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式太极拳虚实转脚说开去

功夫秘籍 2013-01-12
现在,杨式太极拳不仅衍生出来门派众多,而且同一套路拳的练法也多样,比如实脚的转还是虚脚转就一直各说各的,各做各的,搞得新学习的人无所适从。不知道这种情况对于杨式太极拳来说是有利还是有弊。且不说真理是不是只有一条,也不管“实脚转”与“虚脚转”谁才是“正宗”的杨式练法,但“实脚转”和“虚脚转”的来源也可以弄明白的,并且,我觉得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学习杨式太极拳以来,看的书越多,受“如何转”的困惑也就越多,心里一直想探个究竟,于是查阅了能够找到的资料并加以梳理,才有了一些发现和想法。 第一 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之前的重要资料中,都是“实脚转”。 1、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1921年版)第8-9页对揽雀尾至单鞭的动作是“实脚转”,具体叙述是:(一)由前式右臂不动,手腕下垂,五指微拢作钩形。右足尖微向左前转约九十度。(二)屈左臂,左掌循右臂左行,经胸前略作上弧形,向左伸与右臂成一直线。坐左腕,五指分张微曲向上,食指对鼻。肘微弯曲,同时左足略抬,向左前方踏出半步,与右足尖作同一方向,两足成斜平行方形。足尖随落下,作弓箭步桩,使全身重点移于左足。 ——济泊注:许禹生先生的著作中“使。。。重点移于。。。”的语言形式很多,可以确定为现在的“重心转移”表达方式,从叙述中不难看出,完成单鞭定式后,重心才移至左脚,而此前的转动应为“实脚转”。 2、陈微明《太极拳术》(1925年版)第12页对揽雀尾至单鞭的动作是“实脚转”,具体叙述是:两手与腰与腿复同时往回松,右手屈回,如画一小圆规,复往西松直,五指旋即垂下为吊手。左手与右手同时屈回由左而右如画一大圆规,转至右肩时手心向内。右足向西者将足跟(济泊注:跟疑为“尖”之误)转使向南,全身坐于右腿上。此时,左足亦同时向东迈去,足尖略偏于北,此时右足跟亦同时转动,足尖略向东南,全身坐于左腿上,左腿变为实。。。济泊注:陈先生此书用了几十幅杨澄甫宗师的拳照,是为杨澄甫宗师代笔成书已是不争的事实,从语言表达习惯上看“全身坐于*腿上”和“*腿变为实”是他关于重心移动的表述方式,从上一式揽雀尾结束时关于重心的最后陈述为“右腿复实”之后到本式“单鞭”结束,才有重心从右腿坐实到左腿,“实脚转”已经无疑。 3、《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文光印务馆版)第20页对揽雀尾至单鞭的动作是“实脚转”,具体叙述是:第五节 单鞭用法 [说明]由前式,设敌人从我身后来击,我将右手五指合拢,下垂作吊手式以称左手之势。右足就原地向左转动,左足提起往前偏左落下屈膝坐实。右腿伸直,右脚虚身由右往左进转。同时,左手向里由面前经过往左伸,伸至手心向外时,向彼之胸部臂(济泊注:疑为“逼”)去,则敌人必仰身而倒。松肩附肘坐腕,眼神随往前看,俱要同时合作,自得之。 济泊注:据传此书为董英杰代师而作,但所有拳照皆为杨澄甫宗师,且这些照片已经成为杨式太极拳的定型照片。无论如何,此段文字并没有任何关于重心由右转向左再转向右脚的叙述,倒是完成单鞭定式时才有“坐实”和“右脚虚身”的表述,因此,我们还是可以认定,此动应是“实脚转”无疑) 以上具有权威性的著述已经证明,杨式太极拳的转身方法到1931年都是“实脚转”的。 第二 由郑曼青先生代笔的《太极拳体用全书》成为“虚脚转”的开始 虽然,1934年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是1931年《太极拳使用法》的新版本,但书中的拳照却仍然与《太极拳作用法》中的相同,所不同的是,代笔者由董英杰换成了郑曼青以及增添了文字对动作过程的表述,这本书里已经明确地提出了“重心”一词。请看关于由揽雀尾到单鞭的文字表述:第六节(注:《太极拳使用法》中为第五节)单鞭 由前式。设敌人从身后来击,我即将重心移于左脚,右脚尖翘起,向左侧转动坐实,左右手平肩提起,手心向下,一致随腰,左右往复荡动,以称转动之势。两手荡至左方时,乃将右手五指合拢,下垂作吊字式,此时左掌暂驻腰间,与吊手相抱,手心向上。右足就原位,向左后转动,翻身向后,左足提起,偏左踏出,屈膝坐实。右腿伸直,同时转腰,左手向里,由面前经过,往左伸出一掌,手心向外,松腰胯,向敌胸前逼去。