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六合拳传承与发展的思考-薛鸿恩 薛鸿生

武术流派 2014-06-24
上海精武会心意六合拳专业委员组 副主任、总教练 薛鸿恩上海精武会心意六合拳专业委员组顾 问 薛鸿生笔者是上海心意六合拳鼻祖卢嵩高第一代入室高徒王守贤的嫡传弟子,演练心意六合拳至今五十余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因为我们和恩师距离卢师爷家很近,仅隔百米之遥,生活在那个环境里耳濡目染,从小就聆听和目睹了上海心意六合拳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熟悉和领略过卢师爷他许多高徒的风采。卢嵩高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将心意六合拳传播上海至今,独树一帜,所形成的卢式心意拳已在上海滩生根开花结果,我们感到非常自豪。然而面对目前的现状,上海心意六合拳的第三代弟子们要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又感到任重而道远。前言心意六合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支奇葩,目前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百多年来,具有清晰的传承脉络,随着代代相传,不断创新,丰富了它的内涵,扩大了它的外延,使得心意六合拳传遍华夏大地,甚至传到国外许多国家。上海心意六合拳源于河南心意六合拳,源于一代宗师马学礼传承下来。卢嵩高老师今年诞辰138周年,是上海心意六合拳的开山鼻祖。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将心意六合拳传入上海,正是他对传统武术的执著追求,在不断实践交流中,开创性地继承与创新,拥有了自己鲜明特点和独特风格。上海心意六合拳进而在三、四十年代逐渐形成并广为流传。传承与发展,两者之间是一种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心意六合拳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其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久传不衰;同样,只有得到了广泛传播,才能推动心意六合拳更好地发展。然而,笔者主要针对上海心意六合拳目前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剖析和思考,对如何继承和发展上海心意六合拳作一粗浅的探讨。一、心意六合拳的传承心意六合拳的起源版本、传说很多,经多家考证的主流说法:心意六合拳源于山西姬际可,下传两支,一支为山西本土,另一支为河南洛阳马公学礼,马学礼流传下来的称为河南心意六合拳。他下传两支,一支为洛阳本土(这里从略),另一支为南阳张志诚。张志诚传至鲁山张聚,张聚传至李政,李政传至买壮图。买壮图下传多支,其中一支传至周口袁风仪等。袁风仪又下传至杨殿卿、尚学礼、卢嵩高、宋国宾等。卢嵩高1926年从河南周口碾转多地后旅居上海,直到1961年去世,享年87岁。36年间,他打破了“传回不传汉”的传统习俗,相授门徒甚多,不仅传授回族弟子,也吸纳汉族弟子。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一代入室亲传弟子有李尊思、王守贤、马孝凯、穆清籣、马学广、马义芳、解兴邦、王书文等,后有于化龙、孙少甫、凌汉卿兄弟、陈信义、刘宝庆、杨肇基、张兆元、张万福、王树根、白恒祥、丁长富等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的心意六合拳推广普及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大公园、体育场所,上海人称“十大形”(心意合拳的简称)练拳身影无处不有、锻炼身体的人们几乎无人不晓,真是兴旺发达。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除了李尊思(传承于买金奎先辈)和卢嵩高健在的弟子凌汉卿、丁长富等之外,绝大部分都相继谢世了。李尊思、凌汉卿和王守贤、解兴邦、孙少甫、于化龙、卢少君、王书文、王树根、白恒祥、刘宝庆、张万福等的弟子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持之以恒地坚守着这个阵地,热心研究并授徒传承着,尽管这些再传弟子不断努力,但这种学习推广心意六合拳的氛围,目前与六十年代那个时侯相比应该说是处于低谷。河南心意六合拳历代主要在河南回族穆斯林群众中广为流传、在武术界影响甚广,被称为“教门拳”,非常保守,“宁可失传,不许乱传”,历代前辈择徒有严格的要求:三教三不教。弟子们要想得其真传,非常不易,自然将此拳视为珍宝,付出毕生的精力去盘练、去研究。历代传承,久经不衰,每一代师传中都涌现出许多蜚声武林的名家高手,至今广为流传。而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的解放,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网上:心意六合拳各种版本的拳谱、各种动作的演绎视频、各种网站的拳理论坛,应有尽有,跃然网上,随时可以搜索,要说学习心意六合拳的手段、方法、条件比早先不知要好多少倍了,但是现在沪地国人学习心意六合拳的风气、规模、氛围反过来令人担忧,中国的传统武术文化,国人不以为重,反而被外国人看重了,他们利用在中国留学或经商的机会,有的在国外学后不满足,专程漂洋过海来寻根进一步求学。