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振军:越过山丘的“拳”意人生

武林动态 2019-03-27

功夫资讯网讯 人的一生,曲折往复,犹如一套拳,无声舒展,淡然收尾,沉稳,清境,待到收势那一刻,是生命的滋味,亦是拳的原味。

21世纪,太极拳成了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它的益智健身、修身养性和创建和谐的社会功能受到了大家的青睐,全世界的习练者超过一亿人,成为“粉丝”最多的国民拳种。

从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文艺青年到“投笔从戎”的共和国军人,再到儒雅理性的资深检察官,直至吴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第五、六届会长……关振军的人生轨迹堪称不断跨越“斜杠”之旅,不知疲倦地翻越一个又一个山丘。吴式太极拳于他可谓魂牵梦绕、情之所系、心之所安,人生之归处。一生涓滴意念,最终汇成河,在中国传统武术的江湖上,关振军凭借努力和实力赢得了一席之地。

关振军,1944年10月出生于北京市房山区,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退休前系北京市人民检察院高级检察官。他从1964年开始习练太极拳,系著名武术家、太极拳技击实践家王培生先生和吴式太极拳第四代名家郑时敏先生入室弟子。

他被称为“能将传统太极拳理论呈现拳架的杰出高手”。精研深修太极拳五十多年,注重意、气、劲的综合修炼,在太极拳内功方面有透彻的领悟和把握,其太极拳理法、体悟与实践独树一帜。

关振军著述颇丰,堪称学者型太极拳大家,将太极拳文化推至至高境界。他主持编写了吴式太极拳门人谱《太极功同门录续编》,挖掘吴式太极拳传统技艺,为前辈先贤树碑立传,调动同门积极训练;主编《吴式太极拳》会刊,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太极文化讲座传播传统文化,深受武友欢迎,使得京城吴式太极拳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推动了全国吴式太极拳的大联合、大交流、大发展。他撰写的《神意不同处》、《吴式太极拳的特点与练法》等篇章被同门视为指导练拳的经典。他武德高尚,尊师重道,诲人不倦,诚心传艺,深受弟子们爱戴,弟子及再传弟子遍布国内外,如今已是四世同堂。

2019年3月19日,当天天气预报的最高温度为摄氏25度,早春的紫竹院公园湖水如缎,波光潋滟。清新的空气,初绽的花蕾,静远如洗的天空,似乎都昭示着春天来了,憋闷了一冬天的人们似乎随着花蕾的绽放,也开始走出家门,到公园活动活动筋骨,男女老少的人群中,有遛弯的,有跳舞的,有拉胡琴儿唱戏的,好不热闹。

在一处回廊假山围绕的空地上,伴随着鸟语花香,功夫资讯网记者与吴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年逾古稀的关振军就太极拳文化和人生、生命和健康等话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

记者:您如何和太极拳结下不解之缘?请谈谈您的习武经历?记忆中最深刻的酸甜苦辣的感受有哪些?

关振军:修炼吴式太极拳,我有两位老师,第一位是郑时敏先生带我入门的,第二位是太极拳大家王培生先生。王培生老师赫赫有名,号称太极技击实战家。要说与太极拳结缘,那是1964年,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因身体不好被分到太极拳组,开始是学普及版的24式,88式等套路。我从改革开放后开始学传统武术,当时心急,想一口吃个胖子,几年时间学了少林拳、查拳、杨式大架、陈式一路、陈式二路、李氏春夏秋冬、大悲拳、八卦掌。因学的多而杂,结果收效不佳。到了80年代中期,我有幸认识了郑时敏老师,从此专心学吴式太极拳,外练柔顺之形,内练中和之气。我有八位师兄弟提出学习技击功夫,郑老师非常谦逊,把我们推荐给他的师兄王培生先生。跟王培生老师学的东西多。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慢慢醒悟到了必须静下心来,专注精力、聚焦沉淀在一件事情上才能有所收获,我就选择了一样,潜心学了吴式太极拳推手,跟了王培生老师20来年,吴式太极拳套路、理论、推手、技击无所不学。王老师教拳严,他讲你听,一是“必须按照我说的去做”,二是“一定要打出我说的感觉来”。他教拳纠正学生时,从来不说“打得不对”,说“你打得不是”。除了办班听课 ,王老师还单独给我讲过很多。每次讲课时拿我试手,挨王老师摔也有几千个跟头了,挨摔多对拳的理解就深一点,在这方面,我比其他师兄弟占点便宜。再有一个,我比较喜欢写点儿东西,我到老师家把写好的稿子让他看,他认为文章拳理透彻就推荐给报刊发表,他对学术问题卡的很严。开始写什么不让自己定,直到2002年王老师郑重地跟我说“你可以随便写东西了,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吧”,我总算得到老师的首肯了。在学术上老师要求写东西,要观点鲜明,要有独特的价值;再一个有理有据,实事求是。我从1994年开始写文章,一直到2002年,整8年才过关。我特别感谢王老师对我的栽培。一开始我也不理解,总觉得老师要求得太严了,后来经过8年的体悟修炼,老师确实认为我可以独立了。老师是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我是第五代传人,现在已经传到第八代,我现在也做到四世同堂了(大笑)。

