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心意拳的形成与发展带来的启示-薛鸿恩 薛鸿生

武术流派 2014-06-23
海派武术文化是随着1843年上海开埠逐步形成的。开埠通商以后,上海由海边的一个县城跃身成为远东最大的都会城市。周边省份移民和海外移民纷纷涌入这十里洋场,此时,以霍元甲、马永贞、杨澄甫、吴鉴泉、杨鸿修、王子平、马忠卿、卢嵩高、郭文治、佟忠义等一代宗师将武术好多拳种先后移入上海,广泛传播,为形成海派武术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以卢嵩高为主流创立的海派心意六合拳(以下简称“海派心意拳”)是海派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心意六合拳的传承、移植,融入海派武术文化来展开论述,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剖析和思考,从而获得几点启示。一、心意六合拳的传承解读海派心意六合拳的形成与发展,绕不过对它传承的了解。心意六合拳主流说法是源于山西蒲州姬隆丰,明末清初三百多年下来分两脉:一脉为山西本土,该脉中一支由戴龙邦传到河北李洛能时,在十大形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形,创立为“形意拳”;另一脉为河南洛阳回族人马公学礼保持原样,以十大形为主,仍称为“心意六合拳”。由于历史、 地域、民族、宗教的原因,马学礼相传的心意六合拳(简称“河南心意拳”)主要在河南回族民间传承,有着清晰的传承脉络,又称“教门拳”。马学礼下传两支,一支为洛阳本土,传艺洛阳马兴、马三元,另一支为南阳张志诚,张志诚传至鲁山李政、李政传至张聚、张聚传至买壮图、买壮图下传多支,其中一支传到周口袁凤仪,袁凤仪又下传杨殿卿、尚学礼、卢嵩高、宋国宾。卢嵩高自幼习武,1891年拜袁凤仪为师后,学艺九年,1924年旅居上海授拳为业。二、海派心意六合拳的形成与发展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卢嵩高将河南心意拳从河南周口传自沪西小沙渡的英华里(现为普陀区新会路白玉坊)。当时的英华里是位于英租界回族人居多的贫民窟,汇集了三教九流,也汇聚了查拳、七势拳、洪拳、少林拳、形意拳、擒拿格斗、摔跤等各种拳派的著名拳师,卢嵩高落脚到这个拳窝子里,与其它门派的拳师们相互尊重,虽家境贫寒,却非常仗义,相互帮衬,和睦相处。在拳艺上,他与高手切磋交流,注重心意贯通,心动意随,出手敏捷,变化莫测,令对手防不慎防,强调勇、猛、短、毒、疾、狠、快、利。他深厚的功力击败过沪上许多名家高手,蜚声武林,当时有李尊贤、马义芳、王守贤、马孝凯、穆清澜等一些回族青年,他们本身就有着扎实的查拳、西凉掌的功底,且晓有名气,又如当年汉族青年解兴邦、王书文、凌汉卿等本身就有洪拳、查拳、少林拳的底子,皆因他们仰慕卢嵩高的功夫和武德,遂拜其名下,成为最早的入室弟子。还有像李尊思、孙少甫、于化龙等一批本身武术造诣就很深的青年人,尽管他们青少年时在河南周口老家拜过名师,辗转落户上海后,也都受到卢师爷的教诲和指点,因此他们和卢嵩高的弟子们在海派心意拳的形成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那个年代,为了传扬光大心意六合拳,卢师爷他择徒标准破除了“传回不传汉”的戒律,以人品为重,广植新苗,先后收纳了不少汉族弟子,这在当时属于相当开放,非常难得。直到1961年去世,享年87岁。他在上海36年的传艺生涯中,所形成的海派心意拳至今已近百年。入室弟子近百人,师门弟子和社会学生不计其数,桃李满天下,海派心意拳已在上海滩深深地扎下了根。在海派心意拳形成过程中,他不仅继承和坚持老袓宗的东西,还吸纳他人之长,不断创新,为海派武术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英华里是海派心意拳的发源地,这个拳窝子为海派心意拳的传承与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可圈可点的名家高手,使他们成为传播推广的中坚力量。