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与“胯”关系之新探-胡新朝

功夫秘籍 2014-05-15
从一开始学习太极拳,老师就讲太极拳一举一动皆以腰带。拜求诸位大师指点,也都以腰带作为要义训示。翻阅各种太极拳论著,无不以腰带为根本要求。可是在我练了五年之后,觉得这个理论并没有说清楚,说得很含糊,以致很多人练了多少年,甚至伤及肢体,还不得其法。说到太极拳身法,得把人体部位搞清楚,以裆为中心,腰以上胸、肩、头为上半身;腰以下跨、膝、脚为下半身,凡是上半身扭动,皆以腰带肩,肩带臂。下半身扭动,均以胯带膝,膝带脚。但是如果上下都动时,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基本分为两种情形。一、腰胯应分离,胯动腰不动,腰动胯不动腰胯是两个部分,它们发挥劲力的作用不尽相同。如杨式拳的云手,上半身是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带手徐徐运行。而腰以下的胯是绝对不能随腰的转动方向而动。太极拳锻炼不用力,但不等于没有力。假如胯随腰同时向一个方向转动,立足的根肯定也要动。在形状上,迈出的左脚带胯时,不论你怎么留心摆正,只要胯膝稍一扭动,两脚不由自主就会随之摆动,想摆成标准的平行并步是不可能的,此动作腰胯的分工是胯自右向左横向拉动,当重心落实于左脚时就不再扭动,只有腰松松地向左扭动,而胯暗暗向右使劲,与腰以上形成左右对拉之势。大家可以试一下,此时上半身包括头部可以扭动到130°,而腰胯以下的膝脚仍是轻松地,极其自然舒服地踩在那儿,松沉稳自然体现。再如揽雀尾,两臂向下捋时,裆胯重心由前向后坐实不再动,此时只是扭腰带臂捋动,毫不用力又舒服有力。此时如果胯随腰一起扭动,脚底下势必晃动。根一动,两臂肯定用不上力。我们常见练陈式拳中的搬拦肘,有些人练多少年发力不干脆,他是腰、胯、膝随两臂同时向一个方向用力,用的力大而劲力不大,这是练法不对,违背了太极拳对立统一的基本原则。假如抡双拳时胯向相反方向顿力效果则完全不一样,就会发出又有力又干脆的松弹劲来。这就是太极拳阴阳学说中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对立统一的道理。二、胯是方向盘,胯扭动全身方向则动胯像一个轴心,胯动多少度,身子转动多少度,上下协调一致。如杨式拳中的搂膝拗步和野马分鬃上步过程中的转向,如果胯不动只是腰动,那么后腿迟迟带不起来,要等胸肩头转到90°以上才能带动后腿,其前脚外摆的角度也大于45°,等定势向前形成弓步时,多摆的脚又不得不拧转到舒适的弓步步型。但只要扭胯才能轻松带动后腿,凡起腿皆以腰带,以胯带腿、以腿带膝、以膝带脚,才是太极拳正确的步法运用。武当太极剑里的跳步冲刺接马步藏剑,很多人落脚定式时达不到360°,其主要原因就是胯的带动发挥不好。类似这种的以胯带的动作在42式拳中的白蛇吐信接独立托掌、武当剑中虚步崩剑接转身独立上刺等动作,都是以胯带而非以腰带。总之,太极拳劲力运作极其细致而复杂。任何一种套路,不论动作多么复杂多变,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不但用身体去练,更重要的是用心去练,就会越来越清醒地做好每个动作,越来越深入地理解太极拳的拳理拳论,虽然还不能“阶及神明”,但总是一步一步在接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