记者:请介绍一下吴式太极拳的历史渊源。

关振军:吴式太极拳是从杨式太极拳演变而来的,奠基人叫全佑。清末年间跟杨露禅学的,杨露禅在北京教学的时候在护卫里面有3个人,分别叫万春、凌山、全佑。他们各有所长,凌山擅发劲,万春擅刚劲,全佑则擅柔化,而且全佑的功夫是最好的,掌握又是最全面的,已经超过杨露禅的儿子了。杨露禅为了维护杨家的地位,让凌山、万春、全佑三人拜自己儿子杨班侯为师,这样的话,不管你学得多好,你也是杨班侯的徒弟,实际上全佑比杨班侯还大3岁。杨班侯打的是小架,小架就是武式,杨班侯跟武禹襄学的,武禹襄教他文化和拳,班侯的小架有武式的特点,而全佑学得比较全面。全佑离开旗营以后,先到提督衙门当差,后来设馆于惠府(当时九门提督惠新吾家)箭院(古代达官贵人专门射箭的院子),当时教拳的一个是他,一个是练三皇炮捶拳的宋迈伦,全佑发展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这个人温文尔雅,打的拳以柔化为主,慢慢形成与杨式不同的独立的风格,这就是有了吴式太极拳的雏形。全佑1902年去世。全佑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吴鉴泉,吴姓是民国以后,满人把老姓首一个字音为姓,所以姓吴,吴鉴泉和他的师兄王茂斋,又叫王有林,还有他的师弟郭松亭,他们3个人在全佑老架子的基础上改进修润、逐渐发展、不断修订,王茂斋在东城钱粮胡同的麻刀铺成为吴式太极拳的活动基地。到了1912年,大概10年时间,把吴式太极拳基本上定型,而形成了一个流派,即“吴式太极拳”。现在说的传统吴式太极拳就是上海鉴泉拳社吴英华打的100式,而北京王茂斋传的架子由他的弟子杨禹廷修润成83式老架。

记者:吴式太极拳缘何分南北两派?

关振军:吴式太极拳有南北之说,是历史形成的。1912年北京北洋政府教育部管体育的,叫许禹生,他创办了北京体育研究社,吴鉴泉被请去当教练。当时大家管他教的太极拳叫中架,杨少侯教的叫小架。后来杨澄甫根据广大学员的要求把原来的老架改了一下,现在说的老架85式,叫做杨式大架。杨露禅打的叫老架,杨班侯后来传给杨少侯打的叫小架,杨澄甫打的叫大架。那时候太极拳没有姓氏的称呼,就叫太极拳。1928年民国政府南迁,吴鉴泉就到了南方教拳,王茂斋留在了北方,这样历史就传出南吴北王,吴鉴泉在大江之南,上海、杭州、长沙等地传拳,在上海成立了鉴泉太极拳社,吴公仪、吴公藻还到广州、香港传拳。王茂斋在北平成立了北平太庙太极社,以北平为中心,把吴式太极拳传到河北、山东、东北三省等地。

说吴式太极拳分为南北两派,不十分妥当,只是在几十年的传拳过程中,在江南传播的吴鉴泉一脉,与在北京传播的王茂斋一脉在行拳风格上,有一些差异,但在拳理、拳法、推手、技击等总的风格是一致的。

根据前辈的论述和我几十年学习研究吴式太极拳体会,对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我概括为,三首歌诀,十二句,七十二字:

一、总体风格 拳架:缜密大方;推手:柔化为主;体态:松静自然;动作:细腻轻柔。

二、动作要领 身躯 三尖(鼻尖、膝盖、脚尖指大脚指甲后面的大墩穴) 相照;脚下 川字步型;进退 大虚大实; 转身 实脚辗动。

三、功夫上身 内练中和之气(内练成丹,外用为法);外练柔顺之形(轻灵圆活,潇洒飘逸);技击内劲鼓荡(应物自然,毫不费力);益寿百岁仙翁(健身祛病,益寿延年)。

无论南方北方,打出拳架,武林人士一看便知是吴式太极拳,所以不必非要分什么南北,也没有必要标榜谁是正宗。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10个徒弟,10个样儿,你非要说谁对谁错吗?大家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大联合大交流,共同促进太极拳的发展,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传承,这才是正路。有些太较真儿的话,不利于团结,应该自我修正。

记者:吴式太极拳目前的发展现状?

