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长文谈传统哲学在武术中的体现

武林动态 2011-05-20

尊敬的各位领导、武林同道、朋友们:

大家好!在这万物复苏的时节,迎来了功夫资讯网、《全球功夫杂志》专家委员会第二界高峰论坛暨少林寺武术学校成立20周年,全球创业网上线,三喜临门。我代表辽宁省鞍山市武术协会并以个人名义致以热烈的祝贺!

主持人让我发言,实在是有些惶恐,一是不敢班门弄斧,二是不知道说什么才有的放矢。没办法只有硬着头皮白语白话了。希望大家耳顺。

去年年末,我应邀去台北市体育学院参加《2010年海峡两岸武士研习会》,并做主持人去讲学。最后,大会交流时,各方老师、学员提出几个问题让我回答:什么是武术的阴阳论?什么是武术的刚柔?什么是武术的空化?什么是武术的功力?现我就习练祁家通背拳来谈谈武术中阴阳、刚柔问题的体会吧。

一、祁家通背拳的理论基础——阴阳论

武术小道也,但亦大道也。文以载道,武亦载到。中国武术之所以不同于它国技击术是因为它与中国武术传统文化相生相伴同步发展的。如果没有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理论基础,武术也就不是什么“文化瑰宝”了。

什么是武术?现在有新的定义,我不说了。我要说的是传统武术的概念:武者,打也,术者方法也,就是技击的方法,习练内容是:一是如何打上?二是打上如何?如何打上属于艺,打上如何属于功。因此有“练艺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说法。武术既然是技击的方法,就要用正确的方法论去认识武士。一而贯之的东西是什么?那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现代哲学的《矛盾论》与古代的“阴阳”论。

中国古典朴素的哲学思想“阴阳”辩证说是伴随传统武术发生、发展、定形而逐渐深刻化、系统化。

古来很多思想家对“阴阳”有表述。《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孔子《易经》中“易有关太极,是生两仪”;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庄子:“气变有形,形变而生”,“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于阴,大至多奇巧”;朱熹:“一阴一阳者,理也......道即理之谓也”。他们表述是多样的,但众说而一,有其一致性。“道”、“理”、“气”是一回事,均为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万物之本源。

“阴阳论”是事物内在联系存在在对立统一规律的论述,简言有四大要素:

1、相互对立,矛盾斗争。

2、相互依存,统一存在。

3、相互消长,推挡变化。

4、相互转化,盛衰有时。

变化、转变是有条件的。主观客观、内部外部、困难有利等等。

阴阳论是传统武术理论的哲学构架。武术是从两个人的攻防开始的。体现了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的规律。拳术中一个基本的原则即“阳来阴破,阴来阳破,始阳卒阴”。

由攻防不同的姿态,又有了特殊的矛盾法则。如背拳要论:动静、刚柔、虚实、奇正、开合、进退、屈伸、形神等等的原则、原理。通背拳术千变万化要懂得理、势、法、。“手打一阴反一阳,阴阳不测方为神”,“阴阳相济,首尾相连”,“混元一体太极像,令人无处测阴阳”等均有“阴阳”矛盾之理一而贯之。

用“阴阳论”指导武术,可使思维变活,受可打化,起于大通,意臻奥境。达者,“举凡进退存亡之道,消长变化之理,吉凶悔吝之机,无不洞若观火,保身保国皆所宜为”。

祁家通背拳“中兴之祖”胡悦昙,1933年在《南游日记》中就提出:“要建设革命科学的武术,革命就是扫除神秘而不切实际的心理,科学是有系统的真理”。并总结出宏观解释武学的七个方面:“一、武术哲学;二、生理;三、武术与道功;四、武术与禅;五、明体用;六、找功劲;七、讲手法”。修剑痴大师所说“矛盾之理”即哲理矣。这足以说明传统与现代的哲学思想及文化理念,是指导祁家通背拳的理论基础。

