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启荣析解意拳发力

武林动态 2013-01-07

功夫资讯网讯 爱新觉罗·启荣(金启荣,因兄弟排行在四,武术界尊称“金四爷”),1951年出生于北京,满族正黄旗人,与著名书法家启功同族同辈,他自幼酷爱武术,1964年和长兄爱新觉罗·启庄(金启庄,亦为王斌魁先生弟子,武术界尊称“金大爷”)随八卦掌第三代名家郭古民习练八卦掌(川掌),直至1968年郭老去世。1965年,他拜在意拳第二代名家王斌魁门下,系统修习意拳,随后,得到周子炎、姚宗勋、杨德茂、王玉芳、姚海川、朱垚庭、于永年、李见宇等重多意拳第二代传人的指点。50余年的研修,造就了金启荣深厚的功力、精湛的技艺,尤以精巧、雄厚的发力蜚声拳坛。他得益于王芗斋先生的拳学理论,同时研修佛道哲学、物理学、力学、运动生理学等学科知识,并在实践中验证,总结经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拳学理论和训练方法,颇具独到之处。金先生身材瘦小,体型与王芗斋先生接近,但无论对手多强多壮,与之交手,对手都应手而出,体现了内家拳以小胜大、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妙处,可谓深得芗斋先生真髓。

金启荣先生以精妙的发力著称,对于拳学发力有着独到的理论和研究。笔者特将金先生口述的拳学练用及发力要点整理如下,以飨广大读者。

各大武术拳种都将踢、打、摔、拿作为主要的攻防方法,而金启荣认为除了这“四击法”之外,还应该再加一个“碰”字。无论踢、打、摔、拿,都必须要有正确、有效的发力做支撑,否则即使作用在对手身上,也不会起到应有的攻击效果。内在为劲,外在为力。意拳的发力大致分为发人和打人两种。发人的力可以使人失去平衡,将人向高处、远处发放出去。打人的力可以在接触对方肢体瞬间使其受到伤害。意拳将交手打人俗称为“抡拳头”。意拳源自形意拳,形意拳有明劲、暗劲、化劲三种练法之说。“发”用的是暗劲,“抡”用的是明劲。暗劲必须要通过拧裹才能产生。拧裹的目的是减少阻力,加大功率。“发”和“抡”可以概括意拳的两种发力方式,而一个“碰”字既包含了明劲,又包含了暗劲。“抡”和“发”都是单一的劲力,“碰”是螺旋的复合劲力。意拳无论是试力、发力,还是“抡拳头”,所运行的轨迹都是圆的半径,因为这是捷径。

王芗斋先生在著作中提到形意拳的“老三拳”是钻、裹、践。“老三拳”并非指单一的具体拳法,而是指劲力。金启荣认为“老三拳”的顺序应该是践、钻、裹。“践”指的是拳法的劲力,出手就是“践”,因而“践”应该放在第一。“钻”和“裹”指的是身法和步法。一次正确、有效的发力,必须全身是协调完整的,手法和身法、步法必须合一,因此,每一个动作都要同时具备钻、裹、践。

意拳在形容技击的高级境界时常用“抬手就是处”这句俗语。语言虽然通俗,但能够真正理解却不容易。“抬手”的“手”指的不是单纯的手,而是指身法、步法高度协调下完成的动作。“处”指所要攻击的点。当功夫上身之后,身法、步法高度协调,劲力有感皆应,与敌交手时,凭借本能反应达到出招即可制敌的目的,正如古拳谱所说“形无形,意无意,无形无意是真意”的高级境界。

步法是行拳的关键。金启荣认为步法要“前腿重于后腿”。他的这一理论得自意拳第二代名家杨德茂。杨德茂在随王芗斋先生学练意拳之前就是太极拳高手,师承于吴式太极拳一代宗师王茂斋。杨德茂的推手水平在意拳第二代传人中数一数二,金启荣经常请益于杨先生。杨先生对他指点颇多,还把自己的拳学笔记手稿赠与金启荣。“前腿重于后腿”的原因是前腿包含提踩劲,只有做到拧裹才能产生,而后腿基本上只有蹬劲。意拳的步法轨迹有竖、直、横、斜几种,变幻多端。意拳步法的主要训练方法有摩擦步、三角步等,有“走摩擦步、跳三角步”之说。摩擦步的训练“抬腿是鸡形,落脚是鹤形”。意拳独特的“陆地行舟”、“太子腿”也都属于步法训练。意拳的步法并不是单纯的脚步移动,也包含踢人的腿法。

“立身中正”,“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是各家拳法的基本要求。金启荣透露,他精妙、独特的发力是在破体的状态下练习出来的。因为攻防对抗中,不可能随时都保持身体中正状态,在破体的状态下能够有效发力重击对手往往能够一锤定音。而且在破体的状态下可以有效发力的话,在中正的状态下所发出的力就更加惊人了。金启荣的练法是冬天在冰面上操拳。冰面光滑,鞋底抓不住冰面,操拳的时候身体会失去平衡,因此必须要跑起来操拳,时刻保持身体的瞬间平衡,并且逐渐练出发力。通过这种训练方式,在身体平衡状态下,发出的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种“冰上操拳”的练法是金启荣几十年的“不传之秘”,如今分享给大家,相信对大家会有所启发。

金启荣对武术始终保持求真的信念,没有门户之见。他认为拳术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恰当与不恰当的分别。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拳种各有所长,习练者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相对而言,意拳的训练方法、步骤、理念、目标都比较清晰,但也不是绝对的清晰。正如“水至清而无鱼”一样,绝对的清晰是不存在的。中国传统武术是非常切合实战的,当代的散打运动是“舶来品”,基本上是因袭西方的搏击运动理念和训练方法,显得不伦不类,代表不了中国武术。

金启荣善于教学,数十年来培养出众多优秀的人才,因为他传授学生的并不是一招一式的具体动作,而是系统、科学、完整、透彻的理念和训练方法。他认为学生需要和老师学的只有两方面内容,一个是“法”,一个是“度”,要学会老师的“法度”,并形成自己的“法度”,才能学有所成。

金启荣先生做拳

金启荣先生降龙桩

金启荣先生太子腿

金启荣先生伏虎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