关振军: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政治运动,南边有几位吴式拳的代表人物受到冲击,吴公仪去了香港,南方吴式太极拳在发展上受到影响,当时鉴泉太极社停办了,在南方基本上是群龙无首。北方的吴式拳的代表人物都是社会下层,没有跟上层的密切交往,就少了些干扰,所以在北方发展很快。到了改革开放以后,80年代初,北京成立了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在外地丹东成立的比较早,以后全国各地都成立了研究会、协会等。现在王茂斋支脉发展的很快,可谓蓬蓬勃勃。

1929年由王茂斋主持,其弟子彭仁轩编了《太极功同门录》。第一代是奠基创始人全佑,第二代是王茂斋、吴鉴泉、郭松亭。我在续编《太极功同门录》时,第二代补充到9个人;第三代就是王茂斋弟子,北京就是杨禹廷为代表 ,山东修丕勋为代表,还有东北的王厉生,他是王茂斋的侄子,第三代弟子共100多人,他们之中发展比较好的大概十几个;到了第四代,北京市还是杨禹廷弟子最多,王培生、李秉慈、还有李经梧、东北的柳恩久、战波、山东的修占等。第五代有两千多人,第六代有三四千人,现在传到了第八代,现在正式入谱的大概约万人。南方吴鉴泉一脉,我跟他们沟通了,编拳谱分工就是由鉴泉太极拳社编,南方的人员相对较少些,吴鉴泉一脉也是人才辈出,国内外各地都有明星人物。1980年,上海鉴泉太极拳社复社。从总体形势上看,王茂斋系人员比较多,河北、河南、山东、北京、天津、东北三省的门人比较集中,其他省份也都有,四川、江苏 、浙江、山西、宁夏、甘肃、安徽都有,但是不集中。吴式太极拳家族本家还有一个是海外集团,总部设在香港,在东南亚各国、在欧洲、美国、加拿大都有分部,现在传到吴光宇,他是加拿大的总负责人,这是他们吴家本家的。王茂斋一脉在海外组织的人也很多。美国主要是张云,搞得很大,80多个徒弟,几十个组织。吴式太极拳发展到海外已经有很多人了。

记者:为何吴式太极拳被称为“长寿拳”?太极拳以后的推广和发展方向?

关振军:太极拳诞生于冷兵器时代,到了明末清初,各地太极拳家在逐步采集众家武术之长的基础上,吸纳了太极文化的精髓和儒家的中庸理念以及道家的养生、中医的经络学说等理论,使问世的这一拳种,比起当时的其他武术项目,更具有多元化的功能。但是,由于它的本质是武术,后几种理论和功能的融入,与技击功能相比,是从属关系,是为技击服务的,其终端目的是为了提高拳术的攻击性。所以,技击功能是冷兵器时代太极拳的本质特征。

但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在现代社会,和平、友谊与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的欲望增大,身心的愉悦和健康成了大家追求的重要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交往的空间拓宽,信息的获取手段日益增多,获取速度不断加快。太极拳的传播手段也有了根本的变化,太极拳主要的社会功能,也与时俱进,和过去有了很大不同。本属于冷兵器时代从属地位的健身和修身养性功能,成了人们追求的最终目的。之所以说吴式太极拳被称为“长寿拳”,要从其特点说起,吴式太极拳以柔化为主,必须是内外兼修,强调内功修炼,道家说的精气神,王培生老师说“形式上练拳,实质是修道”。要去修炼自己,强调道德修养,不与人争,舍己从人,与人交往上也要贯彻这个精神,以奉献之心创造和谐的环境,自己也能受益,心情好了,健身自然就得到了。技术上强调“舍己从人”不要主动进攻,根据对方情况决定,把练拳的精神放到社会活动上,以和为贵,不能争斗。武术高低不是说出来的。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精神轻松自然。当然吴式太极拳在行拳上柔和缓慢,轻灵圆活,川字步型,三尖相照,翘脚龙行,这些符合科学的动作都有利于健身益寿。

记者:当前您为吴式太极拳的传承在做哪些工作?未来的设想是什么?