他们的学习锻炼非常刻苦,其中练得好的,不乏其人,真是“墙里开花墙外红”,难怪上海有些武术老前辈说,这样下去,久而久之,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学武术,要到外国去学了,可见后果不堪设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其一,随着改革开放,国外一些竞技项目的相继涌入,如:跆拳道、空手道、自由搏击等,他们的一些创意、理念、手段和模式,比较新颖,好奇心吸引着一大批青少年,特别是一些白领男女青年,尽管收费昂贵,他们也心甘情愿;其二,随着青年人就业压力日益增大,一些小伙子为了工作,欲学又止,有些学过的无奈中断,有些无法坚持;学生的学业压力,使得他们无暇学拳,很少热衷于练拳;外省市一些青壮年学得很好,但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也不得不中断;其三,心意六合拳的传授模式仍沿袭原有方法,现代青年人多数难以接受;其四,常言道:做学问越做越深,学武的越学越少。历代宗师都是口传身教,且保守,随着代代相传,好玩意失传在所难免,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就越来越少。说重点,好拳种濒临失传。国家将其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的就是要挖掘、整理,加以保护,假定不能很好地承上并有所创新,也就很难启下发展弘扬了。二、心意六合拳的继承发展心意六合拳中的“两仪、三节、四稍、五行、六合、七顺(七疾)、八要、九字、十形、十六阴阳之法”等详细阐述的内容,为我们勾划了一个“内涵丰富、寓意深远、象形取意、六合为法、内外兼修、盘练与竟技并重”的系统的拳理体系,乃是心意六合拳的立拳之本。自张志诚到买壮图这一脉的传播,范围极广,经历代宗师传授,形成许多支系。各支系虽同拳、同源、同理,但在动作风格上又不尽相同。同是真传弟子,在接受拳艺的过程中,由于对该拳某些方面有不同的理解,再根据各人的性格、习惯、爱好和体型的不同,演练的拳式、拳架各不相同。随着年代的久远,传承背景的不同,出现的差异逐渐拉大是很正常的。别说年代如此久远,就拿卢式心意六合拳来说吧,卢嵩高的嫡传弟子们之间盘练的动作有些都不尽一致,他们传授的徒弟盘练得差异更大。到底谁对与否?只要符合拳理,都应该认为是对的,不要唯我独尊,否定或指责他人,同门之间一定要团结,求大同存小异,互相尊重,多交流,多联系,这是我们心意六合拳兴旺发达的基础。据武术界专业权威人士分析:挖掘、弘扬中国原汁原味的民间传统武术是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因此,古老的传统拳种心意六合拳要登上世界武术的大舞台,必须要与时倶进,在继承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老祖宗的东西固然不能丟,但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在挖掘、梳理的同时,切忌门户之见,应该借鉴吸收其他拳种好的做法。其实心意六合拳本身的传承中,就有先例,如派生出来的河北形意拳、王芗斋的大成拳(意拳)就是通过借鉴、创新不断发展而形成的。虽为同一源,然各自形成自己风格,虽拳理相似,然各自有不同之解,但只要符合自己拳学之性,有益于拳法的体现,不同又有何妨呢。心意六合拳演练的十大形,即龙、虎、鸡、蛇、马、猴、鹞、燕、鹰、熊。围绕十种飞禽走兽的搏击特点,象其形,取其意,衍生出各种拳路动作,加上形外的动作,除了“四把捶”套路之外,基本都是动作单练,演练时走向一般是左右变换走直趟或十字变换走四门,学员只要明拳理,架子正,舍得下功夫坚持动作单练,肯定长进大,易出功夫。但是为了更有利于普及推广心意六合拳,笔者认为:习练心意六合拳应以各个动作单练为主要内容,在各个单练动作学扎实的基础上,可以把一些相关联的单动作有机组合起来,形成小的连环。比如:以“形”为单元,将每个形中的动作进行合理组合,还可以把各个形中不同的拳法有机组合,还可以将盘练中节的动作有机组合,还可以将不同的“把”组合起来,凡此种种。在这些小连环、小组合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十形合一”,演练较大的组合连环。但是这里强调,演练小连环、小组合必须建立在各个动作单练扎实的基础上,否则,本末倒置,光练套路,把内家拳当成长拳练,搞成花拳绣腿,就不好了。因此,每次练拳时,必须将主要精力放在各个动作单练上,完后再盘练一些组合的连环,作为辅助内容。笔者在这方面作了多年尝试,感觉效果不错:一是将几个单练动作组合起来演练,可以加深学员对单练动作的理解,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二是通过小组合的演练,可以提高学员身法、步法、手法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三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施教,增强学员学习的兴趣,为进一步推动普及心意六合拳提供条件,四是由于丰富心意六合拳的演绎内容和方法,提高了心意六合拳的观赏性,有利于门内交流,有利于被世人接受,从而有利于走向世界。河南心意六合拳经三百多年历代传承,形成许多支系,但拳架名称、练法、风格上不尽相同,有的差异还较大。如何组织开展统一的竞赛与交流来普及推广,其中竞赛内容、项目、规则的确定,统一评判标准的制定等等,这些基础性工作难度很大,要在全国范围内做到统一,不容易。但我们可以先从上海自己做起,相对全国要容易些。只要咱们门内同仁们共同团结,齐心努力,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总能做成。心意六合拳传承与发展是个大课题,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本文仅立足上海,对相关问题发表一家之言,抛砖引玉,供参考。2012年7月30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