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洪拳阴阳掌功夫大架(功夫洪拳大师)

功夫文化 2022-10-17

“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

“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

“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裹裆护肫、涵胸拔背”

谈起太极拳,坐在笔者面前的孙成才,如数家珍,精彩迭出。1957年出生的孙老师,身材魁梧,看上去的年龄,无人敢说超过50岁,而他实际的年龄,是65岁。

“练拳者多如牛毛,牛角只有两个”,从1975年就开始习武的孙成才,1982年开始习练武氏太极拳,每天拳不离手,无论是当工人,当兵,还是到南方当教练,每天早上5点起床,6点钟开始练拳,雷打不动,47年的时光在拳掌、在脚下滑过,成为有真功夫在身的高级拳师,是武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师从潘福增先生。

9月2日早上,笔者如约到长安体育公园,看孙老师练习武氏太极拳108式,然后他的学生廖奕焕又跟他学习推手。

作为退伍武警的笔者,曾经练习过三年的擒敌拳,对武术略有了解,想试探一下孙老师的功力。先一个摘腕动手,被孙老师轻松化解;再一个直拳,孙老师上前一步,扳肘制服。笔者使尽全身解数,摆拳、勾拳、踢腿、鞭腿、都被孙老师化解后反制服,吃尽了苦头。

孙老师练习武氏太极拳108式,看上去动作幅度不大,脚、手、眼、身在东南西北四面八方反复转换,他讲解说: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黏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孙老师有真功夫,几个人和他对打不能近身“,作为孙老师的学生,谢世岳这样向笔者介绍孙老师。

心服口服之后,就在谢世岳经营的雷登眼科万科总店坐下来,和孙老师喝茶,了解他和武氏太极拳结缘一生的秘密。

孙老师全名孙成才,是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人。1957年出生,1974年高中上了一年后,因为父亲是当地煤建公司的经理,就加入煤建公司开始工作。

清河县被誉为“武术之乡”,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自古以来就有习武的传统,有太极拳、八卦掌、太平拳等十几种拳种,习武者达数万人。其中,曦阳掌太平拳在清河县境内流传最为广泛。1990年太平拳第6代传人牛海岭创办武松文武学校,专门传授此拳。2007年7月,曦阳掌太平拳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孙成才所在的煤建公司,有一个老师每天练习曦阳掌,他的工作也不忙,想练武防身,就跟着老师学习曦阳掌。1976年,孙成才去当兵, 分配到北京军区第一招待所,1982年退伍。当兵时,主要从事招待所的仓库管理工作,有很多时间空闲,他就坚持练习曦阳掌,不管下雨晴天,冬寒夏暑,练习从不间断。

退伍返乡后,孙成才分到了当地的榨油厂,用棉籽榨食用油。他听说太极拳好,也知道朋友牛登山在练习太极拳,就去找牛登山,牛登山练的是吴氏太极拳,他说自己的功夫不好,还没有悟到真功夫。牛登山知道离他们40华里的地方,有一个厉害的太极拳老师会真功夫。

当时正是秋收的季节,孙成才学习太极拳的决心很大,一刻也不想耽误,约定第二天早上就去。

1982年的清河县,公路还是土路,也没有公交车,更没有私家车。孙成才和朋友一起,骑自行车去找太极拳老师,遇到沙地上的烂路,就推着自行车走。到了太极拳老师家里,老师全家正在摘豆荚。朋友简单地向太极拳老师介绍说,给领来一个好徒弟。

这个太极拳老师就是潘福增,留孙成才和牛登山吃中午饭,饭后稍事休息,就接纳了孙成才,并教他太极拳基本功。对于练习曦阳掌多年的孙成才来说,基本功并不复杂,他也很快掌握了动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清河县还比较保守,太极拳还被认为是“四·旧”,潘福增老师也没有拳谱,全靠言传身教。孙成才掌握了动作后,就回家,每天练,直到两个大腿练肿了也不停,甚至连上床都很困难也没想过放弃。他定力很强,练了一个月后,才第二次去潘福增家,潘老师说你怎么一个月都不来,还以为你不学了。

孙成才把练习的基本功展示给潘老师看,潘老师纠正了他的腰部动作,让他直起腰练。在家练习的一个月,孙成才的妻子指出他弯腰练的姿势不对,他没有理会。

潘老师后来又教了孙成才武氏太极拳108式,他也经常披星戴月,常去潘老师家,40华里的土路,他晚上下班后去,有时晚上再骑自行车回家,有时就住在潘老师家,最多的时候,一周有三个晚上。

