化才是它的实质,不可捉摸就是它众多妙处的开始。太极拳的真谛在于劲力的变化,而不是招式的美观或者柔软的表象。在无形和有形之间才是太极拳的技击之道。从有形到无形,不仅仅存在于肌肉层次上的劲力之道,进一步存在于“气道”。所谓“气道”,就是讲究气场在太极拳中的运用,这时的技击讲的是“气打”,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点穴法。在太极拳中还讲究通过气场的控制达到技击的目的。童旭东先生在《孙式武学研究》中记载了孙禄堂的弟子裘德元与拳师郭连荫的一次武艺切磋,“郭氏方要出手,自己手足竟不能动”,这就是气场控制的例子。这样的例子在各种记载中并不少,只是用当今科学还无法完全解释清楚,因而许多人断然否定其真实性。除了“气道”的境界,太极拳在无形中更有“神道”的境界,就是精神控制的境界,然后进入“不打”的最高境界。如何去理解和认识这样的境界?《道德经》中“玄之又玄”的一种理解就是告诫人们要不断地实践,只有实践才能让你进入“众妙之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