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合易理的拳:品评杨澄甫大师的85式定型拳架-张光燄

功夫秘籍 2014-05-12
盘练杨澄甫大师的杨氏太极拳定型85式有年,体会这套拳架编排得很好,是深合易理之拳。说这套拳架深合易理,是说它纲目一体,纲举目张;阴阳相济,虚实变转;快慢结合,明暗相间;奇数编排,重点突出;站势运势,暗合天地。一、纲目一体,纲举目张。盘拳一开始是个松体的预备势。第二势是起势:双脚与肩同宽开立,双臂双手由无极式打出一个太极式。这个太极式的起势,只是在运势,或者说,是预备势之后的引势。真正的起势是第三势揽雀尾。揽雀尾是掤、捋、挤、按四正手的训练。把揽雀尾放在拳架起始的突显位置,就是告诉习练者,揽雀尾是整套拳架的总纲,要重视四正手的训练。然而,在第三势中,实际上却出现了两个揽雀尾。在“右双掤式”的前面,还有一个“左单掤式”。这是告诉习练者,在四正手的训练中,“掤手”是总纲中的重点,是整套拳的灵魂;同时,也告诉太极拳家,“左单掤式”所编排的位置是杨澄甫大师所编拳架的标志。它区别于其他太极拳架,具有“品牌”一样的作用。揽雀尾的总纲一树立之后,其它拳式包括“採、挒、肘、靠”四个辅助手都围绕着“四正手”的劲法进行贯彻性训练,就像鱼网撒开之后各个细目网眼都张开了一样。比如第四势单鞭。这是承揽雀尾前势、开启提手上势后势的连接式。它要求后腿蹲、前腿伸、往左往前迈出弓步的同时,本来是在胸前合着的左、右手,分别往左往右相开掤出,与左弓步同时到位完成定式。这些动作之中,虽然左手到位有个挂按动作,右勾手到位前有滚、错、折、磨四个小劲的使用,但两手的动作都始用掤劲终贯。再如紧接着盘出的提手上势。左手由掌变松垂勾手,左脚尖内扣,右松垂勾手放开变掌,右脚尖外摆;动作同时完成后,重心移到左腿,左腿微蹲、右腿收回脚尖松垂,两手胸前合抱,待右腿往前往右上方伸出一步、右肘与右膝上下一致时往前伸出双掌,完成定式。这时,虽然左手合在右肘里侧、右手合在前方的齐眉高处,双手打出的是挤劲,但挤劲里也贯彻着前掤劲。野马分鬃是两手挒採旋开之势。肢的挒劲、手的採劲作为四正手的辅助手都用掤劲做了引领。单鞭、提手上势、野马分鬃是这样贯彻了总纲,其他拳势也是这样贯彻总纲的。这样贯彻总纲,是符合太极先贤王宗岳所著《太极拳经》的。王宗岳说:太极拳盘练“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缺陷”指的是拳势外形干瘪,“凸凹”是指身法“过犹不及”,“断续”是指内劲不连贯。克服和纠正这三种拳病,必须在盘拳走势中贯彻掤劲。二、阴阳相济,虚实变转。拳架编排得是否科学合理,须看其是否符合阴阳变化的太极理法。阴阳的相合相融、相分相斥,便呈现太极拳势的虚实变转。依据这个理法练拳,便能练出太极拳的真功夫。因此,阴阳相济,虚实变转,便是拳架编排是否科学合理的核心问题。杨澄甫大师的85式定型拳架,正是体现了这个核心问题。从这个易理出发,拳势的运动的规律便呈现顺势、自然的特点。比如,拳架中的拳势起高就低,俯仰跌宕,左顾右盼,前进后退,动静开合,都环环相接、连绵不断,就象起伏不平的海浪。这样编排,符合宗师王宗岳的论述。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拳势习练“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实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整套拳架正是贯彻了上述论述,才显得错落有致,独具匠心。比如,在上势揽雀尾之后,用大龙云手过渡衔接,顺势盘出单鞭往左开出弓步。因为要打出一个右横逆,又顺势左手由掌变松垂勾手,左脚尖里扣,同时右勾手变掌、右脚尖外摆。待重心移到左腿后再迈出右脚,脚跟落地的同时,双手前掤挤打出一个合抱式,即提手上势。