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桩学-李广 曹树人

功夫秘籍 2014-09-08
练习太极拳,要求动物类种的人、身心都先静下来,进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的无极状态中,无极桩所以相应而设。桩的意思是没有生命力的木头,站桩功的思想先要把自己的主观思维意识等一切扔掉,先把自己弄成一根死木头。“存无守有”——无者,无心;有者,有形。于寂静中体会、等待生机萌发、而使枯木开花。这个意思只有真正静下来的人,才能体、会、得、到(道)!经典参照:人能虚心,虚非欲道,道自归之——重阳祖师语。人是从先天自然中来的,在俗世中陶醉了几十年,有些本质都染黑了,完全再静下来、回归本原,谈何容易?若是强役心神、屏绝意识,反而会令杂念愈加丛生、甚而魔鬼来戏——俗语指言行不正常的人为“走火入魔”,也都知道练功中岔了道会导致不良后果。其实魔由心生,无心则无魔。所以入魔并不可怕,大不了练不成,对人体毫无损害,何况无魔不为功。语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即是指在修行路上每进一步、道行每修高一尺,则有一丈高的魔火来阻去路,既是来毀你也是来炼你。走火是指人在静极之定中的恍惚状态时陡受变异惊吓、导致气脉壅隔逆转、心经错乱,易使人,生瘫癫痴狂之疾患!然而这种入定,乃是高层境界,世上修行者能问津此地的诚如南怀瑾所言“我一生中还末见一个”!想走火也非常人所能!此火为修行者所炼的“三味(精、气、神)真火”,修之不当、足以毁人伤性,炼之合法、自然开悟生慧,故普通学者依常规用功,决无走火之虞!而魔则环伺人身周围,专待人稍有懈怠之意,即乘机而入瓦解心志。彼时心神若不能战胜心魔,则终将一事无成。所以祖师诫言:一切烦邪乱想,随觉即除!当然纵然战胜心魔,也未必能得道,但有益身心的功效却会逐日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凡练功者只管循规蹈矩勤学苦修,不可心存急于求成的念头——此念即是魔障!如孟子语“勿忘勿助”,以待渠成、水自然到。因为人心神多暗昧,难于静中体识先天本原状态时、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的自然规律,所以先贤权衡利弊,觉得还不如做一些思想活动,令其专一,也能初得静果,再于静中深处得生动意、以体示阴阳;而无极桩体验“九松十要一虚灵”的法理,即无极大道入门心法。站桩的姿势:正身直立,两脚平行、间距半脚至一脚不等,随个人感觉以随便易得轻松感为选择原则;双臂松垂于体侧,双手十指分开展直,虎口力求撑圆(为求撑圆不惜用力),平视身前远方。关于无极式,陈鑫指出“上场打拳,先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俩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无所著,一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见《陈氏太极拳图说》)”。这两足并齐世人多以为是:两足要并拢靠齐,大谬!并拢靠齐必然要有力用意,既失自然形态,又不符无极原理,所以当以自然分开较为适宜,但足尖务须平行!不可有丝毫外摆及内扣的形迹。站桩时的姿势虽不能刻意雕饰,却也须留心在意。方向则因地制宜,能面北则更好。北方属水,万物虽由阴阳变化而生,但无水不能养活。道教经典记载“北斗落死”,说人皆仰承北斗而生,人面北则心中因惧而生恭敬意,自然不敢胡作非为。此语虽涉玄虚、无可考证,其理却合于实情,因为不管任何原因、只要能使人心诚意恭,利于约束身心“易入功境。圣人尚且有三畏,故成圣人!俗人学道自也该以正念正信正知正见正法正理正行以得正道。在最初的几分钟内,只消安定自己的心神,依自己的认识放松身心,好象在做准备工作,切不可有急于练功的思想,只是做准备——此即是调整身心,换句话说就象是第一次要见丈母娘的女婿,先在家找自己的毛病,找到了就改,改了再找。