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推广的误区与批判的错误

武术流派 2017-10-27

太极拳可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乃至延年益寿,已是从其问世几百年以来不争的事实,美国《时代周刊》将其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运动”。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超过1.5亿的人习练太极拳,世上除了走路(如果走路也算运动的话),没有哪一种运动会有如此庞大的人群参与其中。

一、太极拳推广的误区

1、误区之一:太极拳成为老年拳

太极拳以其舒缓、柔和、圆润,用意不用力的外形特点吸引了众多想要健身的人群,他们当中尤以退休后的老年人为最。于是,在公园、广场、学校、厂矿,你都能随时见到三五成群的老爷爷老太太慢条斯理跟着音乐的节奏一招一式你来我往,循环往复。舒缓、圆柔的动作配合柔美悦耳的音乐,不仅使退休后的这些老爷爷老太太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健身运动方式和载体,更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随着习练太极拳的队伍不断的扩大,经年往复,于是就让人们的思维产生了某种定势,太极拳似乎就成了老年拳。因此,日常生活中凡是和人谈起个人的兴趣爱好而当人们得知我是喜欢太极拳运动时,对方总会说:太极拳好,等我退休时我也来练太极拳;有些人甚至会用疑问的目光看着你并问:你这么年轻怎么会去练太极拳?在他们看来太极拳就是老年拳的象征和代名词。

2、误区之二: 用专业竞技的标准作业余的普及推广

众所周知,国家为了推广普及太极拳这项运动,1956年,有众多太极名家共同参与讨论,由著名杨式太极拳传人李天骥先生执笔主编了国家体委普及武术的第一套规范教材“简化太极拳”(《24式简化太极拳》),这是在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简化改编成的。由于这是国家推广套路,很快就在全国流行起来,连国家主席刘少奇、外交部长陈毅也都开始打太极拳。随后,1989年,以杨式太极拳动作为主并增加了陈式、吴式、孙式太极拳动作的《42式太极拳》横空出世,并且作为专业武术队的基础项目,同时也成为太极拳竞赛的标准套路,称之为“规定套路”;此后还有陈式、吴式、孙式、武式等太极拳流派的规定套路相继问世,这些规定套路在丰富了专业武术队太极拳运动项目的同时,也被社会上爱好太极拳的人群所广泛接受,特别是俗称的“两拳两剑”(24式太极拳、42式太极拳、32式太极剑、42式太极剑)更是成为社会上众多太极拳爱好者的标配。

作为竞赛的太极拳、剑规定套路为了体现运动员的水平和竞赛、表演的观赏性,在动作中增加许多高难度的动作,而作为健身需求的广大人民群众,和这些专业运动员的基本功素质却有着天壤之别,这样的套路被运用于普通人的健身运动,问题就可想而知了。

3、误区之三:广普的健身需求被赋予竞赛标准的内核

根据国家《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不同年龄组人群“经常锻炼”(“经常锻炼”指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以上,每次时间30分钟以上,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人数百分比如下图所示:在50—69岁的年龄阶段的人群参加锻炼的比率是最高的,由此说明,中老年人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年轻人和青壮年。

(图一,不同年龄组人群“经常锻炼”参加锻炼的比率)

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各方面机能开始下降,迫切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来提高体质,二是这个人群大部分工作较轻松、子女成年、家庭负担减轻或者完全退休,有较充裕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表一、各年龄组人群接受体育锻炼指导的人数百分比一览表 (%)

指导类别

16~19岁

20~29岁

30~39岁

40~49岁

50~59岁

60~69岁

70岁~

总体

没有指导

47.4

58.6

70.5

72.9

73.2

72.5

76.1

66.7

体育教师(教练)

41.6

23.5

11.9

8.1

7.0

4.3

3.2

15.3

社体指导员

1.7

3.8

4.1

5.5

6.8

7.6

6.2

4.8

其他专业人员

3.2

6.7

5.7

5.1

5.4

6.4

4.9

5.4

其他人员

4.4

5.0

5.0

5.6

4.9

5.6

6.1

5.1

表一的数字告诉我们,在50—69这个年龄层次的人群接受体育指导的比率较低,这也可以反证,中老年人练习太极拳主要的是依靠自学,缺乏专业的指导,而以竞赛为目的的太极拳规定套路,被民间的没有专业指导的又是年龄较大的人群所接受,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锻炼接受的是竞赛标准的运动方式和内容,这就有点“悲剧”了。

一、批判的错误

1、“太极拳”和“太极操”的由来。

太极拳自它诞生至今数百年过去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什么“太极拳”和“太极操”的争论,但是自从国家规定套路出台及推广并被社会广泛接受后,社会上练习规定套路的人群越来越广泛,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传统太极拳套路的普及和推广,于是就有了“太极拳”和“太极操”的争论,认为传统套路就是“太极拳”,而现代的国家推广的规定套路就是“太极操”。

2、什么是“太极拳”,什么是“太极操”?

近年来,关于“太极拳”与“太极操”的争论似乎已经达到“白热化”的程度,甚至有的人称规定套路的“太极操”“毁了我的‘太极拳’”。

纵观各家的观点,似乎辨别“太极拳”与“太极操”的区别主要是传统太极拳具有“技击功能”、是“用意不用力”的运动、是“不用手”的“内在”运动,言下之意,规定套路的“太极操”则是没有技击功能、只是用蛮力的运动和缺乏“内在”(内功)的肢体运动。对于太极拳具有的技击功能、运动方式、习练结果的界定,笔者没有异议,但要把这些特点用来作为判定规定套路就是“太极操”,甚至认为规定套路就一定没有这些内涵,本人恐怕不敢苟同,理由如下:

①从拳架本身看。“太极十三势”才是判断标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和“进、退、顾、盼、定”五势,总称太极十三势,是太极拳的核心内容,只要具备了这十三势,都应该叫太极拳。

②从练习要领看。太极拳讲究“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轻灵沉稳”、“立身中正”、“虚灵顶劲”、“阴阳互根”、“虚实转换”,这些太极拳行拳走架的基本要领和要求同样适用于规定套路,“用意不用力”同样也是规定套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③从练习效果看。太极拳修炼要达到习得技击技能和“内在”的功力,它不仅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方法,即使是修炼传统太极拳,也并不意味你一接触传统太极就能练出技击技能和内功,所谓“功夫”,更多的是时间积淀的结果。如果说只有外形而没有“技击技能”和“内功”的太极拳就是“太极操”的话,那么,即便是修炼传统太极拳的人,在没有练出“内功”并获得“技击技能”之前所练的“太极拳”又应该叫什么?

况且,有一定修为和造诣的拳家都知道,太极拳的修炼仅靠套路(拳架)的练习是较难练出“内功”和“技击技能”的,而必须辅以功法练习以及心法练习才能获得。试问,若是修炼规定套路的人也辅以功法和心法练习并假以时日,那么他们是否也能练出“内在”的东西和“技击技能”呢?如是说来,能不能练出“内在”(内功)和“技击节能”,其实并不是套路(拳架)的问题而应该是人的问题吧!

二、结论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知道,其实无论是传统套路还是规定套路,他们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修炼者能达到的水平如何?但问题的关键是针对专业武术队和专业运动员的规定套路被长期向社会推广,为业余健身爱好者所接受,这就像水稻种在了旱地上,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但导致结果的原因并不是水稻自身的问题。概言之,套路和类别并不是区分“拳”和“操”的标准,习练者的能力、水平、层次和境界才是判别“拳”和“操”的标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