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文化在高校传承与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吕云龙

功夫秘籍 2013-09-23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太极拳文化在高校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制约因素,探讨太极拳文化如何才能在高校深入推广下去,提出应在文化接触、文化借鉴、文化本质、文化纽带、文化标准几个方面做好太极拳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太极拳文化 传承 发展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023-02 前言 太极拳文化被称为东方文化的瑰宝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太极拳文化载体的太极拳也受到世界各国人士的追捧。即便如此,太极拳及太极拳文化在高校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在世界范围内“外热内凉”。本文就目前制约高校太极拳文化传播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探讨太极拳文化在高校传承与发展的长效机制。 1 当前制约太极拳文化在高校传播的因素分析 1.1 学校体育工作实情制约了国家政策的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2002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指导思想,要求体育课达到“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和“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2006年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颁布《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要求学校贯彻“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要求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然而,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9岁至22岁的大学生群体,其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继续呈下滑趋势。种种情况表明,由于高校学生业余时间可选择方式的多样化,学校体育工作面临尴尬的局面,学生投入体育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太极拳虽然被称为东方文化瑰宝,集健身性、文化性、民族性、世界性于一体。但由于学校体育大环境所致,目前开展的情况不容乐观。 1.2 太极拳项目自身特点与大学生个性冲突制约太极拳的开展 太极拳属于内家拳,“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太极拳要求练习者以手、眼、身、步结合精、气、神、劲的变化来塑造的拳势,要求练习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体会太极拳文化的魅力。对于个性张扬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太极拳的柔和、缓慢特性难以媲美篮球、足球、羽毛球、健美操等项目的动感与刺激。这从另一方面影响太极拳在高校的开展。 1.3 专业师资的队伍欠缺制约太极拳在高校的开展 有资料显示,目前高校武术专业教师约占体育教师的20%,系统学习过太极拳套路的约占6%。“弘扬民族文化的误区,最核心,最根本的在于我们不是缺少优秀传统文化,而是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我们传播优秀文化之基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传道者具有大师的魅力,受道者才能在光环的照耀下沐浴其中,听其言、传其道。当前太极拳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高校一方面应积极引进太极拳专业教师,另一方面要加强太极拳教师师资选拔和培养的力度,提高现有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水平。 1.4 高校太极拳课程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出现矛盾 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基本上全以套路学习为主,少数学校增加太极推手内容的学习。太极拳不同于广播操,练习者习练时全身各关节运动呈现多线路、立体化特征,对于初学者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课学时的限制,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学生动作的教学与指导方面,教学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没有过多的加入太极拳技击与文化内涵方面的教授与引导,这样导致学生的厌学情节,使其很难将具有强烈技击含义的以弱胜强的太极拳与眼前节奏缓慢的“老人拳”结合在一起,很难将具有修身、处事之功效的蕴含中华文化智慧的太极拳与练习时处处画圆的“弧线拳”结合在一起,出现学习积极性不高,敷衍了事的心态。 2 今后太极拳文化在高校传承与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 2.1 多渠道增进与拓展大学生对太极拳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太极拳文化内容包罗万象,内涵外延非常广泛,优秀的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为他不是传统的说教,而是社会现象的真实表白,所以她才会被社会群体所认可和接受。太极拳文化提倡“身心合一”、“内外兼修”,倡导“中庸和谐”,体现了“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学生只有耳濡目染,深切体会才能神会其中之奥妙。因此,学校只有广开渠道,实施课内、课外多元化互动举措,才能架起学生与太极拳文化之桥梁,催化学生对太极拳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2.2 积极借鉴、汲取跆拳道的成功经验 2000年跆拳道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韩国人一直津津乐道和引以为豪。中国的太极拳在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上大放异彩,光芒四射,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得到了各肤色人种的关注。但对比跆拳道与太极拳在各自学校内部的发展,相比之下我们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要赶上和超越跆拳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张继生对韩国学校跆拳道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结果表明,“不断创新研究是韩国学校跆拳道可持续发展之一;提供先进设备、创造优质环境是韩国跆拳道健康发展之道;从小抓起,严格要求是韩国学校跆拳道稳步发展之基”。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自己,求真务实,积极学习他国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使太极拳文化在校园内传播开来。 2.3 突出技击攻防含义,提高大学生习练太极拳的兴趣 技击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太极拳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太极拳只不过是依太极阴阳变化之理而运其拳,其健身休闲都是为其本质功能——技击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在教学中要因需执教、循循善诱,善于把握学生心理,以太极拳技击教授为主线,辐射太极拳文化拳理讲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练习,技击与文化传授并举,才能到达课堂教学之目的。 2.4 大力发展高校太极拳俱乐部与社团组织 在高校有专业人员指导学生练习太极拳的途径大概有三种:体育课、俱乐部和社团。俱乐部和社团属于课外学习,俱乐部指导教师专业水平最高;社团属于校学生会群体组织,其指导人员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就俱乐部和社团相比较而言,社团人数较多但普遍专业水平偏低,俱乐部人员偏少但专业水平偏高。俱乐部成员可以作为社团指导教练,社团可以为俱乐部成员组织学员学习。所以,高校体育部门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大力发展高校太极拳俱乐部和社团,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金、服务和政策支持,这样才能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平台,为太极拳在高校的更好发展做好保障。 2.5 推进太极拳段位进高校,激发学生考取段位的积极性 “中国武术段位制是为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提高武术技术和理论水平,建立规范的全民武术体系而特别制定的”。上海部分高校武术段位制已经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实施,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上海高校每届有数千名大学生参加《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晋段,至今已通过了武术《段位制》考评并获得了相应的段位证书和段位徽饰标志的大学生有3939名。其中,获得三段的大学生1225名,获得二段的大学生1923名,获得一段大学生的791名”。太极拳课程是一门德技双修的课程,是一门中国传统礼仪课程,段位制是其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进。因此,我们要借鉴上海经验,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学生考取段位制。 优秀文化只有传承才能得到创新与发展,太极拳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高校是其培育的土壤,重视太极拳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太极拳文化在育人领域做出新的贡献是我们的神圣职责,脚踏实地构筑高校太极拳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万会珍.高校太极拳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10):83-85. [2]张亮亮.论高校武术段位制实施与武术教学的相关研究——以上海高校为例[J].搏击·武术科学,2011(7):82-85. [3]石先彬.技击在太极拳教学中的运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87-89. [4]高丽.太极拳的文化内涵[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10).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