等自认为差不多了,再找下去就要生厌了,自然的,就开始体验行功了。放松须自脚下始,举动轻灵一身安。所以行功从松脚开始:双脚尽可能的依个人理解、平松落地。可以假想:自身虽靠双脚支撑,但双脚只能放在鞋上,鞋才是放在地上的(意识上身体的重量不能压到鞋上,脚的重量不能作用到地上);如穿有袜子,那脚只能放在袜子上,袜子才能放鞋上。把鞋脱了放地上观察、思想,或能有所领会。有这个意思,脚自然不易出力踩地,不能如做贼似的蹑手蹑脚;因为这些全是个人的认知感觉,人本身还是要自然大方的站立。脚的中心点位置在踝营垂直向下的中间部位,即脚下中空部位(脚腰)和后根部位相交处的似空似实处中间一点,脚平松落地即是落到这一点上,不能向前也不能靠后。这并不是说脚的前掌和后根就得离开地面,它们还是和地面接触的,而因为人在行功时的意思、不靠它们支撑身体重量,以便于渐达脚下不受力、不负重的虚空境。这一点在开始时会感到有时虚有时实,在以后的拳式行功中单脚重心时,这一点与头顶的百会处于垂直状态。这些一时找不到感觉不要紧,但在心中必须先弄清楚,就是说:先明白自己要干什么,也去做了,一时做不好,自属正常。好比知道感冒了,赶快吃治感冒的药,也是不能马上好的。放好了脚,然后通过意想使双脚的脚趾、包括趾关节,脚掌、脚跟退力放松,寻找脚与地面接触部分、将要产生的间隙,好象脚下虚虚的或者脚气化了那种感觉“脚好象没有了”,这即是脚下放松的开始,有了气化感,脚下立刻会觉得轻飘甚至会有前俯后仰的感觉现象,这说明放松的方法做对了;站不稳的现象是正常的,只须注意一下百会部位的虚领,就会安稳。我们在寻找气化感觉的这个过程,概念上即为“松脚”的具体行功方法。上述感觉应该马上就会获得,然后意思可停留在这上面,一方面继续放松、加深感觉,一方面细细品味松脚后、能给自身带来哪些变化。一般都会觉得身上轻松,心气自然下降,脚虽然不踩地,但两腿中气血都往下行,反而会觉得脚下相对的又沉稳了,这在理论上是腿脚神经在向下扎根,一切都不用理会。觉得感觉好就在这种感觉里多呆一会,享受乐趣;如觉着哪里不舒适,就自然的寻找原因,一般都是意识重或淡了:重了会僵、淡了会困,这也都是正常现象,要过一阵子才能逐渐好转。也有当下顿悟即能自如的,悟不了也不要紧,也可以开始放松踝关节了。在松脚的感觉基础上、寻找踝关节部位整体向外虚涨的意思,就是在做踝部放松的功夫,这是具体行功的概念。从自己内心呢,要明白经络血脉一根一束的都从踝关节内部通过;假想它们彼此之间挤的较紧,就用意思把它们梳理一下使之疏松,谁也不挨着谁,那么踝关节的虚涨舒松就出现了。在放松踝尖节的正确行功过程中,有时会促成松脚的进一步的好感,但有时反而觉得脚下又沉重了,这也是正确的反应,也不必在意理会。松踝行功持续一会——十几秒乃至十几分钟均可,以不使肢体和精神僵紧为度,脚、踝会产生一种好象气机又似热流的感觉、在向小腿上部蔓延直到膝部;当然,没有这种感觉,仍然也可以开始放松膝部的行功了。从理论上认识:松膝即是使膝关节部位不负体重、不受外力,也不受因自己脚下踩地而产生的向上的反作用力;行功的作法是减去膝部的本力,心中要想不让膝部负重或出力,身体重量不能下压到膝部,包括气血流通都要在腿中间通过,如此则膝部自然不受力。膝松后的感觉是:膝盖有隐隐约约向上的意思,此时还要留意膝后窝处不能有紧张的感觉和形状,也避开上下通行的体重的正反作用力,使此部位亦处于松虚的状态之中——上述感觉也可通过吸收腹股沟而达到。这样的思想意识下身体产生的细微变化、会让躯干自然的向上挺拔,以符合立身中正的要求,这时顶的感觉就出现了。视线再次向远方淡然极目,神意自然领起、虚虚悬于顶上,这即是“虚灵神顶”的具体行功法。顶意领起后稍静片刻,即会感到腰胯部位有向外松涨、向下沉坠的意思。这时需要留意的是吸收左右腹股沟,即能使腰松胯松的感觉不断增强,渐至整个腰围松虚成空、好象腰没有了。切记:所有的做法都是无形的,因为你始终向一根木头、是立在那里的!腰指的是胯骨以上、最下一根肋骨以下身体一周的皮肤肌肉。