是故,善学者宜先发明其理,明理则无有不善之势,不精之法也。

中国武术门派众多,可以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历史的产物。从技术层面看,千姿百态;战术上亦不尽相同;但在认识武术的原则、原理上是相通的。因此我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武林同源,万法归宗,艺到化境门派已无矣。门派只是习武者的切入点而已,乃过程耳。诚言不能数典忘祖也。这里的“宗”,即“理”也,科学之道理也。

二、通背拳的刚柔论

“动静常有,刚柔断矣”,这是《易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事物的本质早已决定的。动静是讲物理世界的。刚柔是讲物质世界的。现在只说说“刚柔”、“刚柔断矣”,断字是确定的意思。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有刚柔。刚为阳,柔为阴,这一对矛盾的原则、原理符合“阴阳论”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指导包容下的特殊矛盾。《易经》中还说:“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人云:刚者,硬也;柔者,软也。亦有人云:曲柔而刚直。此乃古之常论,是也,非也。是者,因刚柔乃物之属性。常态下,刚者,硬也,柔者,软也。此乃狭义理解。在一定的条件下,刚者,非硬也,直也;软者,非柔也,曲也。如:龙卷风,其态甚软,其势甚刚,能摧坚物。又如水,其质甚软,高落亦可滴水穿石,海啸能够破坏家园。故广义理解乃“势”也。

技击中,制胜之道,在于快,快之道在于轻柔,轻柔必须泄力,而泄力,手即不能降人,欲降人必须刚硬,则须着力,则重滞,滞乃退。故必须在此矛盾中,求一两全之道,即不迟降人,此乃刚柔相济也。

人的形体以及劲的刚柔,乃矛盾之理。技击中,柔为快,刚为用,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两种属性,他们相互制约,矛盾斗争,刚能克柔,柔亦能克刚;它们相互依存,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在运动中消长变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柔极则刚,刚极回柔。

转化要有一定的条件:1、内在心意;2、体内外松紧;3、外在速度。

刚柔本属一体,内外原无判隔。

技击中只有刚柔相济,才能更好地体现、动静、虚实、奇正、开合、进退,等等。

刚柔是相对的,构成人体刚柔内在联系即主观意念的松紧,武术运动变化有独特的规律,技击中“守柔处雌”,劲以柔为贵,通背拳是以“活”法为根源,使周身每个关节都要活开,灵活柔韧,达到经络通畅,气血畅通,浑出皆虚灵。通背拳有“九柔一刚”之说,刚之时不过转瞬,刚后即柔。劲才有弹性,才有抖翎劲;手法才能心灵手巧,随心而动,似闪电雷鸣;步法才能轻灵活快,身法才能协调严整,整体才能收放自如,随心所欲,才能沾手即空,过力则翻,打手如同水银泄地。通背拳的变化法则,如推拉、撞、抽撤、底漏、转还、带还、连环、叶底藏花等等,手法变化更是在柔中体现的。

技击中贵柔化,不以力胜,全身松开,气血才能畅通。柔则松、则活、则快、则巧,则易变化;而刚则紧、则整、但变化慢,久练刚力必成拙力。

技击中有一个普遍的原则是:刚来柔破,柔来刚破。用刚之时,敌柔我刚,刚在柔之先,心须存刚意,外刚而内柔。用柔之时,敌刚我柔,柔在刚之后,且心存刚意,外柔而内刚。用刚之时不能独用刚,用柔之时不能独用柔,刚柔相济方为合宜。若柔中无刚,则失之软;刚中无柔则失之拙。故云:孤刚则折,独柔则废。即不明太极之本意也。

刚柔历来是习武者研究的一对矛盾,有人说:应该先练刚,再化柔;有人说:应先练柔,后着刚,各说各理。我认为都对。各个拳种是不尽相同的。如:形意拳是先从刚入手,去求刚中柔,分刚、柔、化三步功法,通背拳是先化柔入手,去求柔中刚,达到这三步艺境,殊路同归,目的一致,之时切入点不同而已,都要“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单长文

2011年5月18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