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月民:武术的追梦人

武术流派 2013-04-11

功夫资讯网讯 在济宁市体育馆全民健身广场,每天早晨都能见到一位花甲老人,查拳、滑拳、洪拳、太极、少林功夫,他打起来都如行云流水。他叫孙月民,从6岁开始接触武术,今年60周岁,习武已逾半世纪。2012年,他受邀参加中国/新加坡群英武术大赛,获得了其他传统短器械项目金牌、其他传统太极项目银牌。他告诉记者,成绩只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能通过不断的切磋学习,实现心中的“武术梦”。

梦想,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是一个很宏伟的工程。梦想,更不单单属于年轻人,它属于每一个人。追梦,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有时可能需要付出一辈子的心血,大多数人害怕困难,半途而废,坚持下来的人却是凤毛麟角。1953年,孙月民出生在济宁市西大寺街。当时,摔跤、石锁、泥头、太极气功、传统武术擂台赛等武术大师都居住在那里,他自幼就受到周围武术环境的熏陶,而他的启蒙老师就是同院邻居马永昌(济宁市第一任武术协会会长)。“跟马老师学习了查拳、滑拳,1959年参加了市里第一届少儿武术班。”孙月民告诉记者,武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不接触可能感觉不出来,但是一旦受到其熏陶就会“上瘾”。

每天凌晨五点,不管是三伏天还是三九天,孙月民都会早早地起床,长跑、温习熟悉的拳种、练习新的拳种,然后就是做笔记、写下自己的武术心得。即便是参加工作后,他也始终坚持,也从未因此误工。这一习惯,他一直保持到现在。在外人看来,感觉有点不可思议。但是,作为一种武术文化的传承,孙月民却乐在其中。“人这一生都应有个理想与追求,喜欢武术就应持之以恒,这种习惯是一辈辈传承下来的。”孙月民告诉记者,正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外行都知道。

在孙月民的屋内,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各种兵器整齐地摆放着,其中大部分兵器记者根本叫不上名字来,有的名字甚至只有在传统的武侠小说里才能见到。孙月民告诉记者,这些摆放的兵器至少有三十几种,几乎每一种兵器都是自己亲手做的。

据孙月民介绍,在全国整理申报统计有五十个以上拳种的城市中,济宁是唯一一个有五十二个拳种门派的城市,去年他申报成功了运河传统武术研究所,旨在继承、挖掘、整理、推广济宁传统武术。现在每天他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整理拳谱或者记录武术感悟。“如果现在这个文化没了,再让后人收集就难了!”孙月民告诉记者。据了解,目前他已经整理了即将失传的“金刚掌、金刚指、金刚拳”稀有拳种的拳谱,还整理了刘三旦老师口述的“济宁泥头谱”。

孙月民浏览自己记录的武术心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