潘老师不仅太极拳好,在当地的人缘也好,经常有人上门拜访聊天,他总是耐心接待。晚上等客人全部走后,再教孙成才练太极拳。有客人在时,不教拳,是潘老师的原则。

练习三年之后,潘老师教孙成才练推手。孙成才说学习太极拳,每个人的悟性不同,悟道的速度也不一样。通过练习推手,可以懂劲,从搭上对方的皮肤,就能判断力的方向、大小、速度,从而决定如何化解,借力打力。

刚学习太极拳,孙成才的目的就是防身,打人。从1982年拜师到2000年潘老师去世,孙成才持续不断地跟着潘老师学,全身心投入地练,功夫也不断增强。孙成才的老家清河县,是河北、山东的交界处,过去的治安不好,习武不但能防身,还可以养家糊口,如押镖、看家护院等。现在,治安好了,练习太极拳,就是强身健体交朋友。

2010年,孙成才的一个学生在番禺开宾馆,他过来帮手,还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獬豸杯”第八届香港国际武术节武术套路大奖赛男子M13式武式太极拳传统类第一名。后在佛山参加2010年第七届永年广府太极拳年会并获得永年春杯罗村太极拳艺邀请赛男子甲组金奖,从此与广东结缘。

后来学生的宾馆因股权争执,他被学生的朋友请到东莞,在一个民办教育集团传授太极拳直到如今。从2010年开始,和他学习太极拳的学生过百人,最终正式收徒八位,冯玉岭,廖奕焕,向勇,谢世岳,廖奕新,杜懋林,郑钟武,莫树鹏,成为武氏太极拳第七代传承人。

小知识:武氏太极拳简介

武氏太极拳为中国传统太极拳主要门派之一,是河北永年广府武河清,字禹襄,号廉泉(1812年生)与其二甥李亦畬(1832年生),李启轩(1835年生)于咸丰丁巳年(1857年)共同研创。

李亦畬为清末举人,好考古,精医术,善著述。传其二子李石泉(1837年生),李逊之(1882年生)。二人传其族孙李锦藩(1920年生)等。

武河清与长兄武澄清(1801年生)书香门第官宦之家。自1818年一起从父亲武烈习练长拳,洪拳等。道光初年(1821年)长兄武汝清(1803年生)与陈德瑚皆考为同科进士。

道光乙酉年(1825年)澄清,汝清,河清兄弟三人皆从《太和堂》陈三掌柜习练太极拳。道光辛丑年(1841年)李亦畬,李启轩同从母舅武河清习太极拳。1852年河清携艺亲自赴河南舞阳县知县胞兄武澄清处帮助赵堡太极拳师陈清平了结一桩怨案事件。陈师为报得恩情穷囊相授拳艺并赠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概要图》《拳谱》等。武河清如获至宝,喜出望外。回到家乡永年广府后与其二甥认真研磨苦练。两年后1854年又苦研《拳谱》《拳论》并作出了著解。

咸丰丁巳年(1857年)武河清与二甥共同研创出一路中庸捋顺之拳架俗称“中捋架”。为练习身法中正安舒,劲路完整,气势贯穿在各式及整个套路中,最后达到周身一家,脚手相随之境界。苦练多年后文武兼备的功夫达到了上成高境界才著有《敷,盖,对,吞》等四字不传秘诀,全是以气而言。每式意念都有随曲就伸,以静待动已及以静制动之意念。又在咸丰戌午年(1859年)创出二路炮捶是对敌应用套路,用外家拳的招式招法运内家拳的劲路劲法连环并用。有蹦跳蹿跃跌打点穴等对敌用法。

咸丰辛酉年(1861年)李亦畬,李启轩创十三杆二路对杆每式双练应用。又在同治壬戌年(1862年)创三路小架并确定刀剑配套对练,练三路小架再次明知阴阳,虚实开合,柔中待刚,煅炼开合爆发劲之应用。歌曰:“不练大架艺难成,不学小架心不明;大架不大,小架不小;去粗留精,奥秘成形等。

《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尤静,视静尤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先不后。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动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黏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十三势行功要解》

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十三式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