如果说揽雀尾的重心是在右腿,右腿是阴,是实,左腿是阳是虚,那么单鞭的六分劲就从右腿转换到左腿,左腿是阳是实,右腿是阴是虚。待到双手合抱往提手上势过渡时,重心移到左腿后,左腿虽然是实,但却变化成阴了,右腿成虚但却是阳。提手上势定式时,重心仍在左腿,左腿是阴是实,占七分劲;右腿往前往右迈出脚跟落地,只占三分劲,是虚却是阳。同样道理,两臂两手,身架上下,身前身后,身左身右都随着拳势变换而发生阴阳变化、虚实变转。但是,不管怎样变化,阴阳都是相济的,虚实都是相持的。像这样顺势衔接、变转自然的拳式编排,非常符合道家的自然观。“顺势衔接”,即是“道法自然”的体现;“虚实变转”,即是“道者,反也”(事物的自然规律,就是往自己的相反方向运动)。“反者,道之动”(往自己的相反方向发展变化,就是事物规律性的运动。三、快慢结合,明暗相间。演练85式定型拳架,要求运势具有慢、匀、轻、松、柔的特点。因为太极拳是道家的内功拳。练出内功,必须练习落地生根的活步桩功和支撑八面的身法。而粧功和身法的习练是需要速度上的慢和节奏上的匀来实现的。因此说,慢、勾的习练是内功形成的基础,轻的习练是练出内功的条件,松的习练是内功追求的方向,柔是内功追求的目的。练得轻,才能松,有了松,才有柔。有了柔劲(即太极劲),才能圆活。为了保障上述练拳特点,85式拳架的绝大多数拳势都以慢的速度习练,运势舒缓开展,就连太极五个捶式都练得轻松柔和;但是,只有分脚、蹬脚、摆莲脚、十字腿和白蛇吐芯却按快速击出的动作习练。据傅钟文大师透露,其师晚年前练左右分脚是迅速踢出,快得都能听到风声。为什么仅只上述几个拳式是快速练法呢?笔者分析研究,分脚是劲达脚尖、脚背,蹬脚是劲达脚跟,摆莲脚是劲达脚掌外檐,十字腿是劲透全脚掌,白蛇吐芯是劲透指尖。如果不是快速击出的练法,拳势的运行就难以到位。应当说,拳势无论是舒缓柔和地盘练还是快速击出的盘练,都是依据太极拳的理法来编排的。85式定型拳架中还有明暗相间的拳式。所谓明式,是让人看得见的,无论是阴转阳还是阳转阴,都是明明白白地运行着。所谓暗式,是让人看不清楚,属于偷拳、半偷拳式或者藏拳式。比如,高探马之前的过渡式穿磨掌,明明是肘击式,却给人误认为是上下两个拳式的连接式印象。这是偷拳。白蛇吐芯是半明半暗的偷拳式。它的剑指是拳在左肘的掩藏下变化成的,因为迅速击出,往往看不清楚,一旦看清了,却悔之晚矣,剑指己到面前。肘底捶也是半偷拳式。而倒撵猴的搬挽手却藏着扪心肘和撩阴手。这是藏式。杨澄甫大师这样编排,有着耐人琢磨的意味。越琢磨越觉得奥妙,越奥妙越增强人们寻微探胜的乐趣。深入研究85式定型拳架,笔者理解了这位大师的艺术匠心。清楚明白地告诉习练者不行吗?何必有明式暗式呢?这是事物的变化规律造成的。事物本来就存在着多样性,编排拳式也应该反映出多样性来。这也是“道法自然”的表现。就拿天气来说吧,有白天又有黑夜,有晴天又有雨天,有风天又有雪天。编排拳式,当然有明式也应有暗式,甚或是藏式。明暗相间,相映相衬;峰回路转,别有洞天。四、奇数编排,重点突出。拳架的编排,基本上是按1、3、5、7、9的奇数为序的。3是多数,9是满数。编排的拳式出现3次、5次、7次的,是重点拳式。这就告诉习练者,这个拳式应该反复习练,熟练掌握。出现9次的拳式位置显要,是重中之重,应该加强训练,认真领悟,练出心得体会。在整套拳架中,达到序数9的拳式只有揽雀尾(含两个抱虎归山、一个左单掤式)和单鞭。揽雀尾是统领全局的总纲,贯彻着掤、捋、挤、按四正手法,当然地位显赫,需要重点进行练习。单鞭虽然不是总纲,但是这个拳式很难练。它单鞭左手的掤按与右勾手的旋顶形成分争劲,左弓步前腿的上持与后腿的下蹬形成分争劲;左手的掤按与后腿的下蹬相系相照,右勾手的旋顶与前腿的上持相系相照。拳式的难度大,不反复训练,不加强训练,不认真训练,是掌握不了这个拳式的。搂膝拗步的序数是7,道理同上,不再赘述。云手、十字手、白鹤亮翅、提手上势、如封似闭都出现了3次,拳式重要,应予研究并深入理解,从而刻苦盘练。