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高强王小虎(武功高强黄小虎)

武林动态 2022-10-08

河南商报记者 杨益莹 熊卓甜/文 记者 杨东华/图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天是医师节。近日,电视剧《三十而已》热播,大家将目光聚焦三十岁青年人,关注他们的爱恨情仇。

如果将医生和“三十”连起来,你会想到什么?年轻?资历浅?或者是“学徒”?

其实,在河南省各大医院有这么一群30岁+的医生,他们三十而“医”,却各个“武功高强”。

ICU主治医师贾启明:

从死神手里抢生命的“佛系”医生

在普通老百姓眼中,重症医学科是个既神秘又沉重的地方,因为这里经常会与抢救、病危、甚至死亡联系在一起。

38岁的贾启明就是河南省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位主治医师,已经拥有11年从医经历的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从死神手里抢生命。

的确,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都是危重症和有生命危险的病人,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生死时速,很多病人甚至在送医途中就会出现呼吸停止心脏停跳。

最近的一次抢救是在几天前,贾启明所在的科室接收了一位危重症病人,整整五个小时的时间,贾启明和同事们终于把病人从生死线上拉回来。当病人转危为安的那一刻,他说,是他一天中最轻松和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因为每天收治大量紧急且病情复杂的病人,这里也是医患关系最敏感的地方。在见过了太多家属出现各种情绪问题之后,贾启明也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佛系”。

“我说的佛系是尽可能客观的看待病情,不受其他任何因素影响,不被病人家属的情绪左右。比如抢救病人时,患者可以急,家属可以急,护士可以急,但唯独医生不能急,否则就可能错过抢救病人的唯一机会。”贾启明说。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但医生能够带给病人和家属的却远不止于此。

“几年前我们科室收治过一位中年女性肝癌病人,在抢救三天之后不幸去世。从那之后,每年她的忌日我都能接到她老公的电话,一位50多岁的男人喝醉后在电话里哭着对我说‘你是现在世界上唯一一个让我感觉跟她有联系的人了,跟你打电话让我感觉她好像还没走一样。’”

每每遇到这种状况,贾启明常常感叹自己作为医生能做的太有限了,毕竟医学并不是万能的。“这也让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病人的救治一切按照标准化、最优化来处理、治疗。”贾启明说。

虽然每天面临着高压的工作状态,贾启明却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医生的确很辛苦,所以很多抽烟、秃头的,我很庆幸自己还没秃,也希望这个状态多保持两年。”贾启明笑着说。

心内科的“孙悟空”王小虎:

随身携带的“拉杆音响”就是他的“金箍棒”

王小虎是河南省省立医院心内科主任,随时急诊“on call”,24小时处在“生死线”。

“这有一名心梗患者,3分钟之后到。”

“立即开通绿色通道!”

“王主任,这位患者说心脏不舒服,要不您来会诊一下吧?”

“好,现在下去。”

“患者发生重大车祸,伤势较重,需要您来做一下心内评估。”

“明白!”

一天时间下来,王小虎接到各种“夺命连环call”,“上窜”病房楼,“下窜”手术室,不能“猴毛分身”,那就身体力行,用紧凑的步伐穿梭在医院里,快一点,再快一点。王小虎告诉河南商报记者,身为一名心内科医生,时间得按秒算,要随时准备上战场。

时间就是生命,有太多患者因为错过最佳抢救时机永远无法醒来;也有患者过度“消耗”自己,年纪轻轻就得了心梗。

到省立医院的3年时间里,王小虎最大的感受就是周边居民的健康意识太差。他曾接收过一名患者,心脏血管阻塞,生命危在旦夕,但依旧认为和往常一样“喝点水就好了”,不愿住院;也见过24岁男孩仗着自己年轻,成天打游戏,熬夜,酗酒而得心梗;更有48小时时间内抢救3名心脏骤停患者的经历。

为了给大家普及心脏疾病知识,尽可能让每个人都学会心肺复苏急救方法,王小虎从2017年开始“下基层”,走遍了医院周边的各个社区,随身携带的“拉杆音响”便成为他的重要助力,一遍遍循环播放着科普知识,一遍遍重复着急救按压方法,当然,也成功“救了命”。

就在前几天,一名患者在家中突发心脏骤停,而家人恰好之前参加过王小虎的社区义诊活动,懂得心肺复苏术,便迅速对患者进行按压急救,直至医护人员赶来。

当患者被救回来的那一刻,王小虎更坚定了下社区宣教的信心,他笑着说道:“没想到小小拉杆箱,竟然救了命,感觉这几年的努力值了。”

孙悟空靠金箍棒降妖除魔,王小虎用“拉杆音响”普及健康知识。他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医护人员的阵线应前移。

“开挂”的骨科医生李记天:

而立之年成为院内最年轻的主任、教授和导师

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有一间特别的医生办公室,书柜里摆满了各种荣誉证书、患者病例、科研文件;地上堆着方便面和生活用品,一张墨绿色的沙发床格外引人注目。

如果不是门上挂着办公室的牌子,很难让人把这间房子与办公室联系起来。其实,这间办公室的主人是位回国不久的博士后——河南省中医药防治骨肿瘤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李记天。

看着李记天的头衔,很容易让人误以为他已经年过40,其实他只有32岁。

做医生很辛苦,做一位承担着科研项目的医生更加辛苦。同事们喜欢叫他“时间管理小能手”,因为在他的日程表上,工作日程安排能精准到几点几分。

白天门诊大厅手术室,晚上研究院实验室,两点一线的生活已经成为了他的常态。

他的办公室和实验室仅隔着一条走廊,同事们经常看到他对着显微镜或者实验仪器做实验,抑或是对着电脑阅读着密密麻麻的文献,偶尔也会有三两个学生辅助。实验室里安安静静,只有昼夜不休的白炽灯陪伴着他度过一天又一天。

此外,他还承担着病理研究室、研究生导师和医院管理的工作。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位“开挂”选手,只有他自己知道,“开挂”和崩溃只有一线之隔。

别人把办公室当做工作的地方,他却把办公室当成自己的家。“李主任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超过16小时,我们都劝他不要太拼了”,同科室的工作人员经常这样劝他。

对工作和科研要求极高的他,对自己的个人生活却“马马虎虎”。他办公室的方便面从来没断过,“大豫竹”是他最爱吃的品牌。“吃饭我也不讲究,能吃饱就行。”

作为一位头顶各种光环的海归博士,李记天却时刻保持着一颗初心,“相比于主任、教授,我更喜欢别人叫我李医生,因为没有什么比得过治病救人带给医生的成就感”。

(河南商报编辑 施尚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