关振军:从目前情况看,我当了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以后,就致力于把全国的吴式同门联合起来,沟通南北,弘扬太极,一直做这个。2015年成立了一个海内外吴式太极拳门人拳友联谊会,南北联合,第一届交流研讨会活动在山东威海开的,交流的主题是推广吴式太极拳,强调健身益寿。把研讨会主要的内容加上前辈的养生的经验理论,还出了一个集子《长寿拳探秘》,这个集子可以让大家了解吴式太极拳为什么能健身益寿。吴式太极拳门人、代表人物在拳坛上比较活跃的人,而且过了85岁才能上咱们的单子,90多岁的有几十人,一共有4页纸,吴式太极拳在健身益寿上是首屈一指的,据太极拳各拳种统计,上过90岁的人是很少的,而研练吴式太极拳的人有长寿的群体,人数众多,北京还有两位一个101岁,一个103岁,都健在。

从传承上来说,我1994年开始“出山”,参加国际武术研讨会、比赛、写文章发表等,并参与了北京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的领导工作,担任副会长,后来担任监事长,2008年正式被选举当会长,一直到2016年。当会长主要是强调组织的正规,挖掘整理传统吴式太极拳文化,整合各方面资源,以这个为契机,把全国的同门联系在一起,等于搭建了一个平台。最突出的是组织了全国的纪念王茂斋先生150周年活动,把北面的人都发动起来了,那年在神州大厦开会,来了300多人。紧接着搜集整理发展情况,从理论、人员到出版书籍等,到我出书的时候,王茂斋这支门人已达8000多,其中有在全国有名气的专家,比如第四代王培生、李秉慈、李经梧、柳恩久、战波、修占等,第五代张全亮、高壮飞、张耀忠、刘伟、晏慎余、李红东等,可以说是人才辈出。

我说三句话:一是为前辈树碑立传;二是我们这一辈给后辈留下历史资料;三是通过这些事情把大家调动起来,这几年实现了,基本上都做到了。每5年隆重开一次纪念杨禹廷的大会,这样通过开纪念会传承先辈精神,让大家都知道吴式太极拳的发展史。另外,还做了同门录,两大本书。还为王茂斋宗师出版了纪念文集《泰岳雄峰 》。当会长期间,具体工作比较扎实,搞比赛、搞培训、出版会刊、搞太极文化讲座等等,获得了2010 -2012年3年的先进集体奖,“我心里算踏实了”。要不然前辈怎么说呀!组织的活动受到了社会公认,几次参加北京国际武术文化研讨会,论文都获奖。几个大媒体,把我列为中华优秀太极人物、太极拳优秀推广人,算是一些小成绩吧。

记者:您未来的设想是什么?

关振军:这几年,我除了带徒弟外,正在重新编写出版自己的两本专著,《太极功夫修炼十讲》《八十一式老架心法》,还投入精力搞推手活动,过去说太极拳不会推手等于没学,学了推手不会懂劲也是不行,我们2013年成立了北京市推手大会,就在紫竹院公园,每月集中一次,到现在60多次了,今年是第6年了,效果挺好。除了吴式门派以外,其他门派都到这儿来共同研究。近几年,推手活动比较兴旺,大家广泛的学习,每个人都有优点和局限性,互相切磋交流能见识到各个特长,提高整体水平。再一个是挖掘整理,2015年集中搞吴式太极拳健身益寿活动,2018年第二届联谊大会在汉中开的,主要是理论和推手。光是外地去的就有400多人,40支代表队,有名家讲座,名家表演,交流大会等,在汉中开的交流会是可以上台交流,实际操作,搭手看身上的真功夫。报名就可以上台讲,也可以做,可以互相比试一下,交流了一天,反应也很好,上台表演的有大概二十几人,讲理论10多位,整个一天,上午讲,下午练,晚上切磋,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赞赏。我们准备下一届交流大会在山东日照进行,也就是第三届,初步定在2020年10月,中心议题是传承问题,尊师重道,载体是“说说我师傅”。准备编一本当代吴式太极拳名家录,前两届都是有老前辈,这次把当代名家汇集起来,这样吴氏拳的阵容就出来了。还有就是在未来的第四届活动上,搞一个传统吴式太极拳教程,比较难的是各个支都强调自己,不好统一,我想把这个弄起来。第三届是名师,第四届是教程,这样就能把吴式太极拳的精髓都挖掘出来。我当联谊会会长就算没有白当了,从健身、推手、技击到名人到传统教程可以说很全面了,争取做好挖掘整理优秀文化遗产的工作。

记者:在您看来,吴式太极拳对您的一生意味着什么?

关振军:魂牵梦绕、情之所系、心之所安,人生之归处。我要尽自己努力做好传承和弘扬,一代一代把太极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