五十多年来,这些名家高手尽己所能,不遗余力地培养下一代,为传承海派心意拳作着默默的奉献,功不可抹。现在,这些老前辈绝大多数也都相继谢世了,像李尊思、凌汉卿都是95岁以上高龄的老人,到现在还热心为弟子们传授技艺,真是难能可贵。河南心意拳植根上海,独树一帜,已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生根开花。我们这一代是河南心意拳的第九代,海派心意拳的第三代,即李尊思、凌汉卿、王守贤、解兴邦、孙少甫、于化龙、卢少君、王书文、王树根、白恒祥、刘宝庆、陈信义、张万福等的弟子们现在凭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持之以恒地坚守着这个阵地,热心传承并考虑研究如何弘扬发展的问题。三、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纵观海派心意拳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据不完全的归纳,主要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的解放以及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热衷于传统武术的人越来越少,尤其青少年学拳得人更少,原因是多方面的:工作、学习压力过重,娱乐项目的多样性,学习传统武术的政策导向;2、心意六合拳原来的教学方法上比较呆板,演练绝大多数是以单个动作反复练习,比较枯燥,且缺乏观赏性,吸引不了现代青少年的兴趣,沿袭传统的“一对一”师徒传授方法,不符合现代青年人的心理,他们难以接受,不利于普及推广;3、原有的门户之见,本门内各支之间固步自封,老死不相往来,缺乏彼此交流的现象有所改观,但还是屡见不鲜,不利于拳艺的进步和提高,更不利于创新;4、河南心意六合拳这一脉的传播,形成得许多支系,虽是同拳、同源、同理,但演练的动作各不相同,远的不说,就拿卢师爷嫡传弟子之间演练的动作有些都不一样,那么所传徒弟演练得差异更大,这主要是在接受拳艺的过程中,由于各自对拳的理解不同、性格、习惯、爱好的不同所造成的,这样,给同一动作的评判带来困难;5、由于不少动作名称和演练得要领不统一,缺乏规范性,难以制定评判标准,心意六合拳无法纳入国家武术的段位制考核,缺乏激励机制。四、剖析问题得到的启示针对海派心意拳存在的问题,对如何继承和发展海派心意拳,笔者从中获得以下几点启示,供参考。首先,海派心意拳自身要不断挖掘、整理、保护濒临将要失传的东西,当然老袓宗的东西不能丟,不能变味,但也不能固步自封,自吹自擂,要打破门户之见,打破同门之间互不服气,在挖掘梳理的同时,还要借鉴吸收其他拳种好的东西,借鉴同门他人之长,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与时俱进,要有所创新,不断丰富和拓展海派心意拳的内涵。其次,在普及推广和传播海派心意拳的方式方法上,要借鉴其他体育项目,尤其海外引入的项目如空手道、跆拳道等普及推广的好的方法和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如设立固定的培训站(点),分批办班 培训,办班可办初、中、高班、也可办速成班、提高班,也可经常举办竞赛和交流活动,也可通过各种媒体加以宣传普及海派心意拳的相关知识,让社会知晓,让人们喜欢和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再次,要在全国统一规范心意六合拳的拳路、名称和基本动作要求,那是难以做到的。但是,在上海本土,就海派心意拳内部各个分支根据拳谱所讲的、老一辈所传授的,求大同存小异,将主要的基本动作尽量逐步做到统一规范起来,看来经过努力还是可以实现的。最后,海派心意拳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逐步制定上海地方的评判标准,引入激励机制,先试行地方的段位制。如今,传承弘扬海派心意拳的重任落在我们第三代的肩上,我们将义无反顾,秉承先辈的遗愿,薪火相传,让海派心意拳弘扬光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