放松后的感觉是向外涨、向下沉;胯指的是腰胯连接部位的骨头及骨头所在位置,放松后会感觉到上身和腿连起来了,腰脊到尾闾这一段在感觉中出现了,把尾闾放正,脊柱真实存在的感觉就产生了;有时会有一种意思顺着脊柱向上去了,有时又从颈部下来,虚灵神顶产生的神气舒松感也会渐增,《太极拳经》上说“尾闾中正神贯顶”,即此为是。上述切身感受通不必理会,由其自由去来。想保持下去就在此境中多留一会,马上开始松肩亦可。在松肩之前,再谈一下吸收腹股沟。腹股沟指的是身前大腿最上端与小腹斜向连接处的那条线,收吸的做法即是腹股沟的意思、顺着这条线所在部位的纵深处、也就是向自己身后远去,微微的还有点向后下的意思。这个做法还会直接成就收腹的要求,间接使腰胯胸腹部位松空灵活度增强,自身中下体渐趋于协调统一,裆部也跟着会自然处于圆虚状态——即达到了十要中裹裆的要求,便于在走架行功中做到举动轻灵。收吸腹股沟后,顺便可以体会一下溜臀。意想臀部皮肤肌肉向内收敛隐藏,则臀部会有下滑感。吸收腹股沟会使臀部有丰满感,溜臀可使这种丰满感隐于无形。溜臀与收吸腹股沟互为表里、矛盾相生:收吸过则臀后撅,溜过则腹前拱,要在对立中求统一,还不能忘了虚灵神顶!此时将神意再向上虚领一下,则周身上下倍感轻松,腰胯裆部更加空虚灵动,原有的一些问题已能不解自安。接下来让肩的意思沉入地下或放在地上,只要不在原位,放多深都行。这是松肩的行功法,注意:肩的本体是不能有丝毫向任何方向运动的迹象!切记“凡此皆是意”!肘也是这种方法,肘要永远放在地上!也包括了在走架行功中对肘关节部位的放松要求。肩的行功法叫松肩,肘的行功法叫垂肘。肩肘松后他人扶上会觉得很沉,这是自然的显现,不可误认要向下沉坠。松手在放松功法中叫展指。意指的是手指神意的舒展,本体仍是静止的。十指的意思向下直人地下深处,深度则是境界,周身放松的综合功力好,则手指的神意自向下去的深,愈松愈深。可以一根一根的找,也可一节一节的寻,总以退去指上本力为是。指能松空则手掌相应自松,不须专求。松腕的功法叫舒腕,可以通过进一步放松手掌来体验:展指后手掌继续退力求松渐觉掌心虚涵空无,意想手掌和前臂断开了,掌、指即会有热、涨、麻,凉等感触出现,小臂向上也会渐有气化感。在任何部位的放松行功吋,随时都会有程度不同的前俯后仰、立足不稳,这是局部放松后的自然反应,只淌随时调整即可。调整法以神意上领、使身体中线保持垂直状态,意思身体好象是一件物品,上面虽然提起,外形却依然在地,但实质上对地面已不再有压力,这即是“满身轻利顶头悬”的境界。至于拳经中说的“精神能提的起、则无迟重之虞”,则是指的走架行功中、能敏于转换重心。我们现在是以无极式为载体,来验证周身内外的空松虚灵、在自身中存在与否,可以不计较时间,有空就体会。无论行站坐卧都可以,然以站、卧姿势较易感觉。周身各处的行功法理都明白后,则无差别,随时体认皆是一样。既然不限定时间的长短,在经过上述的练习后,如还有空闲、又想多寻找一些感觉,可以让心神意气再静一静,先从整体上感觉一下自身哪儿有异常或不适处。一般站时间长了,脖子会有点僵紧,这也是功法范畴了。对脖子的要求是弛项,这是在头正目平的基础上再加以注意的;如何注意呢?脖子僵紧,一般说明头部的放松做法有用力,所以就要先调整虚领神意的做法,主要是把面部表情和平视的目光变的再柔和一些,先贤有说面部要似笑非笑,亦甚合理,不过从字义上易使人理解成皮笑肉不笑,以至于故做假笑,那就又错了。要心中和气、目光神情自然柔顺,诚于中才能显达于外,要从内心深处生成一团和气。我们到寺院里瞻仰佛菩萨像,就会感到佛身上发出来的无形的和气、把自己包围渗透了,此时在心中决不会生出邪念私意,即使是坏人也不敢在佛像前胡言乱语。这到不是害怕佛会惩罚,而是因为佛的无私无畏生发的光芒、洞透人心,是人都会不由自主心生畏惧——世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圣人!佛的面像是平和的,给人的感觉却是庄严的、不可侵犯甚而不能仰视。把佛放在心中,心境自然平和。王阳明有个弟子来汇报思想,说:我近来看满街都是圣人;王叹道:这就是中和,圣人的境界啊!