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氏(古拳)太极拳的定步单手推手法-郭桂莹

功夫秘籍 2014-03-17
太极推手是根据“粘黏连随,不丢不顶(不离开,不顶撞),无过不及,随屈就伸”的原则,来练习触觉和身体感觉的灵敏度。以此来探知对方劲力的虚实、长短、迟速和动向。以粘接点为支点,运用引进落空、乘势借力、以轻制重、避实就虚等技巧牵动对方重心,在时间和力点最为恰当的时机,以重制轻,以实破虚,将全身劲力迅速集中于一点发出去。吴氏(古拳)太极拳定步单手推手法是13种推手法的根基,是基础中的基础,需要认真对待用心体会和理解。1、动作要领:(心静下来气沉丹田)两人成三体式站立,中心在两腿中间稍向后坐,头虚领,肩下沉,肘下垂,腕下塌,腋半虚,臂半圆,两眼紧盯对方双肩。前进、后退,重心分三七转换,前进时力要下沉。头、肩、腰、胯、膝,一步无有不动,整体前进、后退。始终保持三体式桩功状态。2、习练单手推手法,主要是要把几种太极“劲”逐渐养成和熟练运用,此即“粘”、“黏”、“连”、“随”的基础练习。从正确的练习方法中,可以练出手的黏劲、手臂的沉劲、小臂的横拨劲(横劲)、手背和手指的挂劲、小臂和手腕的翻转劲,并可感知对方劲力大小、方向、速度的听劲。3、练习推手时要逐步达成的几种状态:(1)静:静为心静,专心致志,心无旁骛,面前有人似无人。只有心静,方能感知自己和对方的变化。自己不静则心乱,达不到心与意合的最起码要求。(2)松:松是指周身关节,节节松沉。全身关节不能紧张,紧张则力不能连贯。松不是不使力,而是不紧张,放松之意。(3)稳:稳是四平八稳之意,是指全身上下协调,前进、后退、旋转时始终保持中正、六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保证自己的重心始终在自身底盘之内。(4)匀:太极拳的劲主要是力在匀速运动时产生的加速度,从而达到对方无法招架抵抗,如同大河奔流,滔滔不绝。所以动作一定要均匀,不能散乱。(5)合:合为双方合而为一,是指推手时,要与对方合而为一,融为一体,方能充分感知对方的变化,从容面对,后发制人。4、练习难点:《1)练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力往两侧掰的现象,破坏了自身的重心,需要注意。《2)后坐时切忌不要仰腰。让对方的力进来,同时做到引进落空。(3)前后转换时要注意连贯,以腰为轴带动旋转。(4)练习时要尽可能速度慢一些,充分体会到虚实的变化和身体各部位的旋转移动的协调性。5、从动作搭手中,习练甲乙双方,手脚齐出,双方两脚内侧相扣,同时两人各出右手,以腕背相互搭接。接手如下棋开局至关重要,须反应敏捷,知机识势,随机应变,力求接手便能听出对方的力大力小,劲路的长短,接手便能得机得势,先声夺人,予对手以心理威慑。动作前进中,一方向前,右手向对方腹部下掖。后腿蹬地,始终不离对方鼻、胸、腹中线,身体向前直逼对方,力向斜下方(对方小腹部)。前后脚均不可离地,并前腿膝盖不能超过前脚尖(头不过膝),防止自身重心前倾,以免重心丢失。进攻同时若发现对方已将自身直力化去并向斜方引带时,定要得力转回,防止对方顺势回击。力从脚出,后脚跟蹬地,力的传导为:前脚→腿→腰→背→肩→大臂→小臂→手。动作后退时,另一方以手腕背粘住对方,以右臂拥劲缓冲对方右手的推按劲。要不即不离,不能硬顶,亦不可太软,使对方进攻手之力道不实自己的腹部,顺着对方的来势,向后坐身,不可后仰。同时手腕顺着对方来力的方向转腰,翻腕,向侧后方引带对方。一旦感知对方力要转回时,顺势向前手掌掖向对方小腹部。力从脚出,前脚掌向后力的传导为:前脚→腿→腰背→肩→臂→手。6、太极拳推手的力学原理:柔化自当斜闪。在推手习练中,如把其中一方人体正面看做一扇门板,另一方向门板撞来,如果门关着不动,必会把门撞坏。如把人体重心线比作门轴,撞在门轴上也会把门撞塌。若是硬顶硬撞则是以大力胜小力,不符合太极拳理。定步单推手的顺对方来势坐胯,转腰,手腕的引带翻转,使对方的来劲落空。斜闪,即侧身闪展,就是随对方来力的缓急相应的把门打开让对方无处发力。当对方进攻我左门时,我左避右趋,向左转腰,右肩向前,左化右发。凡攻我右门时,我向右转腰,左肩向前,转胯之间,化发皆成。手搭对方同时以粘劲粘住对方来手,使其不能得我中轴,偏离中轴越远,则我越省力,对方失重惯性越大,更易被我借力。门轴即我重心(中心支线),“粘”、“黏”、“连”、“随”,皆是为我割断对方劲力的大小、方向的过渡。猛推则猛应(突然开门),缓推则缓应(慢慢开门)。随着对方来力的方向调整我的重心。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则须作到腰如轴立,全身关节处处松沉。无论对方推你何处,则无不以腰带动随来力方向顺页之旋转运动。以上是本人多年习练吴式太极拳(古拳)单手推手法的一点感受。然而,太极拳的推手要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练习者具备真正的明师、自身的悟性、扎实的桩功、灵敏的感知力等等。只有多推多练,养成对各种“劲”的自然反应,自然而然地形成自身的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本能。从而达到太极拳手应有的初步境界。(作者简介:北京红旗精武武协副会长。中国武术六段,国际武术七段,国际武术一级裁判。国际武术一级社会指导员。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北京市首届武术段位制和武术推广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