云手是边化边打的拳式,可以化打来自前后左右几个方向的对手,有着“万能手”的美称。虽然在套路中仅只出现3次,但每次都可以云3、5、7、9个,甚至11个。十字手是变化不尽的,既可以直接攻击,又可以化打,有着“妙手”的誉称。白鹤亮翅内涵的劲法很多,需要6劲融通。提手上势、如封似闭暗含擒拿手。所以要反复习练才能弄明白拳式的深意,掌握其拳法。其他拳式虽未达到多数和满数的序数,地位不那么显赫,是否可以不重视不认真地习练呢?不是的,也要认真习练。比如肘底捶,虽然只出现1次,比搬拦捶少出现5次,但捶法却极其凶猛、险恶,其功用并不比搬拦捶稍差分毫。如不理解深意,不多下苦功,是很难熟练掌握并运用的。五、站势运势,暗合天地。研究澄甫公定型拳架的站势和运势方向,发现有这样一条规律:站势总是面南背北,拳的运势总是往东、南、西运行,没有一拳一脚是往北方打的。只有三个拳势与北方有联系,一个拳势是左打虎式,另外二个拳势是四隅穿梭的第3式左玉女穿梭和第4式右玉女穿梭。左打虎式虽然侧身朝向北方,但却面向东方,左、右两个半空拳分别往东、西方向打出;左玉女穿梭虽然面向东北,右掌往东北方按出,但这是隅角,并不是北方;右玉女穿梭的掤挤掌虽然是往西北方按出,但这也是隅角,也不是北方。依据道家的理论,天地是大天体,人是小天体。小天体要顺应大天体。大天体是一个大太极,人体是个小太极。小天体的小太极要顺应大天体的大太极。这就呈现出“天人感应”规律。大天体的大太极呈象是南方离位主火,北方坎位主水(《易经•八卦》)。人体顺应天象,应当是火位即“心”去对应南方离位,以肾主水去对应北方坎位。这样顺应天体练拳的站势,自然应当面南背北。面南背北的站位,其运势自然就不能往北方进行。如果往北方运势,人体的心火就对应北方天体的坎水,肾水就背对南方天体的离火。因水火相互冲克而不和协,人体不但不能健康养生,还会逆时逆向损益。澄甫公拳架的站势和运势,正是顺应了天象。按照这个拳架盘练,当然给人体养生以裨益。面南背北的运势,会促进肾精化气化神的过程,同时也会加快心精化神化意的过程。在道家看来,肾精化生是开式,心精化生是合式,开式是化生先天真气,合式是化生后天真气。这样,由肾化生的先天真气就支持营养了心脏,心脏化生合成的后天真气又返回来营养发展了肾精。到此为止,内气的培养就完成了一个圆圈的运动:炼精化神、炼神化气、炼气还虚(即精)。如此循环往复,就培养了人体的太极真气(即孟子所讲的“浩然正气”)。这就如同一棵树,根部的营养、水分支持了树干、树冠,树干树冠合成的营养及吸收的水分又返回来支持了树根。如此循环往复使一棵小树发育成参天大树。道家的后天真气培养过程,是运用了易理,即阴阳颠倒之功。习练者用心法将心火引导到丹田之区,太极拳的四肢运势就象木柴燃火一样为心火助势去蒸煮肾水,使肾水加快先天真气的化生过程。这样一来,后天真气炼神化虚的过程也就加快了,从而使习练者得到健康养生,益寿延年而进入不老之春。总之,澄甫公的拳架站势和运势符合科学,是深合易理之拳。澄甫公85式定型拳架还有一些特点和优点,比如四正化四隅、四隅返四正的奇正相生编排,等等,这里就不再评论了。最后赘言:澄甫公的定型拳架也有缺点,如同美玉也有一点瑕疵一样。拳式倒撵猴往斜后方隅角展臂孤形收回至耳旁的动作违反了他自己关于“外三合”的规定,使得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上下不随。在这个动作上,其祖、其父的侧胸小回环往前的按掌就能做到肘与膝、肩与胯的上下相随;班侯传《全体大用诀》中的“反身白蛇吐芯变,採住敌手取双瞳”的拳诀也未很好地落实;“抱虎归山”拳式与其父传的《老六路》中“抱虎归山”拳式截然不同,与揽雀尾拳式却极相似,令人有雷同之感。“海底针”是点穴手,往体前远处的下方探插是违背使用法本意的。如封似闭本来是横担铁门拴却改成拂袖手。此议仅为笔者个人浅见,当否尚待明家指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