《中庸》上说“致中和、天地位焉!”,即是说,达到了中和,就和无私的天地、无私化生万物的境界是相同的。这一大堆话说完,脖子应该松下来了。颈项部位松弛了,松肩的感觉就更明显了,肩头的意思向下,而所在位置要逐步达到“松、空、虚、无”。松是初步觉得轻松,空是已能不负重、不受力,虚则既能容纳外力还能不受力,给人触手处深不可测、又虚无飘渺感,无则是“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神明之境。有时又会觉得肩头部位沉重、甚而发紧,这也是行功过程中正常的反应,可不必管,待其久后自松。也可以马上解决即体会对胸部的放松要求:展胸和吸收左右胸窝。展胸是胸脯的意思、自身体中线处向身体两侧无限舒展,这会让人觉得胸脯内外既宽阔又空松,心中很有气息调和的舒适感,肩紧的感觉就不存在了。胸窝指的是肩胸连接处的斜线部位,行功时其意思向身后无限距离收吸,则会收胸腹中、气机上下贯通的效果,得心平气和之乐;有了乐感,则圆背的要求已在无形无意中做到了。至此,在无极状态中、体识验证周身空松虚灵的具体功法已初步完成。依上顺序可三、五分钟练一遍,也可以十分、八分钟完成一遍,均可以自己自由支配时间,长短不限,惟不能错!错则耗时无功!所以先贤一再告诫:从开始就要严查己身,如有不合乎要求处即便是“稍有不合”,也要“即速改换”!太极拳的上乘境界是无为,这无为却须自有为法中求!然而这有为法,也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即所有部位的思想活动,不能久思,思久成念则转是成非!因为太极拳要的是意思而非意念!此极关键!切记切记!如松脚:只在开始时系念脚下,感觉一下,即无须亦决不可再留意——“一念即逝”!但若于理有不明白处,就随意多思考寻找一会,明白了即刻不再在此处留意。若是一时在某处找不到好感,则万不可有非找到不走的思想和做法!可先去它处寻找感觉——肩无感觉就去找肘,不行就再去找脚乃至找手找腰找胯等,总之不能被某一物束缚住。昔我重阳祖师传有一段教言,专诫此事:但心不着物,又得不动,此是真正定基。用此为定,心气调和,久益清爽。以此为念,则邪正可知。若能心起皆灭,永断觉知,即入忘定!倘任心所起,一无收制,则与凡夫不别。今则息妄而不灭照,宁静而不着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见;事或有疑,且任思量,令事得济,所疑复悟,此亦生慧正根。悟已则止,必莫有思!思则以智害性,为子伤本。虽骋一时之俊,终亏万代之业。上述是正常的顺序,在个人具体实践中,可根据自己对法理认知的程度以及各方面条件的许可,安排适宜的功法练习。比如今天只体验松脚、找脚不踩地的感觉即今天不管练多少时间,都只做松脚行功;明天则松腰胯,后天松肩乃至收吸腹股沟、溜臀、垂肘等等依次逐个体验,直到周身上下内外协调柔顺。但是不管单练何处,都得捎上虚灵神顶!即不断的检查神意以及形体是否中正向上、不偏不倚。在套路练习即走架行功开始前,以无极式体验周身内外的空松虚灵,是太极拳学入门的正轨,牢记这二十种法理的概念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使身心得到初步的统一,使放松从理论认识上升级,从单一的心意头脑放松、到肢体实质上都体现出松的意境。久之可进一步体悟身知太极拳的特性,周身内外无论形、意都能放松,松后自然寂静,寂静中方可体验由无极而生太极的自然妙境。在日后的走架行功开始时则易于做到经典的要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经典参照:未打拳时,心平气和;将打拳时,神恬气静——陈鑫语郑重提示:初学用功宜勤不宜久。勤者勤究法、理,勤于体验,但每次不宜久。总以自己身心舒适为度,万不可以为练功能养生,而尽力倾时、劳体耗神,终日为之。勤是经常的意思,若是从早干到晚,那是一直,非勤行意。功非一曰可成,世上凡速成之物,皆失于自然,慎之慎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