沈(笔者注:疑为“沉”)肩垂肘坐腕,眼神随之前往。俱要同一时动作,则敌人示有不应声而倒。 再看看郑曼青先生的《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第46页关于单鞭的文字表述:由前式,将重心移于左腿,屈膝坐实。同时两臂随腰撤回,两手腕降至平胸口,手心向下(附图)即时腰向左旋转,右足尖微翘,昼随腰转去,两臂亦随腰荡至左后侧隅角,转至不能再转时,便稍稍一挫(如附图),接上,右腿即屈膝坐实,两手亦随之荡回,右掌傍于右腋侧,变吊手,左手辅于右肘腋下,翻腕,手心向上。。。。 ——济泊注:且不说敌人来击时这种转动是否合理,但这两段文字的表述方式的确如出一辙中,并且两段方案中都已经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词语,一是“重心”,二是“荡动”,特别是“荡动”这词在郑曼青先生1966年《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中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荡未定而又与动相连接,此为太极拳之关键”、“动荡、荡动,两者之间决不可间断耳”)和明确的解释(“动之余力未定曰荡”)。大概是因为《太极拳体用全书》是以杨澄甫宗师之名印发的缘故,所以,尽管不少人都知道此书是由郑先生代笔,但自此以后的众多杨式太极拳的著作中都还是出现了“虚脚转”的说法,比如崔仲三的《传统杨式太极教程》,蔡冀中的《太极拳图解》、陈龙骧李敏弟《杨式太极拳法精解》、董英杰《太极拳释义》、牛筱灵《牛春明太极拳》等等,甚至杨氏后裔杨振铎的《中国杨式太极》一书中也是虚脚转法。 第三 坚持“实脚转”的大有人在 虽然有不少人都接受了“虚脚转”的说法,但是坚持“实脚转”的大师们仍然不少,其代表人物有杨澄甫宗师的后人杨守中先生,亲戚加弟子双重身份的傅钟文、赵斌先生以及顾留馨、沈寿等太极大家。 1948年杨守中先生再版《太极拳体用全书》时虽然强调“未敢增删”,但他的《双人图解太极拳用法及变化》中对“单鞭的用法及变化”中却仍然坚持“实脚转”的说法:“由揽雀尾按式,设敌人自我身后马大哈脚在前用右拳自上以泰山压顶势击来,我速转右脚尖向左方转身,左足随同向左踏出一步,弓腿坐实,同时,我左手心向里由前面经过往左方伸出一掌,手心向外,手尖朝上,向敌人胸部击去。右手在后变为吊手,五指合并下垂,以称左掌按劲。” 傅钟文很有影响的《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书中也非常明确地写明了“实脚”转。 赵斌等人的《杨式太极拳真传》书中亦载明是“实脚转”。 另外,吴图南的《国术太极拳-太极拳姿势说明》、顾留馨的《太极拳术》和《怎样练习太极拳》以及沈寿的不少著作都是坚持“实脚转”的说法。 第四 到底怎么转之我的想法 杨式太极拳发展到今天,有的弟子或传人已经把拳架改名换姓。如牛春明太极拳、郑子太极拳、董式太极拳等;有的虽然冠以杨式之名,但其实与杨澄甫定型的拳架已经相去甚远,这个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到底什么才是杨式太极拳?什么架子才能称为杨式太极拳?就在大家莫宗一是的时候,我们非常欣慰地看到了“杨澄甫式太极拳”的说法,但杨澄甫式太极拳不实脚转还是虚脚转呢?至今仍然没有定论。所以说,这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做法,想切割,但没有底气,究竟谁才最接近杨澄甫的架子呢?不切割,又担心发展下去杨澄甫定型的太极拳会面目全非。 连一个转脚都没有标准、都没有规范、都要和稀泥的杨式太极拳还有什么前途?想搞一个杨式太极拳比赛难道还要定若干个规则:这样转行,那样转也行?这不贻笑大方么? 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正本清源,恢复杨式太极拳的本来面目!该怎么转就怎么转!这不仅是杨氏后裔的责任,也是维护杨式太极纯正所必须。是啊,杨式太极拳之所以叫杨式,它本身就是按杨澄甫的拳架定型的,但现在的杨式却五花八门,有的“大家”打出来的拳架却与杨澄甫的拳架照片大相径庭,不客气地说,这已经不能叫杨式太极拳了。因此,我觉得凡是在杨澄甫架子基础上掺入了个人认识和体会并对拳架有所改动的杨氏传人就应该向郑曼青、牛春明等先生等学习,胆子大一点,干脆就自立门户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